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稿」「關係稿」充數,學術期刊「小日子」不應如此好過

2020-12-22 騰訊網

近期,繼《冰川凍土》期刊發表「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文章引發爭議之後,核心期刊《銀行家》長期發表其主編王松奇之子王青石「文藝作品」的消息再度激起高度關注。《銀行家》雜誌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原黨委書記王松奇就此事接受採訪時表示,「我們的刊物有這個欄目,這是我們的辦刊風格。我沒啥解釋的,誰寫的好,就發誰的。」

王松奇

「誰寫的好,就發誰的。」這話沒有錯,卻經不起推敲。誰來評判寫得好與不好?是不是發出來的都是寫得好的?事實上,輿論沒有判斷文章寫得好不好,只是從常識上判斷這類缺乏學術性的文章就不適合在學術期刊發表。能把根本不適合的文章發在核心期刊,就更別提發表那些看上去像學術文章,但並沒有什麼水平的文章了。說白了,這就是發「人情稿」。

當前,我國國內的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考核、評價教師和科研人員時,較多看重國際學術期刊,而且是影響因子高的國際學術期刊。對此,有人質疑是「國際期刊崇拜」,是對國內學術期刊的「妄自菲薄」。而這種情況的出現,也是由國內部分學術期刊的質量現狀決定的。

其實,針對這種情況,一些國內學術期刊更當「知恥而勇」,但不少期刊選擇的卻是,過好自己的「小日子」——雖然並不能得到廣泛認可,但由於考核、評職稱、畢業答辯等對論文發表的需求大,它們要「過日子」還是容易的。看準這一點,有的期刊就做起了版面生意,包括出增刊,直接收版面費賺錢,以及在正刊中發「人情稿」「關係稿」,追求學術質量則成為了次要。

這當然會影響期刊的質量,但是,卻無礙期刊的地位。這其實與核心期刊目錄的編制有關。所謂核心期刊,是指進入核心期刊目錄的期刊,是編制核心期刊目錄的機構根據對期刊發表文獻的統計,結合專家評審意見,制訂的期刊目錄。核心期刊目錄會有變化、調整,這可以視為對核心期刊的「淘汰」,但總體來說,因發表「人情稿」「關係稿」而被淘汰的期刊很少。比如,《冰川凍土》發表了讚美師娘優美的文章引發爭議,卻依然是核心期刊。

相對來說,在國際期刊上發表文章,要經過正規的審稿流程,學者很難輕易搞定「發表」,所以國內學術界對國際論文的認可度也要高一些。但是,近年來,運作論文發表的問題,也蔓延到國際學術期刊,有的國際學術期刊,也專門做學者發表論文的生意。

如此看來,學術期刊的問題,本質是學術共同體的問題,要學術期刊重視發表文章的質量以及期刊聲譽,需要學術界以質量為導向評價學術研究成果的評價體系,而不只是看重否被發表。前者會重視做真正的學術研究,後者則可能催生包裝炮製論文、代寫論文、買賣論文、抄襲造假等學術亂象。

