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遠錦/商珞然《先進材料》仿生腎臟清潔的多孔凝膠及微流控晶片

2020-12-23 Hydrogel

【科研成果】

通過吸附過量的生物分子來淨化血液對於維持人類健康至關重要。受腎臟自我淨化技術的啟發。11月,東南大學趙遠錦/復旦大學商珞然教授團隊提出了一種可以同時去除許多不同大小的生物分子技術,並論述了與人字形微流控晶片集成在一起的分級分子印跡反蛋白石顆粒,以進行有效的生物分子清潔。該顆粒具有組合的多孔結構,具有表面和內部印記,可特異性識別小分子和生物大分子。另外,由於增強了混合,人字形混合器的存在大大提高了吸附效率。此外,顆粒的反蛋白石框架提高了光學感應能力,可自我報告吸附態。這些功能,以及其可重複使用性,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使得該平臺在臨床血液淨化和人工腎臟構建方面極具前景。相關論文Hierarchically Molecular Imprinted Porous Particles for Biomimetic Kidney Cleaning發表再《Advanced Materials》上

【圖文解析】

作者提出了一種血液淨化平臺,該平臺在人字形微流體混合器中嵌入了分子印跡的多孔顆粒,如圖1所示。微流體通道由帶圖案的微槽組成,可通過產生流體的螺旋運動來提高混合效率。因此,它已廣泛用於生物(化學)反應和分析。但是,人字混合器在血液淨化中的應用尚未得到充分的探索。有鑑於此,引入分子印跡聚合物反蛋白石顆粒(MIPIOPs)作為嵌入通道中的吸附劑。蛋白石反顆粒由以六角形密堆積方式排列的周期性有序,相互連接的微孔組成。儘管豐富的孔為吸附提供了足夠的表面積,但是如果不建立分子識別機制就無法實現選擇性吸附。通過與分子印跡策略整合,顆粒具有較小的印跡分子空間腔和較大的反蛋白石結構孔。具有定製結合位點的這種分層結構的顆粒已用於生物分子的特異性識別。但是,以前的MIPs研究僅集中在單分子印跡上,其在流體環境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證明。

圖1 a)腎臟同時淨化不同大小生物分子的自我淨化功能示意圖。b)嵌入人字形微流控晶片中的MIPIOP用於多種血液生物分子清潔的機制。

具有多個分子結合位點的MIPIOP首先通過組合印跡過程製備,如圖2a所示。具體而言,首先通過在微流體乳液液滴中密閉組裝來製備二氧化矽膠體晶體珠(SCCB)。SCCB表面的二氧化矽納米顆粒具有豐富的矽烷醇基團,因此能夠吸收帶正電荷的矽醇溶菌酶通過靜電相互作用。SCCB表面的大分子溶菌酶充當印跡模板,在聚合物基質中形成「分子印跡」。在這裡,溶菌酶功能化的SCCB在甲基丙烯酸明膠(GelMA)和聚乙二醇二丙烯酸酯(PEGDA)的預凝膠混合物中溶脹,直到二氧化矽納米顆粒之間的空隙被完全填充。然後,將預凝膠溶液在紫外線(UV)下聚合,通過氫氟酸蝕刻除去SCCB,然後用磷酸鹽緩衝液(PBS)衝洗印跡的溶菌酶分子。所得的MIPIOP具有分級的多孔結構,其具有由壓印分子產生的小空間空腔和反蛋白石骨架的大空隙。此外,將包括尿素和肌酸在內的小分子加入到預凝膠溶液中,並印在水凝膠框架的內部。因此,所得的MIPIOPs不僅具有表面溶菌酶的結合位點,而且還具有內部的尿素和肌酸的結合位點。由於結構是有序的,所以SCCB,水凝膠填充的雜化SCCB和複製的MIPIOP都顯示出鮮明的結構顏色,如圖2b-d的光學顯微鏡圖像所示。如圖2e–g所示,這些粒子的此類3D有序微觀結構已通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得以確認。

