李耳的《道德經》與天外來客

2021-02-23 花盟海誓

早年學文習作時,有位前輩告訴我,說一一

第一個把女人稱為」花」的作者,是天才;

第二個把女人稱為」花」的作者,是鹹菜;

第三位把女人稱為「花」的作者,是蠢才!

女人「如花似玉」,從文的人,十之八九都這麼說,百用不厭。我也陷入蠢貨之中。

這叫「重複」!

重複古人,;

重複前輩;

重複自己!

重複的結果是失去藝術打擊力,俗不可耐!可惜的是重複者無自知之明,抑或是為利益驅使!

當今文藝圈重複得叫人窒息:影,視,歌,舞乃至文章,皆在拼命重複,拼命撈錢,撈獎,撈色……!

作為文人,要保持自己的「文心文膽文筆文風」。就不必計較別人說什麼!

信仰的高貴和低賤,決不由票房所標定!那怕一篇小文,一首小詩,一支小歌,一幅小畫,放在人類文明進程的天平上,小者不小,大者不大!

重複誰也沒出息!

不重複就得創新一一新思維,新角度,新手法,新故事,新言新語,獨豎一幟!

不是狂言,不是詐語!

走自己的文路,讓高貴和俗民們自選自悟去吧!

剛退休時,老伴陪我在泰山北麓一個水庫邊的小村莊住下,租了農家院,裝修一新。養花種菜,雞鴨成群,還能水邊垂釣,過了兩年「世外」安靜。後來我們行跡外洩,時不常有轎車雲集門外,故友訪談,親戚探視。閒空裡,四鄰八舍的農家朋友也聚來品茶吸菸。可憐我呀,已不再是「世外高人」了。

「走!換地方!」,老伴為保我老命,果斷決策——從泰山後「移居」到沂蒙山深處,投奔我乾女兒桂花夫婦,在神牛谷另租農舍,再開「新戲」。

沂蒙山是泰沂山系八百裡的中心腹地。北起黃河岸,南至連雲港,山連山,嶺套嶺,自然是一眼看不透的「世外之地」。

我住進神牛谷後,才知道,這裡才稱得上「神山福地」——「神仙住的地方」。

別誤會,絕不是因我來了才算得名。我是人,是最普通的人。我不是神仙,也不是妖精,更不是山精樹怪。我只是一個「半聾半啞半條命」的病人。

剛進神牛谷,住在後牛寨。那時,土路繞山轉,流水潛溝底,連電燈也沒有,寂靜得反而有些恐怖感。一旦稍有熟悉,我才感覺到「廬山真面目」。這地方,山山有洞,洞洞有仙。

且看:「亞洲第一溶洞」——實屬無底洞,深不可測,千奇百怪。沂源古人類的猿人洞——由一個叫徐淑彬的年輕人發現的「猿人頭骨」而得名。

這裡還是「牛郞織女」相愛的地方。此外,還有蓮花盆兒、觀音山、張良墓、諸葛鎮、王羲之的洗硯池、涮筆泉,至於「老君洞」、「呂祖洞」,「芭蕉洞」就是各種名號的「洞」,多了去啦!然而,這條谷,為什麼偏偏叫「神牛谷」呢?自有分解。

資料上說,一億五千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時,從宇宙攜來了兩塊巨石——兩塊黑色的大石頭。空地殼隆起,成為山峰後,這兩塊巨石突兀挺立,一塊在「東勝神洲」——蓮雲港外的海島上,另一塊就在沂蒙山上。

巨石受山水浸潤,聚日月之靈氣,成了地球上的「仙石」。不知何年何月,天外一道電光閃過,隨著劈靂山響,巨石開花,蹦出個「石猴」來——這就是吳承恩先生寫《西遊記》的開篇——「石猴出世」。這位沒爹沒娘的神猴兒,就是後來大鬧天宮的美猴王「齊天大聖孫悟空」。

猴王跨海而來,佔了花果山建立了猴族的「革命根據地」,開創了一個歷史新紀元,直到保唐僧西天取經,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歸來時,被佛祖授了勳章,冠名為「鬥戰聖佛」。《西遊記》猴王的故事家喻曉戶,成了地球人共同的文化財富。

可惜,世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在猴王蹦出仙石的同時,沂蒙山上的仙石也同時炸裂,蹦出的一頭黑牛精怪,也就是後世說的「牛魔王」。