紅星新聞籤約作者 熊丙奇

編輯 汪垠濤

【版權聲明】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歸紅星新聞(成都商報社)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SCI期刊拒稿看看什麼原因?
    當辛辛苦苦寫作的SCI文章被期刊拒稿的時候;當你滿心期待卻收到期刊編輯拒稿信的時候;當大大小小修改無數次之後依舊被拒稿的時候。或許你會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都盡力做好了,為什麼還是會被拒?那麼,你是否想過為何你的稿件會被拒?
  • 教育部:高校社科研究要破除論資排輩,杜絕「關係稿」
    健全質量監控機制和退出機制,杜絕「關係稿」「人情稿」,對出現嚴重違規行為、造成重大惡劣影響的,嚴肅追究相關單位和個人責任。 《意見》提出,優化評價方式。堅持分類評價,鼓勵不同類型高校針對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等不同學科領域,基礎研究、應用對策研究等不同研究類型,教學為主型、教學科研型等不同教師崗位類別,以及「絕學」、冷門學科等特殊領域,制定不同評價指標。
  • 淺談加強科技期刊編輯後的統稿工作
    根據筆者的實際經驗,在編輯加工完成後,常碰到這些問題:有的文章質量好,有的文章質量差,質量水平差距很大;文章內容仍然有較多的錯誤或者遺漏;語言文字表達不準確;各篇文章的體例不統一。這些問題無疑降低了期刊的質量。因此為了解決以上問題,確保期刊質量,在其出版前,必須進行統稿工作,按照統一的標準,複查勘誤,力求解決稿件中存在的問題,使之達到出版要求。
  • 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的修成記,我被拒稿4次後終被錄用
    和大多數研究生的擔憂一樣,我也一直懷疑自己的論文到底能不能發表到核心期刊,尤其是當論文一次又一次地被意向的期刊拒稿之後,發表論文的信心一次又一次地被打擊。然而,堅持就是勝利,在一次又一次地努力之後,我終於發表了第一篇核心期刊論文。回想論文從選題、構思、收集數據到開始寫初稿、反覆修改、投稿的全過程,我覺得當初的所有努力都值得了。
  • 關於論文被拒稿的一些真切感悟
    其實,被拒稿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改進,這就從被動狀態下強迫你進一步去提升自己。很多能夠發表高級別期刊的文章,往往也是經歷幾次拒稿,不斷根據審稿意見反覆打磨後,才修成的正果。稿件被拒或者拒別人的稿,個人覺得除了文章質量外,以下四點因素也十分重要:1.格式問題 我至今非常清楚的記得,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我提出要注重目標期刊的格式規範,儘量在投稿前做對照性修改,畢竟期刊社人手也是很少的,很多編輯審稿量巨大,對于格式不符合本期刊的來稿,第一印象不會太好。
  • 論文稿件怎麼避免被拒稿?這幾點學起來!
    02、學術質量問題: 在主審編輯看來,論文學術貢獻和學術質量明顯不夠。可以依據標題缺乏吸引人的主題詞、摘要對結果和結論的介紹含糊其詞、引言中的需求與任務不突出、結論不吸引人和參考文獻陳舊等來作出判斷。這類拒稿是否發生,與主審編輯的態度和期刊的要求有很大關係。
  • 一稿多投被拒稿,確實是你的錯
    事實上,嚴禁「一稿多投」不僅是頂會的規定,也是絕大多數正式會議、期刊投稿的規定。據AI科技評論了解,各個出版期刊之間、頂會之間的資料庫都是共享的,類似於國內的知網查重(當然操作要高級很多~)。除了「一稿多投」,在同一個頂會/期刊投多篇內容重合度與相似度很高的文章,也有可能會遭到直接拒稿,被編輯列入黑名單。
  • 核心期刊奇葩論文,學術不端屢屢發生,從3方面下手,或大大減少
    近年來學術不端行為那是屢屢發生,從年初的翟天臨博士論文造假,到曹雪濤事件,到醫學論文屢次曝光卻屢禁不止,再到今天的國家核心期刊、百強期刊發表奇葩論文「拍馬屁論文」,這一年,關於學術不端行為事件那是一起接著一起,其實又何止是這一年,近些年都是如此,可是為何這種事情仍然是屢禁不止?
  • 【中國科學報】《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
    此外,JIPB還與美國Plant Editor專業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嚴格把好語言關;在海外建立社交媒體帳號,對所有文章進行推宣,以擴大國際影響,吸引國內外優質稿源。  正是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使得JIPB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截至2019年9月25日,JIPB發表美國、德國等60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章1763篇,篇均被引18.1次。
  • 學術分享|審稿人談審稿與投稿:從2篇拒稿說起