圖2 組合MIPIOP的方案和特性。a)組合式MIPIOP的製造過程示意圖。b–d)溶菌酶功能化SCCB(b),分子印跡水凝膠雜化SCCB(c)和MIPIOPs(d)的反射顯微圖像。e–g)溶菌酶功能化的SCCBs(e),分子印跡水凝膠雜化SCCBs(f)和MIPIOPs(g)的SEM圖像。比例尺在(b–d)中為250 m,在(e–g)中為200 nm。

作為概念驗證實驗,MIPIOP用於同步吸附大分子溶菌酶和小分子尿素和肌酸。血液中尿素的濃度已被廣泛用作腎臟疾病的檢測指標。但是,單一指標往往不足以診斷某些與腎病相關的併發症。尤其是,血清溶菌酶的檢測將有助於提高某些併發症疾病(包括白血病相關的急性腎臟損傷)的診斷準確性。同時,測量血清中肌酸的濃度可能有助於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因此,在這裡選擇尿素,肌酸和溶菌酶作為三個印跡目標,包括小分子和大分子。因為可以在水凝膠基質中維持印跡分子的空間結構,所以MIPIOPs可以特異性識別和吸附相應的分子。作者通過使用紫外可見光譜法測量這三個分子隨時間的吸附來證明這一點。如圖3a–c所示,三種生物分子的吸附在大約一小時內達到平衡,表明印跡腔中的各個分子已飽和。目前的MIPIOPs的吸附能力與現有的吸附材料相當,後者對目標生物分子具有極好的親和力。使用異硫氰酸螢光素(FITC)標記的溶菌酶作為指示劑,比較了MIPIOPs和普通反蛋白石(無分子印跡)之間的吸附能力。進一步採用了一系列優化過程來提高MIPIOP的吸附效率。為了吸附溶菌酶,用十二烷基磺酸鈉(SDS)處理了SCCB,以增加二氧化矽納米顆粒的表面電荷並增強與溶菌酶的靜電相互作用。然後,測量了吸附FITC溶菌酶後,經SDS處理的SCCBs產生的MIPIOPs的螢光強度。已發現,隨著一系列SDS處理時間和螢光強度曲線所表徵,吸附隨著SDS處理時間的增加而增加。溶菌酶的Zeta電位(+24.93 mV)支持了二氧化矽納米顆粒與溶菌酶之間的靜電相互作用。為了吸附尿素和肌酸,優化了印跡分子的濃度。儘管吸附能力隨分子濃度的增加而提高(圖3d),但鑑於生物分子在預凝膠溶液中的溶解度,最大濃度被限制為15 wt%。此外,作者在預凝膠溶液中添加了丙烯酸(AA),從而在MIPIOPs的水凝膠骨架上提供了豐富的羧基,如圖S5中的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FTIR)所表徵。因此,隨著AA濃度的增加,吸附得到了改善(圖3e),從而證實了MIPIOP與目標分子的親和力。然後我們研究了僅印有單個分子(即尿素或肌酸)的MIPIOPs的選擇性吸附能力。結果表明,印有某種類型的生物分子的MIPIOPs僅顯示對相應靶標的強吸附,如圖3f所示。

圖3 MIPIOP的吸附能力。a–c)溶菌酶(a),尿素(b)和肌酸(c)的吸收值隨浸泡時間的變化而變化。d)不同尿素和肌酸濃度對尿素和肌酸的吸附能力。e)對三種丙烯酸濃度不同的生物分子的吸附值。f)兩種不同的MIPIOP對各自印跡分子的比吸附能力。由羧基在水凝膠骨架上的吸附能力引起的少量非特異性吸附可以忽略不計。

MIPIOPs吸附劑嵌入微流控晶片中,以選擇性清潔血液中的多種生物分子。微流控晶片經過專門設計,將微腔室的底層和人字形混合器的頂層粘合在一起,如圖4a所示。人字形混合器由一個微通道組成,該微通道具有以60°角定向的圖案化微槽,如圖4b所示。微腔室由嵌有MIPIOP的六角形圖案化微柱組成,其中每個MIPIOP均被三個微柱分別隔開,如圖4c所示。整個微流控設備的光學圖像如圖4d所示。將該平臺應用於腎病患者模型血液樣本中溶菌酶,肌酸和尿素的同步吸附。吸收FITC溶菌酶後,微流控設備中MIPIOPS的明場和螢光圖像證實了每個微腔室是一個單獨的吸附單元。整個吸附測量為所有單元的總和,其結果示於圖4e。因此,它證明了集成MIPIOPs的微流控晶片在臨床血液淨化中的吸附能力。

