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很重要,但我們可能理解錯了!

2020-12-26 木鈴子說

每天,除了睡覺和獨處,我們幾乎時刻在與人溝通,用於發現、分享信息,或者是說服和影響他人。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回應、能支持我們的觀點和決定。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的溝通結果都不盡人意。

一天回到家,老公皺著眉頭,像在煩惱什麼。於是我問他怎麼了,想要安慰他。原來,在某項目的工作部署會議上,他精心策劃的工作計劃,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回應,這讓他感到很挫敗!我聽完笑著說:「我以為多大的事呢,上次我遇到的問題比你這嚴重多了,你不必放在心上,影響了心情。」老公看了我一眼,沉默地走開了。

老公的反應讓我開始反思:我說的話有什麼問題嗎?顯然,我的安慰沒有起到任何效果。

帶著這個疑惑,我找來幾本最近看過的溝通書籍查閱。當看到《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這本書對「同理心」的解釋時,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平日裡以為的「同理心」都錯了,而且錯得很難察覺。難怪當我們竭盡所能、苦口婆心地勸導、安慰別人時,對方會無動於衷,甚至有些不領情的反感。

《溝通的藝術:看入人裡,看出人外》由羅納德·B·阿德勒和拉塞爾·F·普羅科特合著。羅納德·B·阿德勒是美國溝通領域的專家,專注於溝通寫作和溝通技巧教學。拉塞爾·F·普羅科特是北肯塔基大學的教授,兩人圍繞溝通這個主題合作出版了許多教材。作者將多年的專業經驗寫進此書中,將這本書打造成為人際關係理論與實踐的最佳讀本。

真誠不是浮於表面的雞湯,技巧也並非幾條通用規則,這是我學習此書最深刻的感受。本文將以「同理心」為關鍵論點,從「什麼是同理心」、「為何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以及「如何建立同理心」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與你一起探討、體悟「同理心」的深刻含義。

01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是什麼?

試著回想一下,「我知道你很難過」、」沒關係,你要相信明天會更好「或者「這不算什麼」,是不是我們常用來安慰別人的話術?我們以為這就是同理心,其實不然,很多時候我們只是想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以便儘快改變糟糕的氣氛。這種空洞的安慰不能給對方實質性的幫助,反而讓人感到壓抑、不真誠。

那麼什麼是同理心呢?《溝通的藝術》中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同理心(Empathy)是指從另一個人的角度來體驗世界、重新創造個人觀點的能力。也許我們不可能完全體會到另一個人的知覺,但若付出足夠的努力,我們可以更了解世界對他的意義。當我們使用同理心時,它包含了三層內涵:第一,觀點採擇,即嘗試採用另一個人的觀點;第二,情感面向,它能幫助我們更貼近地去體驗別人的感受;第三,真誠地關心對方的福祉,用同理心對待他人,不光要和他們的想法和感受一致,還要進一步關心對方的福祉。

首先,要放下自己的觀點,採用對方的觀點。回到本文開頭我自己的案例中,「上次我遇到的問題比你這大多了」是我的觀點,而老公的觀點「團隊成員沒有一個人回應」卻被我忽視了。

其次,要儘可能貼切地感受對方的情感,而不是發表自己的感受。檢查這一條,我那句「你不必放在心上」,一方面是在表達我的感受,另一方面還否定了老公的真實感受。

第三,用同理心對待他人,除了想法和感受與對方保持一致,還要進一步關心對方,想一想對方需要什麼,我能做些什麼,讓他感到更幸福。比如我的案例中,我可以幫助分析「無人回應」的可能原因,與老公一起討論接下來的對策,用實際行動去解決問題。只有問題解決了,他才會真正開心起來。

同理心是彼此建立連接的通道,是通往有效溝通最重要的心理活動。從同理心的定義可以看出,因為人與人的差異,事實上不存在理想的、完美的同理心,我們追求的是更貼近對方、更能產生共鳴的理解。同理心是一種能力,需要我們不斷地練習,從每一次與人相處中總結經驗,提升自己感受他人世界的能力。

