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樹:如何在短時間內,讓自己掌握「最大化」的知識體系

2020-12-13 王智遠
本文共計8246字,「知識樹」。

這是智遠的第0121篇成長筆記的分享。

「知識是有結構的,工作的內容也是有體系的學習應當先掌握「主幹的框架」,然後再補充碎片化內容。

我先和你描述一個現實中遇到的場景,我們經常會大量的閱讀自媒體的內容,來自於公眾號,知乎的文章筆記乾貨一篇又一篇,甚至於買過的課程一節又一節,仿佛每次學習完都醍醐灌頂的打開了新的認知。

感覺聽完理論就覺得什麼都會了,但是慢慢的你會發現,咦,這些東西在實際情況中好像不是那麼回事,要麼就是課程所講的東西,過了一段時間自己再去描述卻講不出來了。

為什麼呢?這就是所謂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一生麼」,那麼主要原因在哪裡?難道是自己的記憶力下降了?還是理解能力太差了?

其實不一定是上面所述的這樣,而我認為,造成這些知識點或者某些剛學過的東西在第二天,第三天瞬間忘記的核心原因是:「自己的腦中根本沒有體系化支撐」,所以聽完之後就不會消化,不會形成自身的方法論,才會慢慢忘記。

人的大腦就像一顆挺拔的大樹,大樹上掛滿了一生所學的模型,來自於不同行業,不同領域體系的東西,比如財商,營銷,運營等等,而這些模型裡面又有各種各樣碎片化的內容。

認知高度是不同層級的,越高的人反之越掌握底層邏輯和體系化的東西,他們會看的更透。

相對弱的人,那麼大腦這顆大樹上就掛滿了「顆粒化」的內容,而不是模塊化體系,這樣記憶力就會缺失,因為沒有框架。

01.關於「知識樹」。

知識樹是一個人能力的底座,我們每當說某人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不夠強,專業知識懂的少,其實隱形反饋的是這個人的知識結構比較差」。

什麼是知識系統:個人認為是由多個知識點組成的方法論,然後方法論又形成體系化的內容,這些不同維度體系化的知識儲存在大腦中,就形成了「一個人大腦的底層思考方式。

你掌握的知識點越多,「結構分類就會越系統」,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就可以搜索和連結的知識點就越多,從而備選方案也就越全面,而且效率會更高。

1.資訊和知識點我們每天都會面臨很多的訊息,我一般都會把訊息分為兩類:一類是資訊,二類是知識點。

什麼是資訊呢?就是在我個人成長當中,那些無關緊要,看似是乾貨和方法論的東西,卻在關鍵時刻起不到作用,我就都定義為資訊。

因為它只能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給我帶來價值,可能不能長期利用,比如較多公眾號的雞湯推文,講正確的大道理一樣。

什麼是知識點呢?知識點是構成所學技能的最小化單元,比如:「我今天學習了如何演講」,這就不是一個知識點,而是一個知識面,別人也不知道你具體學習了哪些模塊。

如果我說,我今天去學習了上臺演講的時候,老師教育我「不要小動作太多,不要隨意晃動」,那麼這顯然就是一個「知識點」。

衡量某個內容是不是知識點,有兩個判定的標準「讓別人完全能夠理解」和「通過練習我能不能完全掌握」,這是最核心的。

知識點是「顆粒化」的,當在一個領域,自己掌握的足夠多的時候,就能起到串聯的作用,那麼知識體系就是建立在「多個知識點之上」,總結出來的方法論,然後將每個方法論進行串聯,就成了「整體體系」。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我們在上中學的時候每個人都會學習英語,英語的基礎就是「發聲」和「音標」,通過大量的積累,認識完48個音標之後,自己才能有「英語單詞」的學習。

如果不做音標的積累,就無法達到英語單詞的讀寫流利,當掌握了足夠多的英語單詞,我們便會學習「各種句式」的構成,顯然這些構成也是有方法論的,只要掌握足夠多加上刻意的練習,自己就能夠有「一口流利的英語」。

