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除了睡覺和獨處,我們幾乎時刻在與人溝通,用於發現、分享信息,或者是說服和影響他人。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回應、能支持我們的觀點和決定。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溝通結果都不盡人意。
一天回到家,老公皺著眉頭,像在煩惱什麼。於是我問他怎麼了,想要安慰他。原來,在某項目的工作部署會議上,他精心策劃的工作計劃,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回應,這讓他感到很挫敗!我聽完笑著說:「我以為多大的事呢,上次我遇到的問題比你這嚴重多了,你不必放在心上,影響了心情。」老公看了我一眼,沉默地走開了。
老公的反應讓我開始反思:我說的話有什麼問題嗎?顯然,我的安慰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帶著這個疑惑,我找來幾本最近看過的溝通書籍查閱。當看到《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對「同理心」的解釋時,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平日裡以為的「同理心」都錯了,而且錯得很難察覺。難怪當我們竭盡所能、苦口婆心地勸導、安慰別人時,對方會無動於衷,甚至有些不領情的反感。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由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合著。羅納德·B·阿德勒是美國溝通領域的專家,專注於溝通寫作和溝通技巧教學。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兩人圍繞溝通這個主題合作出版了許多教材。作者將多年的專業經驗寫進此書中,將這本書打造成為人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的最佳讀本。
真誠不是浮於表面的雞湯,技巧也並非幾條通用規則,這是我學習此書最深刻的感受。本文將以「同理心」為關鍵論點,從「什麼是同理心」、「為何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以及「如何建立同理心」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與你一起探討、體悟「同理心」的深刻含義。
01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是什麼?
試著回想一下,「我知道你很難過」、」沒關係,你要相信明天會更好「或者「這不算什麼」,是不是我們常用來安慰別人的話術?我們以為這就是同理心,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以便儘快改變糟糕的氣氛。這種空洞的安慰不能給對方實質性的幫助,反而讓人感到壓抑、不真誠。
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溝通的藝術》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同理心(Empathy)是指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創造個人觀點的能力。也許我們不可能完全體會到另一個人的知覺,但若付出足夠的努力,我們可以更了解世界對他的意義。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時,它包含了三層內涵:第一,觀點採擇,即嘗試採用另一個人的觀點;第二,情感面向,它能幫助我們更貼近地去體驗別人的感受;第三,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用同理心對待他人,不光要和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一致,還要進一步關心對方的福祉。
首先,要放下自己的觀點,採用對方的觀點。回到本文開頭我自己的案例中,「上次我遇到的問題比你這大多了」是我的觀點,而老公的觀點「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回應」卻被我忽視了。
其次,要儘可能貼切地感受對方的情感,而不是發表自己的感受。檢查這一條,我那句「你不必放在心上」,一方面是在表達我的感受,另一方面還否定了老公的真實感受。
第三,用同理心對待他人,除了想法和感受與對方保持一致,還要進一步關心對方,想一想對方需要什麼,我能做些什麼,讓他感到更幸福。比如我的案例中,我可以幫助分析「無人回應」的可能原因,與老公一起討論接下來的對策,用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只有問題解決了,他才會真正開心起來。
同理心是彼此建立連接的通道,是通往有效溝通最重要的心理活動。從同理心的定義可以看出,因為人與人的差異,事實上不存在理想的、完美的同理心,我們追求的是更貼近對方、更能產生共鳴的理解。同理心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不斷地練習,從每一次與人相處中總結經驗,提升自己感受他人世界的能力。
另一個容易與「同理心」混淆的概念是「同情心」。同情心(Sympathy)是用自己的觀點看對方的處境後,從而產生的憐憫之心,帶有旁觀評判的性質,會促使雙方失去連接,過分的同情還會刺傷他人的自尊心。有這樣一個熟悉的場景:
公司新來的實習生小月,因為工作疏忽導致數據統計錯誤,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她哭得稀裡譁啦的。你覺得,這小姑娘太可憐了,可誰讓她這麼粗心大意呢?這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答案是「同情」,因為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評價小月的處境,而沒有體會小月此時此刻的感受。
由此看來,我們平常以為的「同理心」可能只是「同情心」。要想知道區分是同理還是同情,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是否放下了自己的觀點?是否放下了自我感受?是否想過為對方做些什麼能讓他更幸福?