另一個容易與「同理心」混淆的概念是「同情心」。同情心(Sympathy)是用自己的觀點看對方的處境後,從而產生的憐憫之心,帶有旁觀評判的性質,會促使雙方失去連接,過分的同情還會刺傷他人的自尊心。有這樣一個熟悉的場景:

公司新來的實習生小月,因為工作疏忽導致數據統計錯誤,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她哭得稀裡譁啦的。你覺得,這小姑娘太可憐了,可誰讓她這麼粗心大意呢?這是同情心還是同理心呢?答案是「同情」,因為你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在評價小月的處境,而沒有體會小月此時此刻的感受。

由此看來,我們平常以為的「同理心」可能只是「同情心」。要想知道區分是同理還是同情,不妨問自己幾個問題:是否放下了自己的觀點?是否放下了自我感受?是否想過為對方做些什麼能讓他更幸福?

02為什麼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三個原因看清溝通的主要障礙。

(1)溝通者背景不同:你看見的和他看見的世界不一樣

《高品質溝通》的作者、國學實踐應用專家翟鴻燊說:「同理心,懂得認同別人,站在別人的立場。溝通上沒有對錯,只有立場不同而已。」

立場是指一個人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處的地位和所抱的態度,導致立場不同的重要原因在於每個人的背景不一樣。雖然我們理性上明白這一點,但在溝通過程中,卻很容易忽略這個事實:你看見的世界和他看見的世界是不一樣的。要做一個有同理心的人,就要學會換位思考,跳出自己的認知框架,努力去理解對方的處境。

在溝通學術語中,「背景」除了指環境外,也包括參與溝通者的個人經驗以及文化脈絡。比如:

A遵循的某種倫理道德,B卻背道而馳。A家境富有,B家境貧窮。A急得火急火燎,而B卻閒得自在。A是經歷過大風大浪的老江湖,B只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A對某些事物情有獨鍾,B卻一點興趣都沒有。

圖中兩個橢圓表示溝通者A和B的背景,A和B通過某種渠道交換信息以完成溝通交流,其中存在各種噪音幹擾。可見,要完成順暢的溝通並不容易。雙方背景重疊的部分越大,他們能對某一件事保持相同立場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兩個身份背景相差迥異的人,立場比較難統一,彼此產生同理心的難度也更大。

(2)低自尊引發防禦心理:臆造事實產生誤會

自尊是一個人對自我價值的整體評價。擁有高自尊的人能肯定自我,同時也傾向於認為別人都是好的;而低自尊的人,不喜歡自己,認為所有人都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他們,對別人也充滿了防禦心理。有時候還會敵視別人,通過抬高自己來貶低他人。

何炅在一次節目中,駝背彎腰地走過舞臺,為的是給新人讓鏡頭,結果導演和攝影師都沒領會他的用意,鏡頭始終跟著他。這段視頻引發網友熱議,有人說:「好主持人!何老師真是暖心!「也有人持相反的態度,說這是刻意搶鏡,做作,讓人覺得噁心。一件「彎腰」這麼小的事情,竟然引發如此截然不同的觀點。

《自尊心: 六項自尊基礎的實踐法》一書中說到:只有當我們培養自愛和自尊的時候,我們才最有可能變得富有同理心,並且去愛他人。最為不幸的人際關係是兩個自視甚低的人的密切交往。須知兩個深谷的結合併不能壘起高峰。  

低自尊的人在人際交往中會陷入自我設置的陷阱中,缺乏對自己、對他人的善意理解,很容易臆造事實,對他人產生偏見。

我們每個人都是優點和缺點混合的綜合體,一個事業上很成功自信的人,感情上可能很自卑;在學術上碩果纍纍的人,文藝、體育天賦又可能很差。要培養自尊和自愛,我們應該理性客觀地評價自己,對擅長的事情保持自信,對不擅長的事保持謙虛,不自鳴得意,也不妄自菲薄。

(3)思維模式的束縛:無法真實感受對方。

《終身成長》中介紹了兩種影響人際關係的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和固定型思維模式。成長型思維模式者樂於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接納自己、接納別人,從而在與人的交往中獲得感受他人的能力。但固定思維模式者則認為,人的品性天生如此,很難改變,他們不相信雙方通過努力可以獲得更好的親密關係。