「英語」這一個學科的組成,完全是由知識點,方法論,不同的結構分類形成的「體系」,當掌握了這個整體體系,出去與人會談便流利自如。

2.知識樹和「知識體系」的關係知識體系是知識樹上的一個支幹,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可發展的」,它是呈動態類型,而非靜止的,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或者組織的變化而變化。

體系類的東西在「課程上面」我們多會有看到,比如某個老師開「私域流量課程」,那麼你可以觀察它整個課程的構建,從行業發展,到如何操作,一整套的東西,稱之為「體系」。

知識樹本質上是一個「層級式知識圖」,它表達了為實現某一個組織目標所相關組織知識間的因果關係或者「從屬關係」,而這種層級式知識圖由於具有對稱性,良好圖形,連續性等相關特點,被得到廣泛的使用。

這樣的描述多數人可能理解會」比較複雜「,我描述最簡單的結構,比如「你們公司的組織架構圖」,「你部門的組織架構圖」,「你看到過的思維導圖」,這些都類似於「知識樹」模型。

你也可以這樣理解:

比如把自己一生比作一顆大樹,那麼從小學到大學,到步入社會,大樹的發芽,長出葉子,強大枝幹,最後開花結果,整個過程就是一個「完整的知識樹結出果實的過程」。

它是有一個主幹,多個枝幹,M個分叉,N個樹葉組成,樹葉就好比是「碎片化的知識,文字」,分叉就像是「每一段語句」,枝幹就好是每一篇文章,主幹就好比自己的一生,或者是一本書籍。

在步入工作後,我們的學習本質應該去建立更多的「知識體系」。

但是多數人還是做「一個樹葉」,學習的是「崗位的技能」「碎片化的東西」,領導布置的基礎任務,這些工作相對來說就比較繁瑣,且無法讓自己的「認知」快速的提升。

如果想在一個崗位或者一個垂直模塊快速的精通,自己不要去直接扎入「碎片化的東西」,最好的方式是「先尋找有無體系化的內容」,讓自己去看成型的方法論,然後在進行額外的補充。

猶如我們讀一本書,我相信你不會直接拿起來就去讀當中的某個節選一樣。

而是熟練的打開首頁,先看大綱,再看副標題所述內容,然後再去「細讀」,或者看完大綱發現感興趣的內容後,先做標記,優先閱讀一樣。

假設沉澱到某一模塊,自己就脫離了「全局視野」,就無法站在整體面去認知到事物的不同維度,這就是體系化,碎片化,知識樹,三者的不同之處。

02.用「知識樹」結構去思考。

我個人一直推崇和學習的本質不是「精通」,而是基礎掌握,但是除了那些自己需要完全懂(吃飯謀生的技能)以外,比如我一直做市場相關的工作,那麼對於我來說,市場傳播,PR公關,流量增長,運營等,對這些我要有清晰的認知。

為什麼是」精通「,而不是掌握呢?

因為這個世界所有的東西變化的非常快,每個行業的本質都在賺取的是「認知差」,如果要對很多事情都「精通」,就要大量的花費時間和精力進行學習。

我們的大腦是承載不了那麼多知識的,你應該給大腦騰出更多的時間去「思考」,而不是讓它「精通式的學習」。

1.有效學習的本質是是什麼?如果我問你,我們有效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多數人肯定會想到的是「成長」,我個人認為,生活中我們多數的學習是為了找到某件問題的解決方案,甚至於提升自己的認知。

很多人為了找到「解決方案」,就會花費大量的精力用在「鑽研」上面,其實這是不對的,我更認為如果尋找解決方案,那麼我們應該解決的問題是「找到匹配的人才」。

有沒有人在這個領域上做過,它是如何解決的,把這些請教過來是比自己AII-in的專研更有效,而且能節省大部分的時間。

我一直強調一個理念叫做,「專人做專事」,自己只需要精通自身領域的就夠了,其他領域的,肯定有學者,專家等不同維度的人在做,如果你想了解,找他們是最「節省成本的方式」。