圖4a)雙層微流控晶片的製造過程示意圖。b)微流體晶片頂層的光學圖像(頂部面板)和人字形微槽結構的細節(底部面板)。c)微流控晶片底層的光學圖像(頂部面板)和微腔室的細節(底部面板),這些微腔室由嵌入了MIPIOP的帶圖案的微柱組成。d)整個MIPIOP集成了人字形微流控晶片的光學圖像。e)在蒸餾水和血清中,微流體平臺對三種生物分子的清潔效率。比例尺在(b)中為200 m,在(c)中為250 m。

值得注意的是,人字形通道設計為產生湍流,這將增強目標生物分子與MIPIOP之間的接觸。為了證實這一點,我們通過數值模擬解決了人字形微通道中的流體流線。流體表現出旋轉和扭曲,如微流體通道的垂直(圖5a,b)和水平橫截面的速度流線圖所示。如圖5c-e所示,在MIPIOPs集成的微流平臺上,溶菌酶,肌酸和尿素的清潔效率顯著高於裸MIPIOPs的清潔效率,尤其是在反覆進行吸附循環後,這一點尤為明顯。

圖5 a)人字形微通道中形成的湍流的數值模擬,b)人字形微流通道垂直截面中的速度流線的數值模擬。c–e)用MIPIOPs和集成MIPIOPs的微流控晶片進行重複吸附循環後,得出溶菌酶(c),肌酸(d)和尿素(e)的清潔效率圖。

參考文獻:

doi.org/10.1002/adma.202005394

版權聲明:「水凝膠」是由專業博士(後)創辦的非贏利性學術公眾號,旨在分享學習交流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學的研究進展。上述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且作者水平有限,如有科學不妥之處,請予以下方留言更正。如有侵權或引文不當請聯繫作者修正。商業轉載請聯繫編輯或頂端註明出處。感謝各位關注!