電影《心靈捕手》中的叛逆少年威爾,是一個有在數學上很有天賦的問題少年。因為童年的心理創傷,他固守著自己的人際防線。即使有著天賦異稟的才能,卻甘願只做個清潔工,把自己隱藏起來。與女友感情升溫後,因為害怕而選擇逃避。桑恩是一位溫潤、智慧又博學的心理學家,他相信,人性可以得到救贖和療愈,相信威爾可以改變。

影片中的重頭戲全部在威爾與尚恩的對談博弈上。威爾充滿禁錮和防備,多次在言語上蓄意挑釁,兩人也起過爭執,但尚恩看見了威爾冷漠外表下的膽小脆弱,因此一直沒有放棄他。

尚恩對威爾說,「你是否擁有自己的靈魂伴侶?你可曾為此真誠地努力過?」威爾因此陷入反思和自責中。於是尚恩輕柔但堅定地告訴他:「不是你的錯,不是你的錯,孩子,不是你的錯」。這句話讓威爾一瞬間崩潰大哭,心防徹底被擊垮,從此對尚恩敞開心扉,開啟了真誠地、老友般地交流。

尚恩是一個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而威爾在遇到尚恩之前,是一個固定型思維模式者。在尚恩的幫助下,威爾願意去接納、去感受,最終把心靈打開,消除了人際隔閡,找回自我和愛情。在對威爾的治療中,尚恩自己也療愈了曾經失去愛人的傷痛。

我們人類是一種依靠關係而存在的物種,需要與他人、與社會建立流動、開放的人際互動。如果不相信關係可以流動、可以成長,用固定思維把自己束縛在過往的人生經歷中,我們就無法體悟他人的真實感受。思維模式的束縛,阻礙我們習得同理心,獲得健康美好的人際關係。

03如何建立正確的「同理心」?

前面談到了溝通背景不同、低自尊和思維模式的束縛,導致我們很難擁有正確的同理心。但影響人際溝通的因素眾多,本文只探討了幾個典型的因素,旨在幫助讀者加深對同理心的理解。在我看來,不存在衡量「最好同理心」的標準,建立「同理心」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學習和體悟。

那麼如何建立同理心呢?本節從同理心的三個要點著手,給出了「觀點採擇」、「情感面向」、「真誠關心對方福祉」的方法建議。

(1)用「知覺檢核」採擇觀點。

我們通過說話、寫作表達自己的觀點,證明自己的存在,這已經成為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所以與人溝通時,要終止自己的論斷,採用對方的觀點,真正做到理解對方,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用「知覺檢核」法,可以幫助我們檢查、核實自己的觀點,避免按自己的主觀意願妄下論斷。

「知覺」是心理學中的概念,意思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換句話說,一件事發生了,你的大腦是怎麼看的,只是你的知覺,它可能跟事實不符。「檢核」就是檢查、核實的意思。「知覺檢核」的程序包含三個部分: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為。2、列出關於此行為至少兩種可能的詮釋。3、請求對方對行為詮釋作出澄清。

舉個例子。你發現伴侶最近幾天沒有笑容,你不知道是他/她是生你的氣,還是因為其他事情不開心,知覺檢核的過程可能是這樣的:

1、描述行為:「你這幾天都沒有笑容」;

2、兩種詮釋:「是否有什麼事情讓你心煩」、「或者你只是覺得比較平靜」;

3、請求澄清:「到底是因為什麼呢」。

通過以上「知覺檢核」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嘗試放下自己的論斷,避免用自己的觀點判斷對方的處境,真正做到從他人的視角出發看問題,了解別人的立場,進一步理解對方的感受。

(2)提升共情力,做好情感面向。

情感面向是指更貼近地體驗他人的感受,是一種共情能力。「共情」雖是人類的 一種天性,在人際關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喚醒了體內這種天然能力。在想要感受別人之前,我們可以先問問自己:我能很好地感受自己的情緒嗎?