其實「有效學習」應該是更深一層次了解「本質」,本質建立在知識樹結出果實的那一環節,而不是讓自己陷入碎片化上面,應該從體系化掌握,到「挖掘背後邏輯」,投入到這個上面。

如果你在電商行業做過市場,在教育行業做過市場,你會發現「其實市場底層模型很相似」,它們行業的打法差異性不大,這就是「底層」的東西。

要知道,很多時候我們的潛意識,思維方式,關注點,這種東西看起來很空,甚至很虛,都是自己不在意的,但是確實是影響結果非常重要的東西。

中國合伙人裡有這樣一句臺詞,「你以為他在和你講籤證,實際上他是在和你講美國文化!現在很多人的學習,都是聚焦在細枝末節的「籤證」上,卻很少有人聚焦在「籤證後面的內容」上。

很多人在閱讀文章的時候喜歡一個字一個字的看,還有的人是被自己的「計劃表格」或者任務所牽引著完成,比如今天要做多少事情,記住多少知識,甚至我也經常看到有的人12個小時沉浸在圖書館。

但是他們卻沒有意識到,自己12個小時真正有多少時間是認真在閱讀的,或者有多少個小時大腦在開小差或者是打盹的?

我做事的風格從來都不是拼「時間」,而是拼「聚焦精神」,就是你會花費多少時間聚焦這件事就夠了。

如果我的大腦突然不聚焦,產生的「多進程工作」,那麼我就立刻停止上一個事情,因為我知道這樣進行下去,「哪一個結果都不會太好」。

所以以後有效的學習,不要去拼時間,因為拼時間的時候思維也是比較固化,表層看起來很努力,其實底層很拖拉,在學習方面,自認為「短期聚焦」帶來的效果比「一天的長期投入」更有效。

2.知識樹的思考模式。所有的學習,思考,我個人認為都是可以分為「孤立式」和「結網式」的。

何為孤立式呢?每天打開社交媒體,面臨的各種乾貨,筆記,看一篇收藏一篇,看一篇覺得像個乾貨,就馬上記錄,這種通稱之為「孤立式」。

何為結網式呢?我們所學東西都是有體系的,但是體系分為兩種:別人的體系和自己的體系。

當學習別人體系當中的某個知識模塊的時候,我們是不是結合自己當下所需,去定向學習的,然後通過定向的學習,提煉,讓這個模塊的知識成為自己「體系化當中」的一部分,這是「結網式學習」。

結網式學習的好處,不會讓自己陷入「知識陷阱中」,我們每個人大腦學習的本質其實就是讓「舊知識」和「新的知識串聯」。

自己不斷的通過新的知識,然後和舊的知識進行類比,分類,提煉,然後讓它成為自己的體系。

如果自己看到一個知識點,一篇文章,不能讓它和「自己大腦中」已有的內容進行關聯,並和未來的發展相結合,那麼就不能「結網」,不能結網,也就是所謂的「孤立式學習」。

孤立的東西並無壞處,但是容易忘記,就像自己學過很多東西,依然記不住的道理一樣。

結網式則不一樣,學會之後,立馬調動大腦,匹配,總結,然後驗證,快速的迭代,形成知識體系,然後就成為了「知識樹」上面的一顆果實。

人的大腦是用來思考和「復盤的」,不應該把眾多的精力放在「記憶上」,況且在這個網際網路時代,信息是爆炸和發達的,所需要什麼東西,外界搜尋引擎就已經告訴我們了。

我們如何「有效的進行篩選」,「匹配」「內化」吸收,這本質的一切就是靠「思考」和復盤才能得來。

就像一個學生如果把80%的精力從死記硬背概念中走出來,用來復盤,總結規律,那麼相信,他的提升也是質一樣的飛躍。

知識樹的思考模式就是讓我們懂得:

「學習別人體系化的東西」,「尋找方法論背後相通的本質模型「,「融合成為自己的方法論」,然後打包梳理成為一個「知識體系」,或者成為「一個關鍵學科」,這樣思維才足夠清晰。

