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繼《冰川凍土》期刊發表「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文章引發爭議之後,核心期刊《銀行家》長期發表其主編王松奇之子王青石「文藝作品」的消息再度激起高度關注。《銀行家》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就此事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刊物有這個欄目,這是我們的辦刊風格。我沒啥解釋的,誰寫的好,就發誰的。」
王松奇
「誰寫的好,就發誰的。」這話沒有錯,卻經不起推敲。誰來評判寫得好與不好?是不是發出來的都是寫得好的?事實上,輿論沒有判斷文章寫得好不好,只是從常識上判斷這類缺乏學術性的文章就不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能把根本不適合的文章發在核心期刊,就更別提發表那些看上去像學術文章,但並沒有什麼水平的文章了。說白了,這就是發「人情稿」。
當前,我國國內的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考核、評價教師和科研人員時,較多看重國際學術期刊,而且是影響因子高的國際學術期刊。對此,有人質疑是「國際期刊崇拜」,是對國內學術期刊的「妄自菲薄」。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由國內部分學術期刊的質量現狀決定的。
其實,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更當「知恥而勇」,但不少期刊選擇的卻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雖然並不能得到廣泛認可,但由於考核、評職稱、畢業答辯等對論文發表的需求大,它們要「過日子」還是容易的。看準這一點,有的期刊就做起了版面生意,包括出增刊,直接收版面費賺錢,以及在正刊中發「人情稿」「關係稿」,追求學術質量則成為了次要。
這當然會影響期刊的質量,但是,卻無礙期刊的地位。這其實與核心期刊目錄的編制有關。所謂核心期刊,是指進入核心期刊目錄的期刊,是編制核心期刊目錄的機構根據對期刊發表文獻的統計,結合專家評審意見,制訂的期刊目錄。核心期刊目錄會有變化、調整,這可以視為對核心期刊的「淘汰」,但總體來說,因發表「人情稿」「關係稿」而被淘汰的期刊很少。比如,《冰川凍土》發表了讚美師娘優美的文章引發爭議,卻依然是核心期刊。
相對來說,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要經過正規的審稿流程,學者很難輕易搞定「發表」,所以國內學術界對國際論文的認可度也要高一些。但是,近年來,運作論文發表的問題,也蔓延到國際學術期刊,有的國際學術期刊,也專門做學者發表論文的生意。
如此看來,學術期刊的問題,本質是學術共同體的問題,要學術期刊重視發表文章的質量以及期刊聲譽,需要學術界以質量為導向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評價體系,而不只是看重否被發表。前者會重視做真正的學術研究,後者則可能催生包裝炮製論文、代寫論文、買賣論文、抄襲造假等學術亂象。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熊丙奇
編輯 汪垠濤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社)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