武志紅老師在《身體知道答案》這本書中講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中年男士來訪者,在接受心理諮詢的過程中,老師要求他一邊講述、一邊保持對身體的覺知。當講到一件讓他煩惱的事情時,他突然停下來說:「老師,太難受了,我可不可以不談這個?」

武老師回答說:「不行,這是關鍵時刻,好好去體會它。」時間過去半小時後,這位來訪者領悟到了他的真實感覺,不是常掛在嘴邊的「煩」,而是困擾他多年的前列腺炎引起的「羞愧」。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我們每個人都用思維構建生活,不同程度地活在各種「應該」和社會規則中,刻意迴避自己的真實感覺。生活在頭腦中的人,情感會變得簡單僵硬,難以感染別人,也很難被別人感染。要提升自己的共情力,做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我們首先要能感受自己,尊重自己的真實存在。

武志紅老師給出了三點的建議:

1、遠離人格面具。家庭、社會和文化給我制定了很多「好的模板」,如果我們接受這些不適合我們的面具,就會限制內心的自由和健康成長。

2、遠離「應該」。「應該」是一種外在評價系統,應該越多,你的心靈自由也會越少。

3、不再迎合他人的期待。任何人都不願意被強迫,不希望把自己塑造成取悅他人的形式,尊重自己就不能按別人的意願而活。

只有內心強大到能自由做自己、尊重自己感受的人,才可能有與他人產生共情,理解別人,尊重別人,成為一個真正有同理心的人。

(3)用「蜥蜴腦」真誠關心對方福祉。

不僅對自己要拋棄「應該」的念頭,對別人也同樣如此。一個有同理心的人,要啟動感性思維,滿足對方的訴求、欲望和期待,而不是用理性思維去勸導對方應該怎麼做,因為沒有人願意聽別人講道理。

「蜥蜴腦法則」能幫助我們啟用感性思維,改變說教和講道理的壞習慣。

《蜥蜴腦法則》的作者吉姆.柯明斯認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實際上是大腦與大腦的交流。大腦分為三個區域,最外面一層是大腦皮層,它掌管著理性思維,中間是哺乳動物的腦,它掌管著情緒,最裡面那層叫「蜥蜴腦」,掌管人體行動、呼吸、心跳等基本功能。如果想要說服對方,打動對方,就需要拋開大腦皮層的理性管束,用掌管情緒和原始衝動的那部分與溝通者對話,這就是「蜥蜴腦法則」。

電視劇《家好月圓》中有這樣一段情節:

荷媽與甘泰祖的小女兒甘永慶是個啞巴,她與男友家樂的交往遭到家樂母親鄭太太的反對。甘泰祖覺得女兒和家樂很般配,鄭太太卻說「她是個啞巴!」於是兩家人開始了激烈的爭吵,他們互相指責、數落、詆毀。

荷媽接到電話趕回家,批評家人不該對鄭太太沒禮貌,她說:「不管將來他們能不能在一起,我們都要尊重鄭太太,因為她是一位好媽媽!」甘泰祖對荷媽的話不理解,在他看來,鄭太太就是個傷害女兒、野蠻又自私的人。

可荷媽卻語重心長地說,一個母親對兒女那種深遠的愛,不是外人所能看見的。她能理解,鄭太太是因為愛兒子,因為自己有腎病。她心疼兒子出生在一個病患者家庭,心疼兒子現在要負擔生病的母親,將來還要負擔一個不會說話的老婆。聽到這裡,鄭太太已經淚流滿面,頓時柔軟下來。最後,荷媽還不忘提醒家樂:「不要怪你媽媽,陪你媽媽回去,也不要擔心小慶,我們會照顧好她。」

一場衝突就此和解。荷媽不僅沒有責怪鄭太太侮辱女兒,反而以同為母親的立場,切實體悟到對方的愛子之心和苦衷,同時也幫鄭太太和家樂化解了母子衝突。荷媽具有真正的同理心,以真誠關心對方福祉為目的化解了這場衝突。

張愛玲曾說: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慈悲,能帶給別人幸福,也會手留餘香,讓自己更幸福!