02為什麼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三個原因看清溝通的主要障礙。
(1)溝通者背景不同:你看見的和他看見的世界不一樣
《高品質溝通》的作者、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說:「同理心,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錯,只有立場不同而已。」
立場是指一個人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導致立場不同的重要原因在於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雖然我們理性上明白這一點,但在溝通過程中,卻很容易忽略這個事實:你看見的世界和他看見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要做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跳出自己的認知框架,努力去理解對方的處境。
在溝通學術語中,「背景」除了指環境外,也包括參與溝通者的個人經驗以及文化脈絡。比如:
A遵循的某種倫理道德,B卻背道而馳。A家境富有,B家境貧窮。A急得火急火燎,而B卻閒得自在。A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江湖,B只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A對某些事物情有獨鍾,B卻一點興趣都沒有。
圖中兩個橢圓表示溝通者A和B的背景,A和B通過某種渠道交換信息以完成溝通交流,其中存在各種噪音幹擾。可見,要完成順暢的溝通並不容易。雙方背景重疊的部分越大,他們能對某一件事保持相同立場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兩個身份背景相差迥異的人,立場比較難統一,彼此產生同理心的難度也更大。
(2)低自尊引發防禦心理:臆造事實產生誤會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評價。擁有高自尊的人能肯定自我,同時也傾向於認為別人都是好的;而低自尊的人,不喜歡自己,認為所有人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們,對別人也充滿了防禦心理。有時候還會敵視別人,通過抬高自己來貶低他人。
何炅在一次節目中,駝背彎腰地走過舞臺,為的是給新人讓鏡頭,結果導演和攝影師都沒領會他的用意,鏡頭始終跟著他。這段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好主持人!何老師真是暖心!「也有人持相反的態度,說這是刻意搶鏡,做作,讓人覺得噁心。一件「彎腰」這麼小的事情,竟然引發如此截然不同的觀點。
《自尊心: 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一書中說到:只有當我們培養自愛和自尊的時候,我們才最有可能變得富有同理心,並且去愛他人。最為不幸的人際關係是兩個自視甚低的人的密切交往。須知兩個深谷的結合併不能壘起高峰。
低自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陷入自我設置的陷阱中,缺乏對自己、對他人的善意理解,很容易臆造事實,對他人產生偏見。
我們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混合的綜合體,一個事業上很成功自信的人,感情上可能很自卑;在學術上碩果纍纍的人,文藝、體育天賦又可能很差。要培養自尊和自愛,我們應該理性客觀地評價自己,對擅長的事情保持自信,對不擅長的事保持謙虛,不自鳴得意,也不妄自菲薄。
(3)思維模式的束縛:無法真實感受對方。
《終身成長》中介紹了兩種影響人際關係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樂於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自己、接納別人,從而在與人的交往中獲得感受他人的能力。但固定思維模式者則認為,人的品性天生如此,很難改變,他們不相信雙方通過努力可以獲得更好的親密關係。
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叛逆少年威爾,是一個有在數學上很有天賦的問題少年。因為童年的心理創傷,他固守著自己的人際防線。即使有著天賦異稟的才能,卻甘願只做個清潔工,把自己隱藏起來。與女友感情升溫後,因為害怕而選擇逃避。桑恩是一位溫潤、智慧又博學的心理學家,他相信,人性可以得到救贖和療愈,相信威爾可以改變。
影片中的重頭戲全部在威爾與尚恩的對談博弈上。威爾充滿禁錮和防備,多次在言語上蓄意挑釁,兩人也起過爭執,但尚恩看見了威爾冷漠外表下的膽小脆弱,因此一直沒有放棄他。
尚恩對威爾說,「你是否擁有自己的靈魂伴侶?你可曾為此真誠地努力過?」威爾因此陷入反思和自責中。於是尚恩輕柔但堅定地告訴他:「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孩子,不是你的錯」。這句話讓威爾一瞬間崩潰大哭,心防徹底被擊垮,從此對尚恩敞開心扉,開啟了真誠地、老友般地交流。
尚恩是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而威爾在遇到尚恩之前,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尚恩的幫助下,威爾願意去接納、去感受,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找回自我和愛情。在對威爾的治療中,尚恩自己也療愈了曾經失去愛人的傷痛。
我們人類是一種依靠關係而存在的物種,需要與他人、與社會建立流動、開放的人際互動。如果不相信關係可以流動、可以成長,用固定思維把自己束縛在過往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就無法體悟他人的真實感受。思維模式的束縛,阻礙我們習得同理心,獲得健康美好的人際關係。
03如何建立正確的「同理心」?
前面談到了溝通背景不同、低自尊和思維模式的束縛,導致我們很難擁有正確的同理心。但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眾多,本文只探討了幾個典型的因素,旨在幫助讀者加深對同理心的理解。在我看來,不存在衡量「最好同理心」的標準,建立「同理心」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學習和體悟。
那麼如何建立同理心呢?本節從同理心的三個要點著手,給出了「觀點採擇」、「情感面向」、「真誠關心對方福祉」的方法建議。
(1)用「知覺檢核」採擇觀點。
我們通過說話、寫作表達自己的觀點,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所以與人溝通時,要終止自己的論斷,採用對方的觀點,真正做到理解對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知覺檢核」法,可以幫助我們檢查、核實自己的觀點,避免按自己的主觀意願妄下論斷。
「知覺」是心理學中的概念,意思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換句話說,一件事發生了,你的大腦是怎麼看的,只是你的知覺,它可能跟事實不符。「檢核」就是檢查、核實的意思。「知覺檢核」的程序包含三個部分: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2、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3、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出澄清。
舉個例子。你發現伴侶最近幾天沒有笑容,你不知道是他/她是生你的氣,還是因為其他事情不開心,知覺檢核的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1、描述行為:「你這幾天都沒有笑容」;
2、兩種詮釋:「是否有什麼事情讓你心煩」、「或者你只是覺得比較平靜」;
3、請求澄清:「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通過以上「知覺檢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嘗試放下自己的論斷,避免用自己的觀點判斷對方的處境,真正做到從他人的視角出發看問題,了解別人的立場,進一步理解對方的感受。
(2)提升共情力,做好情感面向。
情感面向是指更貼近地體驗他人的感受,是一種共情能力。「共情」雖是人類的 一種天性,在人際關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喚醒了體內這種天然能力。在想要感受別人之前,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我能很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緒嗎?
