豔俊:你好楊老師!我姐家孩子最近有自殺念頭,她15歲了。
楊永龍:具體原因是什麼呢?
豔俊:前兩個月有一天晚上沒回家,家裡找了一夜每沒到。結果報警了,第二天警察找到。在賓館和人開房,是他倆在搞對象,可是那男人已經21歲,等於是誘惑未成年少女,被抓了。到現在她忘不了那男的,她和她母親合不來。
楊永龍:嗯,那她的父母是怎麼對待她的呢?
豔俊:頭一次出完事家來,就是沒敢說什麼,就是說你和他跟本不可能,以後得做個好孩子,就過去了。過了有一個月,又一個晚上沒回家,我們都出動了,沒找著。最後她爸爸發信息說,再不回家就和她斷絕父女關係。她收到信息後,回家了。結果他爸媽把她狠狠地說了一大頓。
楊永龍:你覺得這個問題是在孩子的身上呢?還是在父母的身上呢?
豔俊:我覺得在父母身上,她的母親對她不怎麼關心,有事沒事就罵孩子,現在她母親也在改變。可最近孩子老有想自殺的念頭。楊老師,你看怎麼辦啊?
楊永龍:你說得很對,問題的確在父母身上。你想一想,在孩子的成長的過程之中,作為父母既沒有對孩子進行性教育,也沒有進行過有關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引導。在這種情況之下,無知的孩子做了無知的事兒,最需要的是什麼呢?
豔俊:關心是嗎?我們現在也沒招了。
楊永龍:第一次出問題的時候是不是關心了呢?可以想一想,孩子為什麼會出去找男朋友,難道僅僅是青春期的衝動嗎?
豔俊:是啊,他家三個孩子,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家裡開著廠子,對她有時是疏忽了。可現在他們兩口子,儘量在關心了。可為什麼還這樣呢?
楊永龍:儘量關心,走進孩子的內心了嗎?
豔俊:她和她爸爸關係好,她爸爸有時和她談談心。
楊永龍:和孩子談心的方式很好。知道孩子目前的所思所想了嗎?
豔俊:可我發現這孩子,表面裝得特鎮靜,什麼是也沒有一樣,他爸媽什麼也沒發現有什麼不對勁的地方。我是她舅媽,我有個男號加的她,她不知道是我。我每天都掛著那個號,來了解孩子有時說的什麼?這幾天總是說安眠藥啊,還有想去另個世界啊,什麼的。
楊永龍:嗯,那你是怎麼做引導的呢?
豔俊:我就說她都大了,以後得做個好孩子。你爸爸媽媽多累啊,不都是為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上好學校嗎?你爸爸媽媽,其實都很疼你的。說的時候聽,過後就忘了。
楊永龍:關鍵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引導孩子把內心的所有一切都說出來。
豔俊:她不說,那怎麼辦啊?
楊永龍:以異性朋友的身份,多多對其關心和關愛。引導她遇到了什麼事兒就及時給哥哥說一說,哥哥是你的好朋友,非常願意和你分擔痛苦和幫助你的,也非常願意傾聽你的心聲等等。不要說那些「爸爸媽媽都很疼你」「都是為了讓你們過上好日子」之類的人人都懂的大道理。
豔俊:我沒和她聊過,怕她知道我的身份,會更壞,我試一試吧。
楊永龍:我們要做一個更好的傾聽者。只有讓孩子把內心的鬱悶和痛苦宣洩出來,我們才能做更進一步的引導。
豔俊:我和她聊了,她防備心特強,說了兩句就不理我了。
楊永龍:你需要的站在她的角度想問題,而不是站在教育者或指導者的角度。
豔俊:嗯,我試試吧。
楊永龍:要和孩子同理和共情。也就是站在她立場設身處地思考,能夠體會她的情緒和想法、理解她的立場和感受,從她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說白了就是換位思考、傾聽以及真誠、友善、尊重的表達。最重要的是揣摩她的心理、情緒和感受,進而達到一種理想的溝通效果。
豔俊:嗯,她又理睬我了。我和她聊聊。
楊永龍:好的。
豔俊:嗯,楊老師謝謝你,麻煩你了。有空再和你聊,特高興認識你。楊老師,你忙吧,有問題我以後還得請教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