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約3500字
閱讀時長約9分鐘
-序-
11月13-15日是南區的RMT課程,與以往有些不同,這次的上課人數是史上最多的一次,讓人倍感欣慰的是,37位小夥伴都認真投入。
在第一天的課程當中,我與他們分享了一個有關記憶的小技巧:如何基於「人事職能」的框架去記憶所學到的所有關於與夥伴相關的知識點。
11月16日,上午參加了兩位leader帶給大家關於「引導facilitation」的TTT,下午參加了一位視覺引導師Tracy的課程「視覺表達」,一整天的收穫頗豐。周末一直在整理總結著當天的知識點應該歸入到我的知識框架當中的哪一個?
框架搭好了,對學習的效率、記憶的強化都有很大的幫助,因為當你在思考一些問題時,你可以從你的既有知識框架當中快速地「訪問」到相應的知識點;也可以在學習到新知識點時「儲存」到相應既有的知識框架當中,感覺無往不利。
所以,結構化(框架)思維很重要,因為它與建立知識體系密不可分。
-01-
你改變不了的時代特徵
也許,你已經聽說過VUCA這個詞。VUCA是波動性(Volatility),不確定性(Uncertainty),複雜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四個英文單詞的首字母縮寫。
這個術語源於軍事用語,寶潔公司營運長Robert Mcdonald借用這個術語來描述這一新的商業世界格局:這是一個VUCA的世界。
圖片來自網絡
難道VUCA時代不就是我們當下時代的特徵嗎?面對這樣一個世界,我們都會感到有點束手無策……那該如何應對呢?
-02-
你也改變不了的學習趨勢
有什麼學習趨勢發生了改變?
第一,現在知識更新換代的速度不斷加快。那些當下的網絡熱詞用不了多久就會被其他更新的代替。那知識點呢?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做的一個研究,我們現在知識更新換代的時間是兩到三年,也就意味著」兩到三年的時間你必須要更新一下自己的知識庫,否則就會像感覺說著最熱的網絡詞,卻被人笑稱「奧特曼」。
圖片來自網絡
第二,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知識的獲取變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如果說知識更新快對於我們來說是一件壓力山在的事情,慶幸的是,我們能夠很容易的搜索到這個新知識。
但又有一系列問題出現:新知識新信息不需要我們搜索,每天都會排山倒海般湧來,我們每天都置身在這個信息洪流裡面;對於這些無孔不入的信息,我們很難鑑別其真偽與優劣。
圖片來自網絡
第三,從工業化時代到VUCA時代。工業化時代講求的是專業的精細分工,需要專業領域的知識或技能;現在大都是項目制的運作,通用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圖片來自網絡
在這樣的時代與學習趨勢下,我們該如何學習才能更加有效?這確實是一個很值得思考,也很值錢的問題!
-03-
我們能改變的是自己的學習方式
越來越多的公司企業在制定自己內部的能力模型時,都會把一個詞放進模型當中——Learning Agility,中文是敏捷學習或學習敏銳度。就拿星爸爸對高潛人才的定義來說,學習敏銳度正好是需要去評估的。
學習敏銳度,從某一角度來說,是與一個主題相關——「學習如何學習」,這也許是當下每個職場人都需要練就的一項能力。
因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更高效的學習方式才能讓自己始終具備競爭力。
-04-
建立知識體系
如何提升學習敏銳度?這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就像如何才能達成王總所說的「先賺它一個億」這一小目標。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要提升學習敏銳度有很多方法和途徑,其中一個無疑就是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
因為我們每天接收到太多的信息了,這些信息如果不被加工的話,他們都是零散狀的,就像這樣:
如果這只是一天的信息或知識點,那如果日積極月累的話,那將是一片密密麻麻的「黑點」(密集恐懼症者慎想)。
例如,RMT課程當中,如果每天學習17個知識點(上面那些黑點),三天學習下來,一共有51個,同時也許每天的講師如果多分享一些的話還不止這一數字;又或者講師分享了一些並不是當天課程的知識點,而是針對其他主題分享了自己的獨特觀點,你覺得很有見地,又把它記錄下來,這個數字又會增加……
那如何把這些知識點有條理地進行整理,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呢?
你需要的正是框架!