    但現實的情況是,在大家都熟悉期刊出版風格的情況下,比如期刊在行業內的地位、期刊對論文工作量的要求、期刊刊發重點等,會影響到我審稿時審稿標準的裁量權發揮。 對於一般的期刊,比如國內還有很多普刊,一些普刊的稿源都是問題,你不可能高標準的去要求這些期刊的論文如何的縝密、如何的吸引人、如何的完美無缺。
  • 「論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關於論文被拒稿的一些真切感悟
    其實,被拒稿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改進,這就從被動狀態下強迫你進一步去提升自己。很多能夠發表高級別期刊的文章,往往也是經歷幾次拒稿,不斷根據審稿意見反覆打磨後,才修成的正果。稿件被拒或者拒別人的稿,個人覺得除了文章質量外,以下四點因素也十分重要:1.格式問題要注重目標期刊的格式規範,儘量在投稿前做對照性修改,畢竟期刊社人手也是很少的,很多編輯審稿量巨大,對于格式不符合本期刊的來稿,第一印象不會太好。
  • 《植物學報》英文版:探路學術期刊國際化—新聞—科學網
    此外,JIPB還與美國Plant Editor專業公司建立合作關係,嚴格把好語言關;在海外建立Twitter 帳號,對所有文章進行推宣,以擴大國際影響,吸引國內外優質稿源。 正是這一系列創新舉措,使得JIPB的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截至2019年9月25日,JIPB發表美國、德國等60個國家和地區的文章1763篇,篇均被引18.1次。
  • 拒稿:生命不能承受之痛|發表論文那些事兒
    話說前文書咱家跟各位看官開誠布公,表明作者、審稿人和編輯之間長期戰略合作夥伴之關係,此心不可謂不誠,此情不可謂不真。然而凡事有兩面,說話分兩頭,無奈實情如此,抵賴不得:並非所有人,又或只有一少部分人的投稿經歷順風順水,波瀾不驚,最終把論文發表到了自己起初就心儀已久的重磅級期刊上,而大部分人卻不得不遭受編輯和審稿人一輪又一輪的拒稿「打擊」,正所謂「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拒稿修稿愁煞人!是以今兒就跟列位試著聊一聊拒稿這個沉重的話題。
  • 超90%高水平論文投國外 國內科技期刊路在哪—新聞—科學網
    中華醫學會繼續教育部主任、《編輯學報》副主編遊蘇寧認為,國內科技期刊當前面臨諸多問題:重指標輕讀者,過分關注評價指標,為提高指標弄虛作假,忽略了讀者口味;重經營輕質量,逐利環境和經濟指標的壓力下,編輯的獨立性無從談起;重形式輕學術,對學術水準把關不嚴,存在大量關係稿、造假、抄襲問題…… 「期刊質量是學術生態鏈條中最關鍵的一環。」
  • SCI論文被拒稿的10個理由
    在學術出版領域,SCI期刊的拒稿率差別很大。根據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2013年的報告,其頂級SCI期刊的平均拒稿率約為76%。研究SCI期刊的標準和格式,了解它的拒稿率。了解最常見的拒稿原因將有助於確保你的稿件得到徹底的審查,這樣你就可以解決任何問題和顧慮,然後重新提交。拒稿的10個理由管理教育雜誌(JME)的編輯Jon Billsberry表示:「與普遍看法相反,編輯們不喜歡拒絕投稿。」
  • SCI拒稿原因有哪些?被拒後還能挽回嗎?
    學術研究人員或研究生在學術生涯中最常見的挫折之一就是被期刊拒稿,每次的論文投稿難免都會伴隨多次的拒稿。這的確令人沮喪,沒有成功投稿還是其次,主要是自己的研究想法和熱情無法被審查委員所認可,如果一直無法成功刊登甚至會懷疑自己做研究的能力。這個過程有長有短,全都取決於自己怎樣去處理情緒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正進步措施。
  • 核心期刊編輯說出了論文投稿錄用的真相!
    好的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也就是說,即使不閱讀全文,也能夠獲得論文必要信息。學術論文通常要用分級標題將文章分成幾個部分,標題的設置應言簡意賅、主題突出、語言規範、形式考究,同時應注意標題之間的邏輯性和層次性。(三)論文格式要規範論文的質量固然重要,但格式的規範性同樣不能忽視。
  • 期刊編輯權力這麼大?「略作修改」變「拒稿」
    編譯|馮維維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  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
  • 期刊編輯權力這麼大?「略作修改」變「拒稿」!
    審稿人給出的意見是修改,期刊編輯卻給退稿——論文投稿時,你遇到過這種情況嗎?一項對322名高影響力期刊編輯進行的調查發現,91%的受訪者確定自己至少改動過一次評審意見。與此同時,8%的編輯承認,他們會改變審稿人的總體推薦意見,即便未經過後者允許。
  • 好論文同樣會被拒稿
    絕大多數科學家都有被雜誌拒稿的經歷,因此我們不要因為拒稿而難過。拒稿的原因可能是研究水平和稿件問題,也有可能是雜誌和審稿專兼的水平和不認真造成。不過不少科學家的非常優秀的論文也可能被雜誌武斷地拒稿,這種故事也不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