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百家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好茶該有什麼香氣?
這個問題隨便找一個喝了一兩年茶的人,都可以隨便說出幾個來。
花香,果香,清香,蜜香,竹葉香,粽葉香,荷葉香……
總之,自然界裡好聞的天然香氣,都能在喝茶時令人代入到聯想。
喝不同的茶,能邂逅不一樣的美妙茶香。
林林總總,不計其數。
但反過來看,要辨認出茶葉當中那些不好的氣味,就要輕易許多。
張潮的《幽夢影》裡,專門寫過香氣與臭味的關係。
「黑與白交,黑能汙白,白不能掩黑;香與臭混,臭能勝香,香不能敵臭,此君子小人相攻之大勢也。」
白不敵黑,臭能勝香。
香氣和臭味混在一處時,雜味怪味異味,反而更加彰顯。
茶葉裡,應該出現的曼妙茶香,有大同小異之處。
而形形色色,魑魅魍魎般的怪氣味,作為劣質茶葉表現出來的關鍵信號。
儘早留意,看出端倪,才不至於在選茶買茶時吃了虧!
《2》
第一種,焦味
焦味的形成,通常是制茶過程中,茶葉發生炭化所致。
在茶葉裡聞到這樣的氣味,會令人心生不悅。
好比是在吃烤肉時,遇上徹底烤焦的肉片,完全不再適合食用。
茶葉裡出現焦味,往往是工藝缺陷留下的提示。
市面上的綠茶大品類——炒青綠茶裡的毛尖、毛峰、龍井等,它們的傳統加工製作中,要將茶葉放進鐵鍋裡炒制,從而起到高溫殺青的目的。
然而,在這道關鍵的炒青步驟中,要是溫度太高,起溫太急,或是時間過久,以及沒能及時翻炒均勻等。
會讓綠茶內部的植物蛋白等物質,統統受到高溫的摧殘,轉出刺鼻的焦味。
而巖茶的焦味,和焙火有關。
巖茶的複雜繁瑣加工過程裡,焙火是一道必不可少的步驟。
武夷焙法,實甲天下。
但不論是炭焙也好,電焙也罷,一旦溫度高,升溫快,時間長,這三座大山壓下來,會讓巖茶的幹茶條索,被焙到了炭化。
用沸水衝泡後,這類焙到病火,俗話裡稱「焙死」的巖茶,除了焦味重以外,葉底還會出現僵硬,沒彈性,泡不開等問題。
它們就好比是已經被烤焦的樹葉,沒有任何飲用價值。
優質巖茶本來應該具有的巖骨花香,活甘清香,色香味醇, 一應隨風而逝。
最後,白茶裡聞出焦味時,這款茶受到做舊傷害的嫌疑很重。
白茶的加工,沒有殺青,沒有揉捻,沒有焙火。基礎的步驟,不過在於萎凋和烘乾。
從這簡樸的制茶過程看,白茶的成品應該與所謂的焦味,絲毫不沾邊。
但如果在制茶時,人為的提高烘乾的溫度,大火高溫烘乾。
憑此來,讓新白茶的外觀,快速的變得滄桑,衰老,從而可以冒充成「老白茶」。
這類極端的做舊手段,為白茶界所不齒。
如此走捷徑做出來的「老白茶」,敬而遠之為上!
《3》
第二種,酸味
任何茶葉上發出明顯酸味時,都不正常。
因為一片茶從採下來的那刻起,就不像檸檬楊梅那樣,擁有濃鬱的天然酸味。
而是以清香,花香,淡雅的茶香為主基調。
經過後期的加工,鞏固各類茶葉的不同香型以後,茶葉們的繽紛茶香才能像萬花筒般展現。
至於酸味的形成,這是茶葉在後期的加工和存放時,發生變質後才會產生的惡果。
眾多的茶類中,劣質紅茶常常會有發酸味、酸等問題。
這來源自加工過程中萎凋、揉捻、發酵的程度沒能控制妥當的影響。
一不小心,讓紅茶發酵過了頭。
這樣的紅茶,不僅能從幹茶上聞到酸酸的味道,湯水喝起來也會酸到牙齒,造成口腔不爽。
另外,上文提過了。
茶葉本身不具有明顯酸味的DNA,後期要想讓其發出酸味,和茶葉的不良發酵有關。
除了制茶時發酵過頭外,還包括有儲存時,幹茶跑氣受潮等。
茶葉存放時受潮,幹茶內吸附了外界的大量水分。
久而久之,建立在茶葉本身的養分,以及過多水汽的作用下,會促使整批茶受潮變質。
當受潮情況變得嚴重時,茶葉內部已發生了明顯的酸敗。
最終的惡果就是,發散出濃重刺鼻的酸味,並不好聞!