方法如下:
通過各種渠道建立框架
在框架中填充知識
將知識點與問題進行關聯
框架是指那些連接知識點之間的「木頭」,這些木頭必須被證明是堅固、耐用且與知識點有一點關係,才能成為框架。
圖片來自網絡
有夥伴一定會說,我從哪裡能「弄」到這些所謂的框架呢?其實框架就存在於我們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果我問你,作為一名店經理他應該負責什麼樣的工作?你一定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說:要對門店的AOP負責、要培養夥伴、要傳承星巴克文化等等……這種回答方式是「自下而上」的,雖然沒錯,但感覺很零亂。
對於店經理的工作,我們已經有一個非常熟悉的框架了,那就是SMA裡的兩大維度和八個模塊。
想像一下,如果你在向對方介紹店經理的工作任務和職責時,先概括成包括兩大方面:領導力和運營活動,再從領導力的四個模塊以及運營活動的四個模塊層層介紹,這種「自上而下」法就會讓人清楚明了,自己在陳述時也不會漏掉什麼。(MECE原則)
所以找到一個框架,對於表達也是有很大幫助的,因為在「金字塔原理」倡導的也是自上而下地清晰表達。
例如,在RMT三天的課程當中,其中兩天是與「人」相關的,那到底有沒有一個與人相關的框架可以借鑑,以便於把兩天的知識點,甚至之前學習到的知識放進框架裡面。
我為他們介紹了一個在HR領域經常被提到的——選訓育留。因為在課程當中所涉及的知識點,都可以入進這其中一個方面當中。在「選」階段,我要確定我的招募需求、明確我們招募的原則是行為面試、如何進行電話初步面試等。
選訓充留就是一個框架。
我們真的有太多的框架可以參考了,以至於其實我們不需要自己花時間去搭建,例如:
我要去面試了,我會從這三個方面去準備論據,證明我做得很不錯:
績效(這個方面還可以細分為達成目標、踐行使命和價值觀、幫助他人成功)
學習敏銳度
職業理想
我要分析自己門店,以便能夠採取一些策略實現更高的目標:
內部優勢
內部劣勢
外部機會
外部威脅
……
因此,大家可以多留意一下身邊,你一定會找到不少可用的框架!
框架有了,但還必須要定期對框架進行調整和更新以符合自己的學習需求,例如,正在咖啡大師學習旅程當中的小夥伴,學習手冊的章節已經為大家設計好了框架,從歷史、農業、地理等方面進行學習。
而我自己關於咖啡的知識體系在此基礎上,做了一些調整:
請留意,紅框部分是我自己的框架,這個框架的搭建是因人而異的。
找到了合適的框架以後,接下來,就是從每天學習或接收到的信息當中,篩選出對自己有用的信息或知識點填進框架裡,這就是建立知識體系的過程!
用「選訓育留」中的「選」來舉例,三天的RMT課程裡,一定會有很多與「人」相關,這時把那些重要的知識點放進相應的框架裡:
這一步相當重要,因為無數對知識感到焦慮的人,是因為沒有對接受到的信息分類、填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裡(也許甚至連框架也沒有搭建好),才會覺得信息像雙十一後的快遞一樣——堆積如山,所以會覺得這個說法也對,那個觀點也不賴,都先「收藏」了。
還有一點提醒,花點時間每天總結一下當天的知識哪些是對自己有用的,有用則填入,無用則捨棄吧。
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你的知識體系搭建完畢,也往裡面填了不少的乾貨、知識點後,這時應該要為自己鼓鼓掌了。
接下來,這套體系將成為自己重要的「武器」,它可以為我們解決很多的問題。武器需要經常拿出來保養,而知識體系的「保養」過程就是記得要常常做關聯!
關聯包括兩個方面:
這個知識點可以幫我解決什麼問題。例如在「選」方面,我學到了STAR記錄原則,它可以讓我在正式面試的時候以有條理的方式記下來,避免遺漏重要的信息;
當我遇到類似的問題時,我可以調動體系裡的哪個知識點來解決。例如在「育」方面,對於「如何發展夥伴」這一問題時,我便會想到「為夥伴制定有效PDP的方法」;同理在「育」方面,對於「夥伴績效未達期望」時,我便會想到「績效輪」這一分析工具。
只有常常做這種相互關聯的動作,才能對這些知識點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末-
在星爸爸,我們在希望學習技能和能力提升方面,倡導一個叫「70/20/10」模型,即使看再多的書、公眾號文章或參加培訓等,這只能是屬於10%那部分,因此,趕快動手去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體系吧,這70%部分才是最重要的!
品嘗咖啡、閱讀文章,嗜啡者立志做
【咖啡業裡做培訓做得最好的,
培訓業裡衝咖啡衝得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