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南風
朝著太平洋西北岸拂面而來
絲絲涼意中
夾雜著一點兒鹹鮮
在城市的上空
畫了一個垂涎的圈
正是屬於
這個季節的大連味道
沿著南部海濱一水兒向東,在老虎灘漁人碼頭的岸堤上,安徽人陳大姐和老鄉董冬冬,正在整修拉網用的網腳和吊門繩。
從5月1日12時至9月1日12時,北緯35度以北的渤海和黃海海域,漁業輔助船與捕撈船同步休漁,熬過了整個夏日的空閒與期盼,離他們最忙碌且喜悅的日子,還有最後幾天的等待。
正如舊金山、雪梨、大阪、溫哥華……這些著名的海濱城市都有享譽全球的漁人碼頭,老虎灘漁人碼頭正是黃渤海岸最原味的標籤,從老老董到老董,再到董冬冬,祖孫三輩在這片不到一平方公裡的漁港內世代為業。
海灣裡紅藍相間的木船,隨風飄搖了百餘年。不變的那片海,不變的漁耕方式,不變的新鮮味道,卻也在歲月的更迭中輪轉著些許改變。
如今,老虎灘漁人碼頭停靠的50多艘中小漁船,幾乎沒有大連本地人參與勞作。安徽、山東、河南、黑龍江的外來客,成了這個百年漁港今天的當家人。
漁耕勞作的單調乏味,看天吃飯的自然制約,近年來海產資源越來越稀缺,讓不少土生土長的大連漁人無奈捨棄這片海,轉身向陸,尋找新的生存方式。那些外來務工的「夥計」逐漸成了「船長」,又升級為「船主」。
為了一份生存,更為了這份海的「誘惑」。
陳大姐家裡有80多歲的公婆和14歲的女兒,每次陪老公出海,是勞作更是堅守。
今年三月,她有事回老家,每天傍晚6點都會給老公打個電話,那是平安回港的時間,只需聽到一聲「餵」,懸著一天的心就有最大的慰藉。
「豆腐劉」的綽號在漁人碼頭要比「劉東」這個本名更響亮,曾經和母親賣豆腐的他,現在和父親一起成了船主。每天出海第一件事,就是朝著三山島的方向,拍一張日出的照片傳給家裡的妻子,這是一天收穫的期待,也是生活的方向。
夫妻、父子、兄弟、老鄉......
因為「出海」這份特殊工作而產生的那些牽掛,成了這個平靜的漁港裡和海浪一起湧動不止的情緒。
面對深廣無際的大海和不知何時而來的風浪,唯有親情才是最牢靠的那根錨鏈。
1972年7月26日,這是周傳廣和許多老漁人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日子。
強烈颱風突襲漁港,驚濤拍岸連耄耋老人都不曾見識,一夜過後,漁人碼頭裡停靠的49條木船,只剩下3條,其中就有周傳廣父親那條,多年出海經驗,讓他在停靠時拋下6條錨繩固定,木船這才化險為夷。
見證了自然力量的無堅不摧,目睹了漁人家破人亡,漁港幾近癱瘓,讓周傳廣對這片從小生長的海心生敬畏。
畢業後周傳廣沒有繼承父親的衣缽,選擇用另外一種方式守望這片海,守護和父親一樣的漁人。直至今天,周傳廣依舊用最原始的手工技藝維修漁船,40多年間,經他手修繕的漁船不計其數,但這種手藝如今在大連幾乎找不到第二人。
距離開海日越來越近,周傳廣手頭的活兒也忙起來了,在漁人碼頭,人們看見戴著草帽和防護鏡的老周,心裡說不出的踏實。
在港裡久了,老周的生活節奏和漁民幾乎同步,也同樣期待著9月1日中午12時的開海。
這份期待隨著潮汐遊走在小平島,在龍王塘,在柏嵐子……在2211公里海岸線的每一處。
「開海」時分
去一趟大連的漁港
感受漁民的豐收喜悅
和數不清「吃貨」們的興奮勁兒
觀看海邊漁船「林立」
聽到彩旗獵獵作響
回家路上
是誰老遠扯著嗓子問一句
「買什麼啦?」
答曰——雜拌魚!