牛王與猴王同為天外來客,並非人間肉身凡胎,雖在《西遊記》中,吳承恩叫他倆結拜成盟兄盟弟——牛為兄,猴為弟。但終因老牛智商低,能耐小,不及猴弟業績輝煌。猴王居花果山;牛王獨霸沂蒙山——這裡就叫「神牛谷」。

有關猴王的故事,講來也不新鮮了。但有關牛王的傳聞,卻別有趣味。我在神牛谷靜養十年,相當於泡在牛糞裡,燻也燻出牛屎味兒。就我聽到過的牛家世族的傳說,也夠一大籮筐。寫幾篇帶「牛屎味兒」的「文章」共品嘗——

話說石牛出世,獨居沂蒙,依靠他在外星球儲備的能量和智商,在地球環境中頑強生存,慢慢適應,潛心修練。可惜,沒有文化,沒有信仰,也就沒有人性和靈魂。他發誓出山拜師,尋找人類中的知己。依照本能使然,他幻化成山民模樣,駕起妖風,降在繁華人氣場中。悄然詢之,方知身落朝歌。

朝歌是周王朝的帝都。當初周文王,周武王在姜子牙協助下,打敗了紂王商湯,開創了周朝八百年基業——封神演義中,真真假假,神神道道的己有詳述。只是到這時,開國者均封神為鬼,國勢如強弩之末,腐敗透底,神鬼難救了。那開國丞相姜子牙分封東天,開創齊國,建都山東淄川,為齊魯文化造顛峰之勢。可惜,老神頭早己煙滅灰飛,身後留下一代代不爭氣的子孫——這是節外話,不述。

老牛頭身落朝歌,對繁華鬧市並無興趣,只瞪著兩個牛眼在人海中苦苦尋覓——我師安在?這個天外來的妖物,本身非人,他眼裡不見人——遍地鼠狗也!就是說,他拜師標準極高,什麼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學者教授,統統沒有當牛妖之師的資格!

此時他後悔當初在宇宙遨遊,不該選擇地球,這裡的萬物一片濁氣,正當牛妖失悔敗興時,牛眼一震,他看見人流中有一團紫氣由遠處朝他漂來!牛妖擊掌大笑:哈哈!吾師來也!

紫氣中現出一個人——地球人!白髮蒼髯,長鬚過胸。面如驕陽,眉眼流光。長衫寬衣,飄然如風。

牛妖又驚又喜,大步迎上,學著別人的樣子,拱手施禮道:老神仙請留步!

老者停下,閃目打量,掀髯笑道:壯士許是認錯了故友啦?

牛王正色言道:小可來自蒙山,是老神仙根生福地!我姓牛,憑我牛眼,不會看錯的吧!

老者大笑:牛壯士笑談了!你說的老神頭是姜尚姜丞相姜子牙!晚生何敢冒先師之威顏也!

牛妖連說:一個樣!一個樣!

老者說:老朽姓李名耳,祖籍河南!這一節戲文叫牛王會道祖——老者正是老子!

牛妖再次拱手求道:老神仙,借一步說話可否?

李耳又是何等神眼?在他眼裡早己判定眼前這粗壯夯漢絕非市人可比,乃世外知已也!

李耳大喜,攜牛手進一家酒肆。酒過三碗,一見如故。牛妖斟滿第四碗酒,恭身而立,雙手獻酒,但不言語。

李耳呵呵一笑,不推不讓,伸手接過酒碗一飲而進。牛妖傻傻笑著:老神仙,這酒你喝了,吐不出來了!哈哈!你就是我的師父了!

李耳開笑大笑道:還不行拜師大禮嗎?

牛妖抓抓牛頭,問:啥叫拜師大禮?

李耳指指桌上盤盞說:全都吃到肚裡!

牛妖二話不說,抓起菜盤就張口大啃——格崩一聲,差點硌掉了牛牙。

哈哈哈!李耳再次大笑,伸手奪下咬破的菜盤,說:憨也!直也!忠也!誠也!嘆人間鮮有也!這大禮我受之,你我亦師亦友也!

打此,牛妖師從李耳,形影不離。時年老子己近百歲,在周王朝任一小官,相當於當今的圖書館或者叫擋案室官兒。他正集一百年來的所歷,所見,所聞,所學,所思,聚道祖真經五千言。牛妖相伴師尊得天獨厚,只可惜他是牛頭牛臉牛鼻子牛眼還外加牛腦瓜子!對道祖的驚世學問連一成也沒學到!

