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一天,四川南溪,兩位門外漢坐到一起,居然改變了南溪豆腐乾已延續百年的軌跡。
一位,是唐豆花連鎖火鍋店老闆唐銳,另一位,是徽記瓜子創始人呂金剛。兩人一拍即合,決定創立四川南溪徽記食品有限公司,開發家鄉傳統食品——豆腐乾。
在南溪,豆腐乾製作歷史悠久。「有名氣,又好吃,應該有市場。」唐銳說。
說幹就幹,當年,唐銳就聘請30多位工人,開始做豆腐乾。
「最初,作坊的產量每天也就幾百斤。」徽記行政總裁章大川回憶,「當時,市場對豆製品認可度不高,豆腐乾銷售談不上紅火。」
2007年,轉折點出現。媒體頻頻傳出奶製品安全問題。這讓唐銳和呂金剛感到,豆製品的機會來了:從營養價值上,豆製品能夠替代奶製品。當年,四川南溪徽記食品有限公司投資7000多萬元,引進自動化生產線,大規模工業化生產豆腐乾。
自古傳承的手藝,由此轉向工業化生產。「這是南溪豆腐乾第一次大規模工業化。」南溪區食品工業協會秘書長王德斌說。
在徽記工廠,半個足球場大小的生產車間,從一樓到四樓都設置參觀通道。負責生產運營的工程師周裡洪指著一個個不鏽鋼設備介紹:「從泡豆子到豆腐乾烘乾、包裝,主要是機器完成,豆子浸泡時間由電腦設定,豆腐乾的厚薄,也可以事先設定程序。」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爆發後,市場對豆製品特別青睞。徽記生產線開足馬力,每天生產60多噸豆腐乾,迎來事業的飛躍。
「其實,工業化生產的豆腐乾,要與作坊產品保持基本一致的風味,需要長時間摸索,還有不加防腐劑保鮮等問題。」唐銳說,從手工作坊到工業化生產,並不容易。
徽記食品的經驗,引起了同行關注。郭大良心店就是其中之一。
在南溪城區內的郭大良心店,創立於1902年,一直堅持傳統工藝,前店後廠。但2010年,郭大良心店在第三代傳人郭紅執掌下,也轉向規模生產,在城郊建起約2000平方米的新廠。有意味的是,該廠的磨豆漿工序中,電動石磨與打漿機並排放置。「石磨磨出豆漿的口感,最能保持傳統風味,打漿機效率高,口味基本一致。」作為百年老店,他們有自己的考量。
郭大良心店的轉型,也是迫於市場形勢。郭紅坦言:「建這家新廠,為了通過QS認證。QS認證,是進入市場的通行證,沒有它,豆腐乾不能在超市銷售。」
現在,郭大良心的豆腐乾已進入重慶超市。郭紅說:「通過研發,不加防腐劑,我們的豆腐乾保質期從1個月提高到5個月,具備遠距離銷售基礎,再建新廠擴大產能,就可以銷往全國。」
回頭再看徽記。去年,徽記一家公司的年產值已達近8億元,每天120噸產品通過超市、電商等渠道,銷售到全國乃至世界各地。「豆腐乾走出南溪,徽記的銷售網絡起到重要作用。」王德斌介紹,呂金剛投資家鄉豆腐乾以前,在成都已經創立一家以炒貨為主要產品的公司,旗下徽記瓜子已銷售到全國,南溪豆腐乾也就順利借船出海。
據記者調查,目前,南溪生產豆腐乾的約有40家作坊、10家工廠,去年產值達30億元,除20%在本地銷售,80%銷售到外地,一部分還走出國門。
2013年9月,世界最大包裝食品拼圖出現在第四屆中國南溪豆腐乾博覽會上。28000袋不同顏色包裝的豆腐乾,拼出了南溪古城風貌,面積達到665.03平方米。
此前,南溪豆腐乾已創造兩項金氏世界紀錄:2010年,世界最大豆腐乾招待會,12000人同吃豆腐乾;2008年,世界最大豆腐乾亮相,它長4.21米,寬4.2米,高9.5釐米,重1.86噸。「政府搭臺,企業唱戲,南溪區政府創造各種活動,從整體上提高南溪豆腐乾知名度和美譽度。」南溪豆腐乾食品企業工會聯合會主席覃仁虎說,「南溪豆腐乾比我們南溪還有名。」
知名度提升,假冒產品也如影隨形。南溪質監局資料顯示,重慶、成都、瀘州、遂寧等地部分豆製品企業也在使用南溪豆腐乾名稱。
2008年,國家質監總局公告南溪豆腐乾為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南溪區質監局局長陳華說,目前,在南溪有7家企業使用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標誌。由於打假,今年在南溪周邊的一家企業,準備搬到南溪來。
王德斌說:「打假不是目的,關鍵是『招安』,讓那些本來想打南溪豆腐乾品牌的企業,搬到南溪來生產,壯大豆腐乾產業。」
有意思的是,紅安縣永河千張的最大老闆,最初也是個門外漢。
2003年,永佳河鎮建築承包商程樂君來到武漢,把家鄉特產「皮子」(即千張)各送一斤,給三家著名酒店——「豔陽天」、「湖錦」和「亢龍太子」。
這一送,使他做出了改行的決定。
永河千張當地稱永河皮子。因永佳河鎮獨特水質,造就千張滑、嫩的獨特口感。在紅安、麻城一帶,頗有名氣。1992年出版的《紅安縣誌》將其作為一道名菜記載。
「大酒店接受,準備採購,說明有市場。」程樂君說,「建築承包收款難,食品行業常青。」他回紅安就招聘了幾位經驗豐富的師傅,開始從事千張生產。