04總結

本文從同理心是什麼、為什麼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如何建立同理心三個方面,闡述了同理心需要放下自己的觀點和感受,採擇對方觀點,體悟對方情感,關心對方的幸福並為此做出實際努力。

與人交往時,讓我們記得,我們不是同理智的動物交往,我們是同感情動物交往,與豎著偏見剌毛、且滿心驕傲虛榮的動物交往。——卡耐基

溝通不是講理、不是說教,而是用真誠交換真誠,用愛交換愛,正如卡耐基所說,人類是感情動物,影響我們做出決策的是情感因素。一個富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是善於感受自己、感受他人,具有高度共情力的人。

感謝您閱讀到最後,希望我的文章對您有幫助!如果喜歡我的文字,歡迎關注@木鈴子說,為您分享情感、心理、個人成長小知識。

相關焦點

  • 同情心和同理心——哪一個更重要?
    ,哪一個更重要。同情心和同理心在語言學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很多人很容易將這兩個概念搞混。 首先我們來看看同情心的定義是什麼?同情心,首先是指對某事(如另一人的感情)的覺察與同步情感,同時也指這種感情的表露。這是同情心的基本含義和初級層面,人人都應該具有不同程度的同情心。
  • 缺乏同理心&他們的行為的例子
    缺乏同理心使我們很難與一個人建立有意義的關係。感同身受是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品質,通過這種品質,我們可以欣賞他人的感受,不管這些感受是否也會影響到我們。那些缺乏同理心的人呢?
  • 用好同理心
    □ 王奇志  何謂同理心  同理心,又叫換位思考。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能夠體會他人的情緒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並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  舉個例子。
  • 同理心就是同情心嗎?
    我們脆弱的小心靈每天都在承載著這些起起落落,有時不但自己有負面情緒,同時還要面對他人的負面情緒,實屬不易。面對這些負面因素,產生的情緒,以及如何管理情緒,面對矛盾,成了老生常談的話題。其實這裡面,避不開幾個人性裡面的基石。這裡我們著重談談同情心、同理心和撫慰能力。相比於「同理心」,我們更常聽到的是「同情心」。為什麼呢?因為同情心更加貼近於人的本能。
  • 沒有同理心那是冷酷,同理心泛濫也是災難 | 世界變壞,從人人都講同理心開始
    以上種種,都屬於同理心泛濫。 所謂同理心,是指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體會他人的難處。儒家講求「推己及人」,也把具備同理心,當成一種高修養。 沒有同理心,固然人際關係處不好,但可能你沒有想到,同理心太過泛濫,那就是聖母心,也是一種害人害己的重症。
  • 如何用同理心,在日常生活中,運用並成就自己
    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會遇到一個重要的詞,那就是同理心。我們想知道 ,究竟在被人百般辱罵的時候需要有什麼樣的同理心;在別人的指責與揮舞著手指罵你的時候,你怎樣擁有一顆同理心;在工作事業家庭通通不順利的情況下,如何建立起自己的同理心?
  • 什麼是同理心
    只有在他們覺得被理解與接納的時候,他們的情緒才有可能放鬆,理性才能發揮作用。曾經有一個心理學家被歹徒劫持,就在大家都為他捏把汗的時刻,卻看到他全身而退。不僅如此,歹徒還跟著他出來自首,因為歹徒在心理學家的理解與接納下,特別感動。很多人很好奇,到底是什麼法寶可以如此的神妙?
  • 同理心、同情心傻傻分不清?自閉兒需要的是...
    一般人對自閉症孩童的印象通常是不懂他人的感受,缺乏同理心;也有人說自閉兒不懂得同情他人。但同理心與同情心我們真的分的清楚嗎?對自閉症患者來說,具不具備同理心,又有何重要性?今天,編編就要帶各位來一探究竟。
  • 為啥多數人缺乏同理心 ?
    心理學網站將同理心定義為:從他人的角度而不是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思想、感情和經歷的狀況。就是讓你試著想像自己處於他們的位置和環境下,去了解他們的感受或經歷。同理心有助於來自內心的親社會(或幫助)行為,而不是被迫的,因此我們的行為更具同理心。換句話說,同理心是當你能夠把自己放在別人的位置時的心理特徵,無論是在情感還是其他水平上。
  • 撩女人的聊天技巧:掌握同理心
    兩性相處中,常常會提到「同理心」這個詞。