李耳自然看在眼裡,並不在意,反而斷言,學問可修,忠孝難成。足也!

周王朝腐敗沒落,民不聊生,亡國已成定局。李耳不願再歷血腥,決計掛印封金,雲遊人寰。辭官後和徒兒遨遊江湖!

徒兒肩挑背駝,師父跚跚步攆兒。百歲老人,自然元氣不足,其苦可見。

牛妖孝感天地,就地一滾,又回牛身——李耳連同行囊皆在牛背上——西出函谷關,即是紫氣東來,騎牛出關的典故來歷。

再後來,師徒在關外尋得樓蘭古國,祥和安定,潛心道學。史證,老子壽二百歲,當是人類之最。一場沙塵暴,不光毀滅了樓蘭,也斷送了李耳老命。

試想,如果沒有那場天災,老道祖興許會活到今天!這非虛言,當今太平盛世,道德經又放光彩,不是證明李耳還活在當今人們的心中嗎?

老牛是天外人,躲過了天災,攜師父殖骨,聚成李耳靈位,重回神牛谷,尋一洞府將師尊安放,朝夕相伴,這洞府即為「老君洞」。

和琪,作家。退休後離開繁華鬧市,至沂蒙山靜養病體,與山民同樂,筆耕不輟。從文被戲稱為「泰山老妖」。本文選自其最新出版的散文集《活在神話中》的神牛谷系列之青牛出關。