大連人家無論春天的漁汛還是立秋的開海,都離不開小海鮮、雜拌魚,所謂小海鮮指的是蜆子、毛蚶子、海虹、蟶子等貝類,而雜拌魚則是漁民船上捕撈的一些價格便宜混裝售賣「不上講究」的魚,這些過去售貨員拿著大鐵鍬鏟著賣的「雜貨」,是大連人獨懂的滋味。
離老虎灘漁人碼頭5公裡外的桃源市場,劉玉平每個早上都會將新鮮的活魚擺上案頭。
現在不能拉網捕撈,只能靠小船釣魚每天供給,休漁期魚少價高,她對開海的期待絲毫不比漁人遜色。
賣了十幾年的鮮魚,劉玉平真切感受到大連人對魚的痴迷。市場上的魚都是按品種分類,黃魚、黑魚、牙鮃魚、小嘴魚,海鯰魚、大小黃花魚……
攤位上每種魚各自成堆,每種都不乏擁躉。
「來兩條黃魚,一條黑魚,再來個黃花吧!」
不知從何時起,開始有人這樣買魚,而且越來越多。劉玉平乾脆把各種魚混在一起,按大小分類,顧客自由選擇,這或許就是市場上「雜拌魚」最初的起源。
如今,在劉玉平的攤位上,雜拌魚的銷售能佔到七成。一位男顧客熟練地挑選了幾條魚,過秤付款後,劉玉平的手機上顯示出超過100次的付款記錄。
或許買「雜拌魚」已不是味蕾的滿足,而是生活的習慣。
探尋大連漁耕史,這片海岸原本沒有「雜拌魚」之說。早時,漁民捕撈上岸分類後,剩一些「不上講究」的魚,甚至不值得分揀,就一股腦扔到市場上低價處理,「雜拌」也因此從民間得名。
雜拌魚基本由一些不夠大的黃花、偏口、紅頭魚、辮子魚、鮟鱇魚等混合在一起,最受歡迎的當屬俗名「蛤蟆魚」的鮟鱇魚。
從前大連人把它買回家不是為了吃,而是為了魚肚子裡的沒消化掉的大蝦,若能弄出兩三隻,雖然有的已經被消化得「軟皮」,仍然還是蠻高興,但如果沒有,就覺得「賠了」。有經驗的家庭主婦到菜市場買蛤蟆魚,定先扒開魚嘴看喉嚨有沒有小魚,再摸摸肚子大小,覺得有點硬,差不多「有貨」才會買下。
聽於政禮老師講大連海鮮餐飲,「雜拌魚」的做法多種多樣,但都離不開小火燜。烹鍋時放一碗蔥姜蒜和用水攪好的大醬,起鍋時加一點豬大油,更有一番濃鬱的「混合味」。「雜拌魚」是佐酒的佳餚,又不挑搭配的主食,米飯、饅頭都是絕配,如果能沿鍋貼上一圈小餅子,更能大快朵頤一番。
燜雜拌魚貼餅子在過去的餐飲行業並不經營,大連曾經唯一的粗糧館也沒有這個品種。
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坐落在南石道街的新亞酒家二部經理高明君同冰山集團總務部長王政傑等到莊河考察「魚鍋餅子」的製作與工器具,才率先在酒家增添了「魚鍋餅子」的項目。
那個時候,日子好過了,糧食結構也發生變化,大米、白面成為家常主食,反而玉米面等粗糧成為難得的雜糧。這「魚鍋餅子」也就迅速流行開來。
現在我們常點的「魚鍋餅子」,是在一個鐵鍋裡面燉著雜拌魚,小玉米面餅子在四周緊貼,就這麼連燉帶蒸,直到雜拌魚燉到酥透,魚湯滲透到骨頭裡才算好吃。小黃花魚的嫩,鯰魚棒子的香、紅頭魚的鮮和小老闆魚的粘……一口鐵鍋將諸多美味融合,湯汁又鮮又香又粘,好像掛了芡,再搭配上又焦又嫩的玉米餅子,每咬一口真的都是「媽媽的味道」。
時代奔湧向前,有些味道卻從未消散。
魚鍋餅子如今越發受歡迎了。雖然每年都有一個休漁期以供繁殖海洋魚種,但開海時,人們仍會像過節一樣興高採烈地湧向各大海鮮市場。
這時候,有人盤算買點什麼嘗嘗鮮;也有人計劃在「白露」之後曬魚過冬,想法不盡相同,但目標卻是一致的——都喜歡買點雜拌魚。
有雜拌魚的秋天才算開海
「開海」
是大連人心情和口福的節日
從9月1日開始
請準備一個好胃口和一份好心情
開海節倒計時已經開始
這麼多口福都和你有關!
「開海第一船」直播
鮮活魚蝦「跳」到手機端
50多家飯店助力
花式優惠各顯神通
9月2日至9月30日
30家飯店
1000份雜拌魚套餐
網上搶券
小平島海鮮大排檔漂浮島海鮮盛宴
9月13日至9月15日
海上升明月中秋大賞
……
更多活動詳情
近期持續發布
文:於政禮 馬悅文 李元臣
圖片:雪林 張春雷
視頻剪輯:相蘊芝
視頻素材:來自「大連發布」 海洋島鎮政府 《最美大連行》
版式設計:殷海霞
海報設計:錢雲龍
編輯:馬悅文 「新聞大連」婧琦
美編:「新聞大連」孔德成
主編:「新聞大連」張溢中
大家此刻都在看這些↓
大連大叔!那一刻,你就是這座城市裡的「超級英雄」!
221823元!大連「首富」行業平均年薪出爐!嗯~我就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