  • 同理心Empathy和同情心Sympathy到底有什麼不同?
    Background 背景知識:一九二O年代美國心理學家鐵欽納首度使用同理心一詞,指的就是這種行為模仿(motormimicry)。 同理心一詞源自希臘文empatheia(神入),原來是美學理論家用以形容理解他人主觀經驗的能力。
  • 同理心和同情心有什麼區別?關鍵在一個行動!
    這些反應可能從冷漠、同情到同理。在這三種反應中,冷漠是最消極的,因為這是一種對他人遭遇的漠不關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同情心和同理心在本質上是不同的,但密切相關同理心我們常把同情心與同理心情混淆,認為它們有相似的含義。
  • 從心理學角度看,如何區分同情心和同理心?
    而同理心好比一瓶高年份的陳釀,歷經時間長,過程彌久而悠長,底蘊氣質完全不同。並且,很多時候,同理心已經成為了衡量一個人情商高低的標準,同情心則不然,具體而言,兩者到底有何不同呢?心理過程和心境歷程心理學上,對於同理心的認知和認識是一個深入發展的動態過程,初步結論是:有同理心的人能夠理解、預知別人的情感,並且能夠將自己代入對方的處境,客觀而冷靜的去感知對方的感知,關懷對方的需求,從這個角度看,同理心的心理歷程是相當複雜而有序的。
  • 家庭教育案例:媽媽的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譯為「設身處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
  • 高考作文猜題、優秀作文點評:《「硬核大爺」的同理心》
    而我們進一步發掘「勿需讓座」的深意,又能感受到溫暖與感動:自尊自愛,而又愛人,多可貴的「同理心」!有這樣的長者在,代際關係如何不和諧?【點評:結合材料,稍加詳述,提出觀點,概括精到】同理心是現代交際情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指站在對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的一種方式。
  • 沒有「同理心」的戀人,就別結婚了
    導讀:婚姻裡,最怕遇到沒有同理心的男人,跟這類男人生活在一起,就算你嘗盡人間苦楚,他也能熟視無睹。0101知乎上有個網友提醒單身女孩:找伴侶一定要找有同理心,能為你考慮的男人。所謂同理心,簡單來講,就是能從對方的角度考慮問題,懂得換位思考,能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著想。然而,有很多家庭裡,男人因沒有同理心在深深傷害著伴侶的心。婚姻裡,大多數的女人都是心軟的,都會從各方面考慮問題;所以關於沒有同理心這一點,男人居多一點。
  • 同理心強有十個表現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郭 瑞 □蔡利超 編譯心理學中,「同理心」是指人能理解、感受他人情緒、行為的能力,這是一種優秀的心理品質。人們常說的「設身處地」「將心比心」「換位思考」等就是富有同理心的表現,此外,美國「讀者文摘雜誌網站」還總結了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對照看看自己是否屬於同理心強的人。1. 重視別人的需求。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臨床心理學家朱迪斯·奧爾洛夫認為,同理心強的人心胸開闊,總想幫助別人,但為此往往捨棄了太多自己的利益,很容易筋疲力盡。而且他們很看不慣那些自私自利的人。2.
  • 同情心與同理心的區別
    同理心會激發人與人的連結、拉近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同情心會使人們關係疏離
  • 設計女神江欣宜:好作品源自同理心
    儘管我們在豪宅設計上有相當豐富的經驗,不論是選材還是人體工學,我們都能做到很好,但那些都不一定是他們要的。 在這個項目中最難做到的其實是「同理心」。這恰恰是駕輕就熟的設計師容易喪失的東西。如果設計師缺少同理心的話,很難做到讓客戶滿意的設計。
  • 施政應有同理心
    不難判斷,三名官員直陳心曲,如此坦誠,或能產生一定效果,那些不滿或疑慮的人,興許從此對官員們多了一些理解。這些官員要麼是全國人大代表,要麼是全國政協委員,這種身份決定了他們必須直面輿論質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代表委員參加兩會本應該盡職盡責,真誠回答記者提問,面對轉基因食品、飛機晚點等輿論關心的焦點話題,不迴避、不遮掩、不撒謊,本是履職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