相關焦點

  • 31個道德經實用人際關係策略
    《道德經》是一部哲學著作,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作者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
  • 老子留下《道德經》後出關,是避難還是自殺?學者:當時他太痛苦
    ——魯迅《出關》在尹喜終於逼迫著老子寫出五千字的道德經之後,終於心滿意足了。但是當時的情況是怎麼樣的?魯迅筆下的老子,那種孤獨感是那麼的深刻,他的思想、價值觀就明顯的不同:中國,上、中、下三等人,都尊「天」為無上的主宰,尤其是儒家,以及後來的理學家,說到「天」,就跪下來了:「獲罪於天,無所禱也」,「天人合一」,「天命不可違也」。
  • 《道德經》道生萬物是什麼意思?與道教是什麼關係?
    圖片源於網絡這句話出字老子(李耳)的《道德經》。老子生前擔任圖書管理員,這為他後期辯證思想的誕生提供了客觀環境條件。相傳老子在本該頤養天年時期出關往西,具體去了哪裡沒人知道,但是在途中被守關的人攔下寫了《道德經》後順利獲得許可得以出關。可見當時有不少人欽佩老子的學問的。《道德經》與道教的關係?這裡需要明確一點,老子的《道德經》和道教本沒有太大關聯,是後人建立道教把《道德經》作為了道經。
  • 成群椋鳥聚集變換形狀 似神秘天外來客 (1/3)
    成群椋鳥聚集變換形狀 似神秘天外來客圖片來源:人民視覺 發布時間:2020-10-21 19:11:20 【編輯:王禕】 成群椋鳥聚集變換形狀 似神秘天外來客
  • 老子《道德經》經典名言10句,建議收藏,時常細讀!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漢族,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曲仁裡人,中國古代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 天外來客!31個!就在合肥……
    夏夜墜落於西雙版納的「天外來客」、採集自月球的隕石、戴上VR設備徜徉於小行星帶中。日前,31塊國內外珍貴隕石樣本在合肥一中展出,揭開了該校「天文主題月」活動的序幕,尤其是校園首次通過顯微鏡觀察隕石內部結構,引起學生們濃厚的興趣。
  • 在《道德經》中尋找智慧——對幾段經典語錄的思考和啟示
    《道德經》原文的上篇是《德經》,下篇是《道經》,合稱為《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一部經典著作,是中國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教哲學創始人老子《道德經》以哲學意義的「道德」為綱宗,主要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是所謂的「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 老子《道德經》裡最經典的10句話,大道至簡,一目了然!
    《道德經》又稱《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為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通行版本共81章,前37章是《道篇》,後44章為《德篇》。1、治人事天,莫若嗇。選自《老子·第五十九章》。事:侍奉,奉行。
  • 《道德經》中,不可不懂的「四大人生天規」
    順應天規,通達順遂;不應天規,早晚吃虧。其實,早在千年前,老子就堪破了天規。林語堂曾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閃耀。」今天,有書君就帶大家一起,感悟這豆瓣評分高達9.5的文化瑰寶《道德經》;從古代先哲那裡,學習人生智慧,感悟成功之道。
  • 張利華:《道德經》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啟示
    老子(即李耳)是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先秦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他一生只寫了一本洋洋灑灑5千個漢字的書——《道德經》。《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此書作為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而流傳至今。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闡釋了和諧思想。《道德經》倡導人們遵守「道」。老子所說的「道」,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規律,即自然規律、社會規律及各個領域的規律。
  • 廣州東朝文化:天外來客——石隕石
    作為天外來客的隕石,不僅對於航天事業的研究有非常大的幫助,同時也是現在很多收藏愛好者爭先收藏的收藏品。
  • 《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
    《道德經》:以辯證法的角度,認知事物的不同面,才能不為外物所動。《道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禍之,福之所依;福之,禍之所伏。這句話就是「福禍相依」的一個觀點,《道德經》中使用論辯證法的方式,論述了善惡交替轉換的一個道理。任何事情都存在著表面主觀的認知和實際客觀的存在,而大多數人看事物的時候,總會被表面的一些問題所影響的情緒。
  • 哪些日常用語出自《道德經》?
    而當我們研讀老子的《道德經》時也會發現,同樣有相當多的日常用詞和成語出自《道德經》。 一、天長地久 出自《道德經》第七章原文:「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二、受寵若驚 出自《道德經》第十三章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
    讀《道德經》:上善若水,做人的最高境界是像水一樣活著《道德經》中寫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惟不爭。故無尤。《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所著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等,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被譽為「萬經之王」。該書原文分上篇《德經》和下篇《道經》,不分章,後分1到37章為《道經》,38到81章為《德經》。
  • 《道德經》第七章「韜光」
    《道德經》第七章「韜光」 【原文】老子曰:天長地久。聖人不自私自利的只顧修養自己的身心,而是代天宣化,替天行道,弘揚道德,普渡有情,故能成就自己的事業,康樂自己的的身心,使自己像天地一樣的長久。【札記】老子知天命,故以百姓之生命為自己的生命。人人與我同體,萬物與我同根。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人我一體,人我一心。百姓之命就是天命,百姓之命就是我命。
  • 女孩名字精選:《道德經》品貌端莊的女孩名字,你遇到過嗎?
    愛名出自《老子·德經·第四十四章》: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解釋:聲名和生命相比哪一樣更為親切?生命和貨利比起來哪一樣更為貴重?獲取和丟失相比,哪一個更有害?過分的愛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多的代價;過於積斂財富,必定會遭致更為慘重的損失。
  • 李耳先生的忠告:別凡事硬剛,要有點生活智慧
    2500多年前的李耳先生就在《道德經》裡說過: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堅強。 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 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 ,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李耳先生此言,莫大奉為圭臬,為啥?因為沒有辦法去推翻啊,舉個例子,舌頭柔軟得很,被小小一根魚刺都能扎出血來,而牙齒堅硬得很,嚼炒豌豆都嘎嘣脆,可到了最後,牙齒掉光了,舌頭卻還在品嘗著人間美味。
  • 《道德經正義》六:《道德經》教給你「守中」的法門
    這圈上半邊就是天,下半邊就是地。凡天地並稱的天,是有陰陽對待的天。「中」字中間的一豎就是真神,此神人人皆有、本自具足,即是《中庸》上所謂「天命之謂性」的真性(真如本性)。這裡「天命之謂性」的「天」不是天地並稱、二元對待的天,而是獨一無二的天,包藏一切天地世界。孔子所敬畏的天也是指這個天而言。
  •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
    道德經:何為天道?其實就是「四大天規」!悟透了趨福避禍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愛好與興趣是學習的內在驅動力,《道德經》是一首思想與內涵極其豐富的「哲學詩.《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也是老子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主要論述「道」與「德」之義。因其內容覆蓋範圍較廣、文本內涵較為深奧,所以有著萬經之王的美稱,在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多個領域影響深遠。
  • 《道德經》的現代價值和世界影響!
    歷代學者注釋《道德經》者甚眾。元代著名道士、正一天師張與材總結當時的《道德經》注釋情況說:「《道德》八十一章,注者三千餘家。」元代以降,迄至今日,注家更多。歷代《道德經》註疏的重要意義,舉其著者,即可窺豹一斑:先秦的韓非作《解老》、《喻老》,以老子之道作為法家的理論依據。曹魏王弼的《道德經注》,成為「魏晉玄學」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