其次就是:「如果想要孤立式學習」,那麼最好先找到自己想要「結網的那個體系」,在有框架的情況下去「孤立式補充」,這樣就更容易吸收,變成自己的知識。

03.動靜結合構建「知識樹」上的方法論。

歸納法和演繹法告訴我們,經驗是用來歸納的,通過歸納的方式,總結出來本質層面的東西,然後再通過演繹尋找出「新的賽道」,這整個的環節叫做「創新」,所以創新也是有方法論的。

創新的基礎是基於「原有的知識」之上,所謂原有的知識,也稱之為「方法論」,如果從個人成長角度,這些方法論有「前輩總結出來的」,也有「自身經歷」提煉的,主要分為動態和靜態。

1.認知到「靜態」和「動態學習」。目前所有的學習,我認為都是「動態和靜態」兩個層次,就像你讀一本書,書裡給我們闡述的「靜態知識」自己不可能完全吸收和悟透,那麼就需要動態結合,刻意練習去找規律,總結模型。

什麼是靜態學習,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你去考駕照,在考試前需要學習上路的理論知識,教練也會教你怎麼打方向盤,側方停車需要看哪裡,坡起什麼時候拉手剎,點油門。

你讀一本書,書中教你如何做好品牌,做好品牌的方法論有哪些,書中教你如何做好市場調研,市場調研需要STWO分析模型等。

這一切都是靜態學習,靜態學習本質就是「學習方法論背後的邏輯」,先讓自己懂邏輯是這樣,然後再結合「動態」去刻意練習。

什麼是動態學習,動態學習的本質是要求自己「刻意練習」,比如化妝,打籃球,市場營銷,社群運營管理,用戶管理」。

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行動才能驗證,得出真理,提煉出自身的方法論的東西,稱之為「動態」,大多數的「方法論」都是動靜結合的,先理論後實踐是最容易掌握一門學科的。

從構建知識書角度,很多人為什麼會「越學習越焦慮呢」?它們往往缺少的就是「動態」的刻意練習,在市場你經常可以看到很多的付費課程,比如社群運營50節精選,產品運營從0-1等。

你聽完這些東西,從本質層大腦理論增加了,但是理論始終是別人的,自己沒有通過「動態的方式」去提煉這些理論當中的可行不可行,所以最後就會造成「眼高手低」,我什麼道理都懂,但卻過不好一生,做不好某件小事。

2.如何做好「靜態」和「動態的學習。個人認為「靜態學習」的本質是提高自己的認知,站在十樓看一樓和站在五樓看一樓,風景完全是不同的。

我也一直用這種「靜態的方法」,靜態的方法告訴自己不要看那些亂八七糟的知識,因為自己記不住,也沒必要,反而更焦慮。

靜態學習要求自己「尋找上帝視角」,尋找領域「牛人」視角,然後去通過別人分享的見解,認知,轉化成為自己的高度,怎麼理解呢?

其實這種場景就在身邊,只是多數情況下自己沒有意識,舉一個簡單的例子,現在你有10天的假期,要出去玩,開車去張北大草原看音樂節,但是呢?導航地圖一般都會給你指出「好幾條不同的路線」。

有要走高速節省時間的,有走小路避免「高速收費的」,而這兩個視角都是「上帝視角」,別人走出來經驗的視角。

如果自己站在上帝視角去看,你會發現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悟」「摸索」,你可能開車就會走彎路,如果你按照導航的指引,可能能節省一半車程。

這就是所謂的「靜態上帝視角學習」,原本一件事情需要4個小時才能搞定,如果你找一個比自己厲害且做過的專家請教了一下,發現1.5個小時就能完成,「用他人的認知解決自己的問題」。

那麼如何去研究這些「上帝視角的認知」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成長路徑和「學習方式」。

