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萎凋?
白茶是一種輕發酵茶,經過萎凋、乾燥工序,採用不揉不炒的方法加工而成。
白茶加工不經炒揉,關鍵程序是萎凋。萎凋的目的,是「蒸發茶葉水分,以達到萎凋幹度要求,伴隨著茶葉水分的蒸發和呼吸作用的進行,茶葉內含物質發生緩慢水解、氧化變化,形成白茶的外形內質特點,揮發青臭氣,增進茶香。」
白茶製作中的萎凋工藝,最早也最原始的是日光萎凋。
日光萎凋,要隨時看「老天爺的臉色」
日光萎凋,是將鮮葉採摘後,均勻薄攤在竹篩上,放置在日光下進行自然萎凋,時長一般為2到3天。
日光萎凋聽起來簡單,其實真正操作起來並非易事,「對鮮葉來源、陽光強弱和晾曬時間要求嚴格,須是晴好天氣採摘的原料,芽葉的白毫要保留完整,攤放不可重疊,避免變黑、變紅,同時陽光要充足,不可翻動,防止傷葉變紅。」
竹篩的擺放位置也有講究,要注意風向,風如果太大,就要趕緊把茶轉一個方向;陽光如果太強烈,就要迅速把茶葉從直射的位置調整為斜射;地表的溼度太高了,就要離地晾曬;含水率太高了,就要攤得再薄一點;含水率很低的時候,就得攤得厚一點……
優點:吸收自然和陽光的能量,最大程度保留了茶葉中的營養成分,保持毫香顯現,湯味鮮爽。
缺點:看天做茶,受天氣影響大;人工成本高;生產效率相對較低;對曬場面積有要求,無法實現大批量生產。
因此,基本上所有用於出口的白茶,都是採用基於室內萎凋的大批量生產。相比之下,「靠天做茶」的日光萎凋,無法大量生產,受自然環境約束大,不可控的因素多,時間、人工的耗損也更大。
舉個例子,一批上好的茶青下來,如果沒有遇上晴天和陽光,那麼就沒有辦法做出高品質的生曬茶。即使天氣不錯,一旦無法遇上兩三天的連晴,那麼這些原本昂貴的茶青,就面臨著令人唏噓的命運了。
看起來簡單,其實做起來也有風險
對于堅持做日光萎凋的茶人來說,這是一件頗有些賭運氣的事情,全憑老天爺是否賞臉了,無論時間還是人工的耗損,都是非常大的,能做出一批標準的日光萎凋茶葉非常不容易。
而且,即使是用日光萎凋的工藝做茶,也不能保證做出來的每款茶質量都很好。
日光萎凋雖然簡單,但是很考驗技術和做茶人的經驗,如果只是進行刻板的晾曬和製作,沒有根據實際的天氣情況進行靈活處理,一旦某個環節沒做好,就容易傷害茶葉的品質。因此,即使是看起來簡單的日光萎凋,做起來也是有一定風險的。
陽光,賦予茶葉好的香氣條件
我們在品飲時會發現,日光萎凋做出來的白茶,有著很愉悅的味道,這種味道用文藝點的說法來講,就是「陽光的味道」。
我國著名茶學家劉勤晉教授在一次演講中提到普洱茶的曬青工藝,這其中有一段話是這麼說的:「太陽光有72種光波,這72種光波,對茶葉香氣的形成,有一定的關係。特別是它波長比較短的紫光,對茶葉裡面芳香物質的形成,是高度的正相關。日曬,光氧化,造成它好的香氣條件。」
這是從科學角度來做的解釋。放在白茶上,也是同樣的道理。經過充足日曬的茶葉,陽光讓茶葉內部進行更緩慢,更自然的轉化,變成類似於陽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