武志紅老師在《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中年男士來訪者,在接受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老師要求他一邊講述、一邊保持對身體的覺知。當講到一件讓他煩惱的事情時,他突然停下來說:「老師,太難受了,我可不可以不談這個?」
武老師回答說:「不行,這是關鍵時刻,好好去體會它。」時間過去半小時後,這位來訪者領悟到了他的真實感覺,不是常掛在嘴邊的「煩」,而是困擾他多年的前列腺炎引起的「羞愧」。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用思維構建生活,不同程度地活在各種「應該」和社會規則中,刻意迴避自己的真實感覺。生活在頭腦中的人,情感會變得簡單僵硬,難以感染別人,也很難被別人感染。要提升自己的共情力,做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我們首先要能感受自己,尊重自己的真實存在。
武志紅老師給出了三點的建議:
1、遠離人格面具。家庭、社會和文化給我制定了很多「好的模板」,如果我們接受這些不適合我們的面具,就會限制內心的自由和健康成長。
2、遠離「應該」。「應該」是一種外在評價系統,應該越多,你的心靈自由也會越少。
3、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任何人都不願意被強迫,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取悅他人的形式,尊重自己就不能按別人的意願而活。
只有內心強大到能自由做自己、尊重自己感受的人,才可能有與他人產生共情,理解別人,尊重別人,成為一個真正有同理心的人。
(3)用「蜥蜴腦」真誠關心對方福祉。
不僅對自己要拋棄「應該」的念頭,對別人也同樣如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要啟動感性思維,滿足對方的訴求、欲望和期待,而不是用理性思維去勸導對方應該怎麼做,因為沒有人願意聽別人講道理。
「蜥蜴腦法則」能幫助我們啟用感性思維,改變說教和講道理的壞習慣。
《蜥蜴腦法則》的作者吉姆.柯明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際上是大腦與大腦的交流。大腦分為三個區域,最外面一層是大腦皮層,它掌管著理性思維,中間是哺乳動物的腦,它掌管著情緒,最裡面那層叫「蜥蜴腦」,掌管人體行動、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如果想要說服對方,打動對方,就需要拋開大腦皮層的理性管束,用掌管情緒和原始衝動的那部分與溝通者對話,這就是「蜥蜴腦法則」。
電視劇《家好月圓》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荷媽與甘泰祖的小女兒甘永慶是個啞巴,她與男友家樂的交往遭到家樂母親鄭太太的反對。甘泰祖覺得女兒和家樂很般配,鄭太太卻說「她是個啞巴!」於是兩家人開始了激烈的爭吵,他們互相指責、數落、詆毀。
荷媽接到電話趕回家,批評家人不該對鄭太太沒禮貌,她說:「不管將來他們能不能在一起,我們都要尊重鄭太太,因為她是一位好媽媽!」甘泰祖對荷媽的話不理解,在他看來,鄭太太就是個傷害女兒、野蠻又自私的人。
可荷媽卻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母親對兒女那種深遠的愛,不是外人所能看見的。她能理解,鄭太太是因為愛兒子,因為自己有腎病。她心疼兒子出生在一個病患者家庭,心疼兒子現在要負擔生病的母親,將來還要負擔一個不會說話的老婆。聽到這裡,鄭太太已經淚流滿面,頓時柔軟下來。最後,荷媽還不忘提醒家樂:「不要怪你媽媽,陪你媽媽回去,也不要擔心小慶,我們會照顧好她。」
一場衝突就此和解。荷媽不僅沒有責怪鄭太太侮辱女兒,反而以同為母親的立場,切實體悟到對方的愛子之心和苦衷,同時也幫鄭太太和家樂化解了母子衝突。荷媽具有真正的同理心,以真誠關心對方福祉為目的化解了這場衝突。
張愛玲曾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能帶給別人幸福,也會手留餘香,讓自己更幸福!
04總結
本文從同理心是什麼、為什麼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如何建立同理心三個方面,闡述了同理心需要放下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採擇對方觀點,體悟對方情感,關心對方的幸福並為此做出實際努力。
與人交往時,讓我們記得,我們不是同理智的動物交往,我們是同感情動物交往,與豎著偏見剌毛、且滿心驕傲虛榮的動物交往。——卡耐基
溝通不是講理、不是說教,而是用真誠交換真誠,用愛交換愛,正如卡耐基所說,人類是感情動物,影響我們做出決策的是情感因素。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是善於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具有高度共情力的人。
感謝您閱讀到最後,希望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木鈴子說,為您分享情感、心理、個人成長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