10年間,程樂君的作坊發展成為當地幾十家千張作坊中最大的一家。2013年,程樂君年收入180萬元。
3月1日,在永佳河鎮臨街的一個門面,程樂君正和員工一起晾千張。穿過一個走道,便是面積80平方米左右的作坊,磨豆、袋漿、燒漿、點漿、澆千張等工序都在這裡完成,空間顯得有些侷促。
春節前後,正是千張銷售旺季。程樂君開足馬力,每天生產3000斤。
「只要生產出來,不愁賣不出,主要是作坊生產,產能不夠。」程樂君說,「也曾想過工業化生產,擴大產能,但受各種條件限制,比方說,場地、資金,目前就發展到這個樣子。」
「單靠我們滾動發展,做不大,自己缺乏資金,別人可能也看不上這個行業。」點燃一支煙,程樂君說。
專家點評:南溪豆腐乾和永河千張都具有地理標誌特徵,能否保持傳統口味,決定地標產品工業化成敗。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豆製品專業委員秘書長吳月芳(下同)
根據永佳河鎮政府資料,2013年,40多家永河千張手工作坊,約創造產值1500萬元,解決一些農民工就業。然而,作坊式生產給永河千張帶來不少困擾。
產量受限,加上鮮千張保質期僅有3天,永河千張,除在當地自產自銷外,主要送往附近城市的菜場和酒店。「紅安縣城離永佳河鎮20分鐘車程,到麻城市區也只要40多分鐘,配送不是問題。到武漢1個多小時,也可以配送,我們產量有限,也太麻煩,目前就放棄了。」程樂君說。
在紅安城區菜場,永河千張每斤6元錢,比一般千張貴0.5元到1元。永佳河鎮周邊鄉鎮一些手工作坊製作的千張,也在借用永河千張的名號,在市場上銷售。「再這樣下去,過幾年,永河千張的名聲就很不好。」程樂君說。「由於永河千張還不是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目前,質監部門從程序上也不好打假。」紅安縣質監局標準信息所所長阮小軍說,「如果獲得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那就只有永佳河鎮的千張,才能叫做永河千張。」
2013年12月,國家質檢總局組織近30名專家,對湖北省報的地理標誌保護產品進行評審。永河千張是申報產品之一,可惜未能通過,原因不是產品品質,而是當地沒有一家企業通過QS認證。評審專家認為:沒有通過QS認證,意味著不能在超市銷售。獲得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標誌,對永河千張來說,暫時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專家點評:保鮮技術及時間、附加值高低與QS認證,決定工業化產品能走多遠。
永河千張在市場面臨的種種問題,引起永佳河鎮政府重視。永佳河鎮副鎮長馬小進說,永河千張是一張很好的名片,但沒有得到充分展示。
2013年,當地政府牽頭,召集40多家生產者,成立永佳河千張產業協會。成立協會的目的,在於促進行業自律,保證千張產品質量,維護千張聲譽。
根據千張產業規劃,永佳河鎮政府準備在鎮上中心地帶,建立千張產業一條街,希望各自為政的作坊都集中起來,按照標準生產。「我們希望引進一家大型豆製品深加工企業,作為永河千張工業化的龍頭,同時,藉此,通過QS認證,通過中國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評審,將千張產業做大做強,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促進就業。」馬小進說。
專家點評:擴大規模生產時,需同時配套品牌推廣,與更多消費者溝通產品價值。
「湖北千張好,準備今年去看一下,有家豆製品公司邀請我去。」南溪豆腐乾郭大良心店店主、第二代傳承人郭道福說,「說不定,還能合作開發新產品。」他自稱是湖北麻城人後代,對湖北充滿感情。
在南溪孝善坊豆腐乾專賣店,總經理王鋒拿出家譜,發黃而破損的紙張透露,祖先來自「麻城孝感鄉」。
麻城是「湖廣填四川」的起始地和集散地。王鋒推測,豆腐乾製作工藝,可能是從麻城傳到當地,後演變成今天的樣子。
得知南溪豆腐乾一年創造30億元產值,永河皮子生產商程樂君表示:「南溪豆腐乾能成就一個產業,永河皮子未來也能。我們已研究出新方法,新鮮皮子不加防腐劑,3個月不變質,而且在工業化中保持原有風味。」
兩地豆製品,千裡淵源會否牽出新姻緣?(主編 湖北日報 張國安 大楚網 丁楚風)
資源優勢能否轉為產業優勢?不妨從「鄂豆」能否習得「川豆」經濟學入手。
分析南溪豆腐乾發展軌跡,可以總結為「三化」。
工業化。手工作坊轉變為工業化生產。其標誌是,機器大規模應用。
市場化。地標產品走出深閨,出縣、出省、出國,市場化本身是個過程。如果能在一線城市超市站穩腳跟,算是完成全國市場化。
品牌化。這是一個支持市場化的過程。在市場上,建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