相關焦點

  • 【綜述】微流控晶片反應器:從簡單到智能
    在此背景下,微流控晶片反應器(microfluidic reactor,microreactor)應運而生,並以其獨特優勢,在合成方法學、藥物篩選以及大規模應用等諸多領域扮演著重要角色。Merits and trends in chemical synthesis」的邀請綜述,系統討論了微晶片反應器中的化學過程,並闡述了「晶片上的化學合成」由單晶片反應器向模塊化集成系統的發展邏輯與趨勢。作者結合其在微流控晶片可控組裝納米顆粒及抗腫瘤藥物篩選的研究基礎(Angew. Chem., Int.
  • Small|樹葉器官晶片:集成仿生血管系統的器官晶片
    本文介紹了一種仿生血管系統的微流控晶片,用於支持血管化人體器官的培養。兩位通訊作者分別是來自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賀健康老師(http://gr.xjtu.edu.cn/web/jiankanghe),和香港理工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的趙昕老師(http://zhaobiomaterialsgroup.com/Team)。
  • 基於微流控晶片的血液成分分離(上篇)
    因此開發集中化的微流控及時診斷檢測器件可以極大的解決了當前的問題,包括提升了檢測的精準性以及減少操作任務的誤操作情況。另外現有的微流控晶片方法都是基於牛頓流體的特性,需要藉助外界的力場或複雜的管道設計來實現粒子聚焦,而我們發現廣泛存在於我們生活中的非牛頓流體在微流控晶片中對粒子或細胞具有更好的聚焦作用。非牛頓流體其本身具有的粘彈特性,使其對粒子和細胞的聚焦不需要外界的力場和複雜的管道設計,而且非牛頓流體的製備又非常簡單。
  • 開放式微流控研究重要進展,可編程毛細作用控制微流體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在近期Nature刊登的一篇論文中,Dudukovic等人便從大自然高效執行物質多相過程的能力中獲得啟發,提出了一種細胞流體學技術平臺,構建了許多具有複雜內部結構的立方積木,利用毛細作用引導微流體流動。
  • JACS:流體多價仿生納米界面高效富集循環腫瘤細胞
    找化工醫藥原料,用化學加搜索 導讀 楊朝勇教授團隊和馬餘強教授團隊合作設計了一種流體多價納米界面,用適體功能化的白細胞膜納米囊泡裝飾微流控晶片,該晶片實現了從17/17例癌症患者血液樣本中高效、高特異性和高生存能力地分離CTCs
  • ACS NANO:柔電磁幹擾屏蔽 柔性仿生納米纖維銀納米線氣凝膠問世
    採用簡便易行的冷凍注射方法,製備了由纖維素納米纖維和銀納米線組成的仿生細胞微結構的超輕、高柔性生物高分子氣凝膠。通過調節凝固方式,調節微結構與宏觀力學性能和 EMI (EMI)屏蔽性能之間的關係,成功地製備了層狀、蜂窩狀和隨機多孔支架。
  • Dev Cell | 3D仿生平臺揭示了胚胎和母體血管的首次互作
    為了實現這些特徵,作者使用了基於甲基丙烯酸葡聚糖(DexMA)或聚乙二醇(PEG)的合成成分來建立此模型,這是由於這些材料可以加工成具有可調硬度以及細胞粘附和降解特性的水凝膠。這種水凝膠是通過摻入MMP可裂解的肽序列、交聯的DexMA或PEG大單體來實現的。接著,作者打開新鮮分離的E5.5蛻膜並取出胚胎,用原子力顯微鏡(AFM)檢測植入部位蛻膜的硬度,發現蛻膜的平均彈性模量約為0.4kPa。
  • E-jet列印微納製造系統:防水&可變視場仿生人工複眼製造
    內容簡介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機器人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微納米課題組,受到荷葉的天然超疏水結構的生物啟發,依託自主開發的基於電場輔助的高分辨噴墨列印(E-jet列印)微納製造系統,結合微流控晶片技術,提出了一種製備防水可變視場的仿生人工複眼的新方法。
  • :凝膠電解質自下而上填充新方法獲得高性能全固態柔性超級電容器
    現在常用的柔性電極都比較薄,這樣電解質可以與電極材料充分接觸,但是其厚度僅為幾十納米到微米,遠小於商用超級電容器的電極厚度(100 μm – 150 μm),導致電容器具有低的面積電容,難以滿足實用需求。雖然製作大厚度的多孔電極並不困難,但是使凝膠電解質充分接觸大厚度多孔電極的內部孔隙卻是一項技術挑戰。
  • 36氪首發|探索微流控凝血的藍海市場,「普施康」獲數千萬元B輪融資
