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我隔座的同事A,一個原本95斤的小瘦子,這兩天跟著家裡長輩天天喝養生湯,一下子狂飈10斤,最近迫切要減肥,但是作為堅定的主食愛好者,又不肯少吃一口飯。
為此,她常常苦著一張臉,到處搜刮一些奇奇怪怪的文章:
《教你如何正確減少碳水熱量》
《不少吃一口飯也能減肥?99%的人都瘦了…》
《以減肥為目的,主食選擇哪些好?》
……
早上本九剛在座位上坐下,就收到她甩手發來的一篇在盆友圈看到的文章。
我瞟了一眼,上面赫然寫著:
同事A兩眼發光:這是真的嗎?這是真的嗎?
我(故作深沉地推了推眼鏡):確實有這個說法,說是冷米飯熱量確實要比熟米飯低一點,但是也沒到50%這麼誇張。
在開始今天文章前,我們先來了解一個概念:抗性澱粉。
很多減肥人士都知道,富含澱粉的食物,比如常見的精製米麵,攝入後會在消化酶作用下,在消化道或者小腸中逐漸分解,並轉化為葡萄糖,進而為身體提供能量(多餘的葡萄糖被囤積為脂肪)。
但素,偏偏就有這麼一種神奇的澱粉例外,它可以抵抗澱粉酶的攻擊,不被消化成葡萄糖,吃進肚子後,只能進入腸道內被細菌分解,產生短鏈脂肪酸和氣體(你懂的)……
這類澱粉,我們統稱為抗性澱粉。
所以抗性澱粉也可以看作是膳食纖維的一種:有飽腹感,但不能提供熱量,自然很利於減肥……
抗性澱粉有四個來源:
沒充分煮熟糊化的澱粉:米飯沒有煮熟
被膳食纖維嚴密包裹的澱粉:存在於一些高直鏈玉米澱粉
冷藏後老化回生的澱粉:大米煮熟放冷卻冷藏
化學改性後吸收率下降的澱粉:在煮飯時候加入使得澱粉無法水解成葡萄糖的物質
其中第3種,就是我們上面提到的冷藏米飯法。澱粉食物在熟化後再放涼,某些澱粉的分子結構就會發生改變,發生澱粉老化,於是容易產生更多不易被人體消化吸收的抗性澱粉。
米飯冷藏熱量降低?這個問題還真沒那麼簡單。
首先,米飯冷藏後抗性澱粉增加的量並不多。
範志紅老師大家應該都知道,她的課題組曾做過一次實驗,米飯冰箱冷藏1天後,其中抗消化澱粉含量大致從4%左右升高到14%左右,提高10個百分點。
也就是說,澱粉類食物冷藏後抗性澱粉增加的比例並不會很高,能量減少一般也就在10%左右,對我們每天總能量的影響其實沒有大家想像的那麼多,更不到50%那麼誇張,可能你少吃一口主食就夠了。
所以,個人並不建議,為了減肥而吃冷飯……
別的不說,冷米飯口感真的很一般啊~對腸胃也不好~
另外,澱粉製品冷藏時間長了,如果不注意衛生,容易導致細菌滋生,一旦被致病菌汙染,就算加熱也可能存在毒素,就可能帶來食品安全風險。
那麼,機靈的你可能會問,既然冷米飯不好吃,那把米飯冷藏後再加熱行不行?
事實上,抗性澱粉的產生和變性是不可逆的,放涼後的米飯再加熱也依然是抗性澱粉的狀態。
所以加熱後米飯的抗性澱粉含量不會減少!
科學家曾將4種常見的澱粉食物平均分兩組:
一組直接煮熟;另一組熟化後在零下20°C環境中冷凍儲存30天,冷凍後再使用微波加熱3-5分鐘。
然後測了各組食物的抗性澱粉含量,和被人體攝入後的血糖影響。
結果表明,所有食物的抗性澱粉含量,在30天冷凍後,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
麵條增加了61%,大豆增加了47%,玉米粉增加16%,鷹嘴豆也增加了85!
聽到這兒,你是不是激動的不行,恨不得把食物都塞到冰箱裡了?
且慢,冷凍了30天的主食,你真的還敢吃嗎?
食物冷凍後會流失大量營養成分,為了熱量拋棄營養真的有意義?
我們再回頭看上面提到的4個抗性澱粉來源:
第1種沒煮熟,不考慮,第3種對腸胃不好,不考慮,第4種需要加其他物質,熱量變化變數太大,也不行,最後只剩下第2種:被膳食纖維嚴密包裹的澱粉。
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想到了:
這不就等於攝入膳食纖維嗎?
是的!
與其如此麻煩費心費力去提高抗性澱粉,
不如提高米飯中膳食纖維的含量!
如果想要獲得抗性澱粉,除了冷藏大米還有很多食物可以選擇,比如早上吃點香蕉和燕麥,晚上主食換一點地瓜、玉米,煮飯時多加點粗糧一起煮(點擊:10種可代替米飯的減肥主食, 先知道先瘦!)
這樣也方便得多,最重要的是好吃很多。
最後,冷藏大米雖然容易拉肚子,但是冷卻的方法還是可行的。
米飯煮熟後,先不著急吃,先冷卻一會再吃,這樣效果更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