你把一個人過往的從業軌跡,做過的崗位研究一遍,讀過的書,寫過的筆記全看一遍,這樣你就能領悟出他的一些思考方式,但是這也需要一些時間的投入。

如果不想「投入這麼多」,那就直接和他建立關係,為他付費,聽他的課,去做提問,他回答的內容進行提煉,然後揉碎消化,吸收,就成了你的「理論」和認知支撐。

但是切記一點,動靜要結合,多數人以為「我提煉完」讀完他讀的書就懂了很多,其實這是錯誤的,我們要「提煉」,「刻意練習」,「狠狠的執行打磨」,最後出來的方法論才是自己的。

當自己能夠這樣形式打磨出來「方法論」的時候,它就會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這個體系就好比樹上的一顆果實,只要掌握了這一整套「動機結合的方式」,不管在哪個行業,你的認知和成長速度會加倍的「提升」。

04.熵,分類,系統助力尋找「本質」。我們經常講「學習要找本質」,好比人皮膚的保養打水光針一樣,要拋去表皮層尋找「真皮層」,讓水光和真皮細胞結合從而達到刺激的效果,然後讓肌膚透亮。

但是多數人是「看不到真皮層」的,那麼如何鍛鍊自己尋找任何事物,崗位,作業,任務問題的底層邏輯呢?

我常用的方法論大概總結了3個方面,分為為熵減,系統模型,分類思維。

1.熵減和「分類」。你應該聽過這句話:「從前的生活很慢,車馬,郵票都很慢,一生也只夠愛一個人」,現在社會的發達,信息化的東西日益爆炸,手機,電腦,郵件等一切都變得很快,但是我們卻越來越迷茫。

為什麼呢?因為個人系統中的「熵」太多了,我們活的越複雜,接受到的信息越多,自己就越難做「決定」,這種趨勢越發展,我們就越會被信息淹沒,最終無法行動。

熵如何理解呢?

是一個化學與熱力學的概念,主要用來形容一個系統失去順序的情況,一個系統中熵越多,能夠做功的能力就會隨之下降,就好比我們學習,外界信息化的東西越多,越讓我們無法找到本質「學底層」。

為什麼白紙的情況下,更容易書寫東西,被直觀的看出來,當白紙書寫的東西過多了,我們再去看某個字,段落,會很難?就是熵值在不斷的增加,增加的核心是「沒有條理性」和系統性。

所以我們要做「熵減」,把混亂的知識乾貨有序化的梳理,沒有用的忽略掉,留下有用的「以筆記」,「導圖的形式進行記錄」,儘可能排除不確定性,讓信息熵變小,那麼就能找到底層。

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

你從網絡上搜索社群運營,會出現一大堆的概念,但是如果你認真觀察,這些文章中所寫的方法論,本質都很相似,什麼IP運營,做好朋友圈,社群SOP等。

當你有效的過濾掉那些「正確的廢話」,剩下的便是「靜態層的知識」,靜態層的寫的一般是「如何做」,「為什麼要做IP號」,「為什麼要發朋友圈」,「為什麼要做社群SOP」,這個過程就是「熵減」。

然後我們把這些內容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建立分類f主題,比如主題為「社群運營」,然後每一個問題作為分支,你會發現,你能很清晰的把問題分為「幾類」。

這就是「熵減」和「分類」,驅動我們過濾掉無效的內容,留下靜態層的方法論。

比如我在學習市場營銷的時候,就是一邊學習一邊分類然後在提煉,比如「定位」,「營銷管理」,「影響力」這些書籍都是將本質的,就屬於底層原理。

比如「流量池」,「精準化投放」,「數字營銷」這類數據就會將方法論層面的,同樣分享給你,在學習任何知識的時候,都要一邊學,一邊對讀過的內容進行分類篩選。

用「熵增」來說,就是把混亂變的有序,用「熵減」來說,就是不斷的挖掘內核,最後你會發現,所有的事物本質都是相通。

2.「系統概念」是構建每一個知識樹的支幹。

比如運營裡面分為「用戶運營」,「增長運營」,「社群運營」,「商品運營」,「活動運營」,「社區運營」,「KOL運營」,這些都屬於一個主幹旗下多個支幹上面的「分支」,而分支下面又有很多碎片化的知識點。