    普施康成立於2014年,它專注於微流控凝血領域,此前36氪對其有過詳細報導——其核心定位主要體現在以離心微流控作為技術平臺,結合微量全血分離功能,探索凝血(即血栓與止血)、化學發光免疫等領域的醫療應用,包括POCT檢測儀器、微流控盤式晶片和配套的診斷試劑,並將其應用於大醫院急診、中小醫院、社區基層醫院、臨床科室和移動醫療新型診斷系統等場景
  • 玩轉生物質材料—明膠
    生物質材料由於其環保、安全、可再生以及相對廉價等優點,在近年來受到越來越多不同領域研究人員的青睞。多種多樣的生物質材料,例如多糖類的纖維素、澱粉,蛋白質或多肽類的膠原、明膠、蠶絲等材料都在諸如生物材料、仿生材料、能源材料、軟機器人與驅動器材料中得到了開發和應用。
  • 先進功能材料:纖維素II氣凝膠摩擦納米發電機,實時監測人體運動
    氣凝膠具有低密度,高多孔網絡結構和高比表面積的優點,與現有TENG的薄膜同類產品相比,可以提供優異的電氣性能。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王忠林團隊在《先進功能材料》發表了Cellulose II AerogelBased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他們構建了一種以纖維素氣凝膠為基礎的TENG,該TENG可用於機械能收集器和自供電傳感器。
  • 昨夜蘋果發布會,晶片才是主角!A14仿生晶片有多香?
    但新一代Apple Watch和iPad都不是重點,從庫克和一眾蘋果員工的興奮演技中,可以感覺到,晶片才是此次發布會的主角。在介紹新一代iPad Air時,蘋果著實秀了一把其內置的最新晶片——A14仿生,該晶片採用了5nm製程工藝,蘋果表示,這些5nm電晶體的尺寸小到以原子為測量單位,其中囊括了118億個電晶體,相較於7nm晶片增加了近40%。
  • 杭州梓銘:晶片上的分子實驗室——核酸檢測實現POCT化
    歷時五年的產學研之旅微流控晶片(亦稱晶片實驗室)技術,是指在方寸大小的微晶片上加工微通道網絡,通過對通道內微流體的操縱和控制,實現化學和生物實驗室的功能。自上世紀90年代興起以來,微流控晶片技術研究取得了快速發展,被列為21世紀最為重要的前沿技術之一,被認為有可能為生命科學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帶來顛覆性改變。
  • 【材料】柔性熱電晶片喚醒未來智能皮膚
    利用現代先進電子器件模仿人類皮膚功能的電子皮膚在仿生假肢、智慧機器人以及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等領域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 《Macromolecules》龔劍萍團隊綜述:構建仿生水凝膠的挑戰與機遇
    通常,水凝膠被定義為包含大量水的三維聚合物網絡。通過交聯親水性聚合物鏈或水溶性單體與交聯劑的聚合,可以簡單地製備典型的水凝膠。在過去的二十年中,科學家們對水凝膠的研究進展迅速。研究方向已從對基礎科學的最初興趣擴展到包括水處理,人造器官,可穿戴電子設備和軟體機器人在內的各種應用領域。如今,水凝膠已成為跨學科研究領域中研究最廣泛的材料之一。
  • 科普 新型多孔材料——泡沫金屬
    表徵多孔介質流動特性的參數主要是壓降或者滲透係數,即流體(液體、氣體)流過多孔介質的流動阻力損失。多孔介質的傳熱特性,一般熱傳導、熱對流及熱輻射均會遇到,有時還涉及相變換熱。多孔介質的傳質特性,即物質在不同尺度多孔結構內的遷移特性。
  • 頂刊綜述:微凝膠/凝膠微球用於細胞培養和組織微環境構建
    經典的聚合和加工方法很容易將傳統的大細胞封裝材料合成為微凝膠。微凝膠既可以作為單獨的細胞培養單元,也可以組裝成更大的支架。通過這種方式,微凝膠可以應用於單一細胞培養或多細胞共培養,或作為結構單元組成能夠更好模擬組織多樣性的微孔組裝支架。這種內在的多功能性從單一的封裝細胞到完整的細胞支架層面滿足了對微環境的自定義控制。
  • 俞書宏院士團隊:納米纖維素新型仿生材料問世!性能遠超傳統塑料
    具體來說,以二氧化鈦包覆的雲母片作為仿生結構中的磚塊,一方面為結構材料提供了遠高於工程塑料的強度。另一方面,還通過裂紋偏轉等仿生結構原理,大幅提高了材料韌性和抗裂紋擴展性能,從而為該材料作為一種新興的可持續材料,來替代現有的不可降解塑料,打下了堅實基礎。
  • SNAFEL 納米氣凝膠禦寒新材料,能革命性地取代棉服和羽絨嗎 ?
    什麼材料的衣服最保暖?是羽絨還是人工棉?答案可能是:氣凝膠(Aerogel)。 氣凝膠是一種具有納米多孔結構的超輕固體材料,1931年由美國科學家 S.Kistler 發明。因密度極低,也被人們叫做「凝固的藍煙」,曾獲得吉尼斯紀錄「世界上最輕的固體」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