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數完息,心定下來之後呢?
數息心定之後,再來就是隨息,可是隨比數困難。你知道自己氣進來、氣出去了,中間沒有其他的思想,這個叫「隨」。
隨什麼?心隨氣息,也就是氣息隨心。這樣慢慢修持,當心念完全靜止、不散亂時,氣息也靜止了,這叫隨。
後來道家修持,稱這個隨的境界叫做「心息相依」。心與息互相依靠,兩個結合了。
道家修行講求陰陽結合,這「陰陽」中是個代號,可是普通人不懂,聽到陰陽就想要找個異性一起雙修。其實陰陽只是兩個代號,一個心理狀態,一個氣息狀態。心息相依,就是「隨」的境界。
「隨」的境界注意在心跟息兩個方面,這時候不要管身體,慢慢的心念完全停滯,一個思想都沒有了。
問:晚上打坐時,想睡怎麼辦?
你晚上打坐想睡的話,有兩個方法。一個方法是自己堅持不睡,持續打坐下去。這個時候,你要真做功夫,自己把習慣轉過來。想睡時,就讓它這樣,倒了睡,不要管姿勢。慢慢的,一下精神來了,就可以到天亮。
另一種方法,當你疲勞時,就暫不打坐,睡醒了再起來打坐。不管是夜裡也好,早上也好。有這兩種方法。
這個原理何在呢?有人問釋迦牟尼佛:「人為什麼需要睡眠?」他說:「人不需要睡眠。睡眠是習慣。」佛從兩方面分析了睡眠的原因,一種是心理的疲勞,人碰到不如意的事、灰心了,什麼都不想就想睡。另一種是生理上的疲勞。但是佛說這兩種都是習慣來的,都可以唯心去改變的。
所以講學佛、修道,有五個東西要記住,叫五蓋。把你的智慧、光明、生命力量給蓋住了——財、色、名、食、睡。財是要錢,要物質的享受;色,男女關係,性的欲望;名,喜歡榮譽,想出名;食,飲食;第五個是睡眠。
這五個叫五蓋,你把這五蓋拿開了,就成道了。
問:打坐時呼吸愈來愈靜,卻很有生命力,是怎麼回事?
這分兩部分來講,第一,關於呼吸的問題,一個真到達靜定境界的人,鼻子呼吸沒有了,不是完全停止,其實還在很輕微的進出。要做一個實驗的話,過去中國人用燈草,燈草很輕的,或用頭髮、雞毛放在鼻下,沒有被吹動,才是真到這程度。實際上還是有呼吸的,只是非常微細。這個在中國的天台宗,叫「止息」。
「止」的境界,也是「息」的境界。這樣一來,你自然地感覺到有下沉的作用,充滿了。
慢慢地,到最充滿以後,就不需要鼻子、也不需要肺部了。這種原來呼吸的進出的感覺,落到下腹。
中國道家的莊子有兩句名言是事實:「眾人之息以喉」,一般人的呼吸只到喉部到肺部,「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的呼吸可以到腳部,氣沉下去。
氣這樣一沉下去,並沒有說完全斷了,很久會來一下呼吸。那麼像牙齒、這個骨頭這裡,當然氣都充滿了,這兩邊都繃緊了以後,氣自然衝到頂,使腦下垂體的荷爾蒙下來,口水就愈來愈多。最後一種最好的口水排下來,是甜的,但不是白糖那種甜,這種特別清涼,你讓它自然吞下去,慢慢下去之後,你的皮膚、身體整個都會改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