我們要把分支進行梳理,從碎片到體系,到方法論,那麼就得有「整體思維」,「小系統概念」,一個小的系統就像阿米巴組織。

比如用戶運營,你可以搜索到「怎麼維護運營」,「何為用戶運營」,「B端產品的用戶和C端產品的用戶」等等,我們分類過後,這些知識模塊都是散落的。

就像小時候經常玩的堆積木一樣,你要把這些積木按照地圖去拼接起來,讓它成為完整」。

在堆積的過程中,自己就會不斷的思考,他們每塊積木的特徵,之間有什麼不同的聯繫,聯繫之間的關係是什麼樣的?

最後當這個積木整體拼完,就是一個小的系統,小的系統等於一個分支,當有足夠多的分支之後,就成了一個「知識體系」,這些也就是靜態方法論。

有了靜態方法論,還需要結合動態的練習,打磨,當一次又一次優化之後就成了「你的思維理論」,而這一切篩選,過濾,熵減,分類,組系統,刻意練習就是「找本質的過程」。

當然有效的找本質還有一種方法論,就是「倒逼自己輸出,去寫作」,當你發現寫不出來某個模塊的時候,也就意味著沒有體系的支撐,沒有體系的支撐,自己便要不斷的挖掘各維度的知識塊。

熵增和熵減是一種相對的概念,「越本質」,「越簡單」,體系模型越清晰,熵減也是尋找「第一性原理的過程」,高手到最後都是掌握「模型的」。

比如一個老闆他可能在某個方面不是很精通,但是他管理公司一定會做體系化的梳理。

比如「財務管理體系」,「運營體系」,「市場體系」,一旦把龐大的東西簡化成幾個簡單的模型,剩下的不管再如何變化也不過是在SOP上面做文章而已。

不斷的挖掘某個模塊,構建底層的邏輯,就能找到第一性,別人聽課經常聽老師講的內容,我除了學習內容,還會思考」老師為什麼按照這個結構去排序「和講課。

核心觀點:

大腦用來思考的,不是用來記憶的。

何為有效的學習:「理論+實踐」,「靜態+動態」。

如何運用知識樹的思維去做思考?把內容分為孤立式和結網式兩種,通過結網式的內容提煉自身的方法論。

如果按照皮膚的分層打比喻學習,角質層學習「碎片化知識」,顆粒層學習「經驗」,有棘層學習「方法論流程」,基底層學習「哲科思維」找規律,構建知識樹,認知成長快一步。

相關焦點

  • 知識體系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
    知識點: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前因後果:為什麼要搭建知識體系?為什麼搭建知識體系可以成為更好的自己?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發展,我們基本上人人都有一部手機。我們很多的時間都花在手機上,變得非常的碎片化。吸收有用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才能更好的運用。中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相當於美國用120年取得的成就。也就是說美國人三年取得的成就,中國人一年達到這個成就。同時對應的就是這個信息的接收速度是美國人的三倍。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我們必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面對各種問題的時候才能夠提出系統解決方案。
  • 知識樹:一個可能顛覆整個時代的學習方法
    所謂知識樹,就是把你生命中所接觸到所有知識,都分門別類,放進你的知識體系中去,讓它們永久的被保留下來,至此一生,不再忘記。假設每個領域10個思維模型,你此生需要掌握的思維模型也就是一兩百個,掌握了這一兩百個思維模型,基本上你生活中、工作中遇到的所有問題都能迎刃而解了。在「結網式學習」之下,你每一次把新知識放進知識樹的過程中,就進行了一次思考。你在思考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繫,而這,會不斷刺激你的相關神經元。
  • 掌握穿透式學習思維,避免「假裝學習」將知識變為自己的認知架構
    由資深的網際網路人、跨界學習高手方軍老師所著的《穿透式學習》,通過三種穿透式的學習思維「如何開啟學習之旅」、「 如何將所學轉化為能力」,「 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幫助我們更加快速高效的學習新技能、新知識,並將其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當中。
  • 如何真正將外部的知識轉化成自己的
    真正的高效學習者明白,有效的學習一定有2個飛躍:先是掌握前人顯性的知識和經驗,這是一次飛躍;接著通過實踐和解決問題,將前人的知識經驗與自己的體會結合,再經過抽象和概念化,形成自己獨特的知識,真正轉化成自己的認知,才算真正掌握。
  • 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成績?在中考中逆襲學霸!
    一個題目,一個解題技巧,只有自己花時間探索研究,總結規律,才算真正弄懂弄明白,變成自己的東西。問其他人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答案本身,不思考,就不知道如何運用,下次考試有類似的題,絕大多數還是不會,這就是沒學到點上。因此,作為老師我衷心的希望廣大家長朋友能夠明白這個事實:遇到不會的題,首先應該自己想辦法解決,一段時間,爭取自己作出解答。
  • 乾貨|如何提升學習敏銳度之建立知識體系
    -04-建立知識體系如何提升學習敏銳度?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就像如何才能達成王總所說的「先賺它一個億」這一小目標。例如,RMT課程當中,如果每天學習17個知識點(上面那些黑點),三天學習下來,一共有51個,同時也許每天的講師如果多分享一些的話還不止這一數字;又或者講師分享了一些並不是當天課程的知識點,而是針對其他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獨特觀點,你覺得很有見地,又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數字又會增加……那如何把這些知識點有條理地進行整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 零基礎如何快速掌握Java知識
    如何能夠找到學習Java編程的好方法,那麼零基礎學習也是非常容易的。初學Java語言就像交朋友一樣,需要有一個陌生到熟悉的過程,隨著學習的深入,你會發現Java程式語言並不是想像的那麼枯燥和困難,甚至好可以找到感興趣的內容。對於零基礎初學者來說,應該如何學習呢?
  • 幫孩子搭建知識體系:《親子摺疊筆記》拼湊小腦瓜裡的知識碎片
    據朵朵說,班上有一半的同學成績都不理想,那些考的好的,無非是自小就喜歡相關知識,所以考試的時候佔個便宜罷了。就連班主任老師也說,小升初有很長一段適應期這很常見,如何儘快適應這一過渡階段很重要。那麼,怎樣幫助孩子拼湊這些紛雜零碎的知識點,搭建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 不是閱讀了就能吸收知識,我們都需要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網際網路的繁榮發達,讓我們一打開手機就能看到各式各樣的信息,吸收不同的知識,我們多了很多碎片時間進行閱讀,碎片閱讀確實開拓我們的思維,但也讓我們產生了錯覺,只要學習了能有收穫,《穿透式學習》這一本書中指出了這個弊端,碎片閱讀只是在消磨我們的時間,只有有意識的進行求知閱讀,我們讀書才能有所收益