《4》
第三種,青臭味,青氣
聞起來,很像割草機在剛剛除草後,在路邊經過時聞到的衝鼻青草臭氣。
通常在綠茶裡聞到這樣的氣味,是殺青不足,導致的後果。
有的是,個別茶農為了讓茶葉具有「好賣相」,故意在炒青殺青時,炒的程度不足。
做出來的綠茶,葉片嫩綠、蔥綠、綠油油的。
但喝起來,卻是一股子沒炒熟的青菜那樣,青味難掩。
所以,大家在買綠茶時,可不能簡單的認為綠茶的顏色,就是要越綠越好。
另外,還有一部分劣質綠茶,採用機器製作時,滾筒殺青時沒有及時排出水汽。
導致水汽在內部凝聚,既讓茶葉殺青不足,又容易讓茶葉在後期形成青味和水悶味,並且要是沒能及時烘乾,還會遇到青臭味。
總之,這一系列的氣味,並不美妙。
除了綠茶裡的青味外,巖茶的青味,同樣備受茶圈人士關注。
到底,巖茶為什麼會有青味呢?
其一,工步驟沒有完善。
對巖茶的製作而言,它既需要殺青,也離不開焙火。
唯有如此,青味才能徹底遠離。
如果是只殺青,不焙火,直接將「走水茶」、「毛茶」拿出來銷售,這些品質不穩定的半成品巖茶,就很有可能會發散出青味。
其二,保存不當,也會導致巖茶出現青味。
武夷巖茶的受潮返青,讓眾多茶客頭疼不已。
當巖茶沒存好,水汽侵入,隔了一段時間後,茶葉內出現了濃重的青味。
這樣的情況,特別糟心。
如果返青情況不嚴重,那麼及時復火,可以挽回茶葉品質。
要遇上返青問題嚴重的巖茶,那可就藥石無靈了!
《5》
第四種,倉味
倉味通常出現在存放多年,但又沒有妥當保存的老茶上。
簡單的解釋是,沒有乾淨保存的茶,才會有倉味。
這種氣味,聞起來像是木頭的老房子,或是木頭的衣櫃,以及密不透風的地下室。
當許久沒有打開後,沒有新鮮空氣加入。
推門就是悶味、灰塵味等氣味,迎面而來。
這種感覺,讓人很不舒服。
如果在喝茶時,遇到這樣的氣味,會讓人忍不住就要掩面,更談不上舒心的品茶了。
眾多茶類裡,通常老白茶、老普洱內,它們出現倉味的概率比較高。
對此圈內曾有不少,別有用心的誤導說法。
說是倉味的老茶的獨特氣味,你這款老茶要是不帶點倉味,說明年份不夠高。
實際上,這完全是歪解。
存不好的老茶,才會有倉味。
存得好的老茶,向來是氣味乾乾淨淨!
茶葉保存的基礎原則,少不了密封、乾燥、陰涼、清潔等要素。
不過,當存茶環境不通風,溼度大,悶味重。
或者存茶的外箱,底部已經受潮發黴,但卻沒有及時更換。
存放在其中的茶葉,容易吸附進外界的不良氣味,產生出倉味。
結合倉味的產生條件看,遇上一款帶倉味的老茶,品質實在值得質疑!
《6》
第五種,黴味
黴味,比較容易分辨,出現在嚴重受潮黴變的茶葉中。
保存茶葉時,一定要防潮。
為避免讓好茶生出黴味,要做到雙管齊下。
一來,儲存過程要乾燥,嚴格防潮防水。
二來,買茶時要留意幹茶的含水量。
不然買到幹度不合格的茶,簡直是買一斤,虧一斤。
因為這意味著,得多花出不少的價錢,買到的卻是一部分的水。
並且,這樣沒烘乾,品質不達標的茶,經不起存放。
一旦放久之後,茶葉內部多餘的水汽再次跑出來,也會讓整款茶受潮、變質、甚至發黴。
所以在買茶之前,儘量要挑摸起來手感乾爽的茶葉,才不至於吃虧。
另外,如果一款存放很多年的老紅茶、老熟普、或者老白茶。
它們的幹茶上,看不到黴斑。
但用沸水衝泡後,聞到了比較明顯的黴味,這樣的茶可以喝嗎?
當然不能喝,一旦發出了黴味的茶,不管外在有沒有明顯黴變,都不能再喝。
同理,如果是一餅茶只看到部分發黴,也不能將剩下來看起來沒有發黴的茶,繼續泡來喝。
這樣已經有發黴跡象的茶,不論再怎麼洗茶,都改變不了它徹底變質的局面。
為了飲茶安全,最好不喝!
《7》
中秋過後,福州的滿城桂花已開。
略帶秋涼的的向晚,路邊的風一吹,衣袖間就沾上了飄逸的花香。
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淡雅清麗的桂香,一如茶香那樣。
氣質獨特,令人神清氣爽。
大抵上,世間所有美妙的好東西,氣味都是乾淨芬芳的。
只有劣質的,不良的雜物,才會發散出令人生厭的氣味。
比如,一道炒焦的菜。
又比如,一款沒存好,徹底變質的茶。
總之,在好茶的茶香,與劣質茶的怪異氣味之間。
一正一負,判若雲泥,相距甚遠!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讚。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