  • 為什麼學了很多知識,卻還是什麼都不會 沒有學不會的知識,只有用不...
    真正讓我們能夠幫我們把事情做好的,其實是我們掌握的能力。那麼,如何才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呢?知識*實踐=能力從知識到能力,中間必不可缺的一環是實踐。如何判斷自己對某個知識點是否真的理解?很簡單,問自己幾個問題,看看是不是都能回答上來:- 這個知識點在講什麼?- 這個知識點背後的道理是什麼?- 這個知識點如何應用到實踐中?- 是否有類似的知識點?
  • 如何成為合格的美發設計師?不止是會剪髮,你還要懂這些知識
    最實用易懂的蓋白髮~原理配方點擊上方 「 美發課堂 」選擇 「 置頂公眾號 」如何成為合格的美發設計師?不止是會剪髮,你還要懂這些知識某乎上有人是這麼說的那一個合格的髮型師,至少要掌握這三點:第一自我審美與修養,每天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是不是一件很快樂的事呢?只有把自己打扮的美美的顧客才相信你能把她打扮的美美的。
  • 心理健康教師的知識儲備——心理學專業知識
    每一位心理健康教師,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心理學基礎知識,這是很多教師都明白的道理。可是,對於很多心理健康教師而言,其知識儲備不足以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許多教師會感覺到,自己雖然學習了非常多的心理學知識,但在實際開展工作中,依然感覺捉襟見肘。因此,對於心理健康教師而言,應該不斷學習與豐富自己的心理學知識。
  • 使用單眼相機必須掌握的知識
    單眼相機對於打擊都是非常熟悉的,它是攝影最好用的工具之一了,對於攝影新手小白而言,如何使用單眼相機是必須要學會的技能,但是若想拍好照片,可不能單單學會如何使用單眼相機就可以了,還需要要掌握使用單眼相機必須的知識和技巧,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使用單眼相機的知識和技巧有哪些。
  • 洛陽一高理科學霸李伊琤:要構建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
    及時解決問題 保證學習效率說到學習方法時,李伊琤說,「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跟著老師走,課上消化不了的問題課後會及時追問,不把問題留下來。高中三年學習中會寫很多習題,寫完之後將錯題進行總結與反思,掌握解題方法,這樣每次不會的知識點或者題目被攻克。」
  • 閱讀法只是幫助獲取知識的一個工具或途徑,如何獲取要看如何運用
    以遊戲化場景展開,語言生動形象,字裡行間悄悄的將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如何建立知識體系等閱讀方法,傳遞給每一個讀者。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年代,通過閱讀才能學會如何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和良好的思維邏輯與應變能力,在閱讀中開拓眼界,提高思想的維度,將學到知識轉化為己用,最後不斷實踐,拓寬自己的人生可能性。
  • 建立知識體系,培養學習素養——平安好學青少兒打造精品系列課程
    臨近期末,中國平安旗下智慧教育平臺平安好學青少兒近期推出精品系列課程,該系列課程包括語文睡前卡、英數語考前衝刺班和物理衝刺班,旨在幫助孩子全方位鞏固課堂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期末考試來臨之際補齊短板,在寒假期間夯實基礎、提前預習,放假而不放鬆,幫助孩子形成一以貫之的學習習慣,無縫銜接新學期課程。
  • 整理筆記:信息項目管理師考點|軟體構件技術知識與軟體體系結構
    一、軟體構件技術知識1、構件及其在信息系統項目中的重要性構件技術就是利用某種編程手段,將一些人們所關心的,但又不便於讓最終用戶去直接操作的細節進行了封裝,同時對各種業務邏輯規則進行了實現J2EE 中業務功過 EJB 實現二、軟體體系結構1、軟體體系結構定義軟體架構為軟體系統提供了一個結構、行為和屬性的高級抽象,由構成系統的元素的描述、這些元素的相互作用、指導元素集成的模式以及這些模式的約束組成。
  • YouTube上的「知識盛宴」
    如何製造有意義的互動點,是視頻創作者必須掌握的一項必備技能。1、How to 類視頻不可忽視的流量源泉:搜索一個叫布伊的人憑藉一條《如何打領帶——雙溫莎結》在油管上竟然可以達到日均4萬次的瀏覽量。背後的原因是,超過一半的瀏覽量都是使用關鍵詞搜索的用戶貢獻。
  • 管理耐克阿迪加盟店需要掌握哪些知識?
    除此之外,導購員工作人員必須了解怎樣貼近潛在性顧客,充足掌握顧客愛好,經常能給顧客留有較好的印像,達成消費選購。2、開發設計顧客能力強。服裝導購都具備很強的尋找客戶能力。僅有尋找適合的顧客,服裝導購才可以得到市場銷售的取得成功。服裝導購不但能非常好地精準定位顧客群,還務必有較強的解決顧客的能力。
  • 知識體系(二):遊戲策略設計框架
    知識體系的建立過程就是把一個領域的知識先分類再連接的過程,也就是把一堆毫無章法的知識節點歸類,再建立其中的因果關係,從而找到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和原理。上半部先做分類整理,理清戰略的定義。下半部分講如何通過策略設計影響玩家行為。為了保證主題不發散,僅討論策劃設計,不討論美術等其它因素對策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