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是真的嗎》)使用獸皮做的衣服我們經常能夠看見,但你見過魚皮做的衣服嗎?記者最近在網上看到有網友說,用薄薄的魚皮竟然也可以製成衣服穿。
網友稱:赫哲族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使用魚皮做衣服了,據說魚皮衣輕便、保暖、耐磨、防水,是赫哲人漁獵生活的好伴侶。
用魚皮竟然可以做成衣服,而且還能禦寒保暖,這會是真的嗎?為了探尋真相,央視財經頻道《是真的嗎》記者隨即趕往赫哲族主要聚居地,黑龍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鄉。赫哲族鄉位於松花江和黑龍江交匯處,地勢平坦,森林茂密,氣候四季分明,是很多特種魚類的主要產區。人們把它形容成「棒打狍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裡」,可見其自然資源之豐富。
記者首先來到了街津口赫哲族鄉的綜合文化站找尋魚皮衣的線索。說明來意後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帶領記者找到了這位會做魚皮衣服的尤阿姨。
那麼魚皮衣服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呢?為了解開記者的疑惑,尤阿姨決定讓我們眼見為實。
製作魚皮衣服的第一個步驟是扒魚皮,尤阿姨準備了一條十餘斤的狗魚,手起刀落,尤阿姨熟練的在魚的鰓部、腹部和脊背,繞開魚鰭,分別劃開一道口子。為了保護魚皮的完整,尤阿姨用一把木刀伸進魚皮和魚肉之間,一點點將兩面的魚皮分離至腹部,隨後用力將魚皮撕下來,此時記者注意到,以前吃魚時總覺得魚皮薄如蟬翼,沒想到魚皮也可以如此厚實,足足有2釐米,遠比大家想像的結實。這時一張完整的魚皮就剝了下來。
為了去除魚皮上多餘的脂肪,尤阿姨將剝下來的魚皮放在木板上撐開,開始晾曬。經過兩天的風乾,魚皮已經變硬,記者試著揉了兩下,硬紙板般的魚皮發出了清脆的響聲,比剛剝下來時變得更加堅韌,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晾乾後的魚皮如此堅硬,完全沒有布匹應有的柔軟質感,這樣也能做衣服嗎?正當記者疑惑時,尤阿姨竟然拿出了一盆玉米面。尤阿姨在魚皮上灑上了厚厚一層的玉米面,尤阿姨告訴記者,與其它皮質的鞣製術不同,這就是赫哲族特有的鞣製方法。赫哲人鞣製魚皮一定要用玉米面,將玉米面和魚皮緊密貼合,不留餘地。
隨後將魚皮摺疊成一條,放在木鍘下反覆鞣壓。無數次的鞣壓讓玉米面微小的顆粒一步步滲入魚皮,慢慢摩擦,將魚皮上的脂肪和纖維與魚皮脫離開來。如此反覆五六個小時,直到魚皮變軟,而製作一套魚皮衣則需要五六十張這樣的魚皮才能縫製,光是鞣製就要一個月的時間。
可一塊塊零碎的魚皮,到底如何裁製成衣呢?隨後尤阿姨將鞣製好的魚皮剪去多餘的部分,魚尾處剪成三角形,與下一個三角交錯拼成一張完整的皮料。由於魚皮的大小有限,在剪裁上要充分考慮魚皮自然色彩的搭配,以及魚皮接口的對稱性,每一件作品都需要反覆多次的拼料。
雖然是用多張魚皮拼接而成,而且每張魚皮花紋不同,但在尤阿姨的一雙巧手下,竟然在魚皮上拼出了圖案造型,十分美觀。有了拼接好的皮料之後,尤阿姨再慢慢根據不同的剪裁縫製成衣,這就是赫哲族魚皮衣最古老的製作方法。製作好的魚皮衣,其上獨特的紋理色彩宛若水墨畫,傳統古老的圖騰紋飾,繁瑣精湛的製作技藝,都透露著赫哲人漁獵生活中的創造與堅持。那是不是所有的魚皮都可以做成魚皮衣服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皮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尤文鳳:「我們黑龍江的魚有七十二種魚,但是我們做魚皮衣服只能用十來種魚,得十來斤以上的,大體的那種魚去做。現在做魚皮衣服最大量的就是大馬哈魚皮。做貼邊的時候要選擇它的顏色不跟衣服是一個顏色,一打眼這個衣服跟貼邊都非常的顯眼。」
尤阿姨說魚皮衣輕便保暖防潮耐磨,特別是在東北零下三十度的冬季,也不會硬化結冰。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魚皮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尤文鳳:「因為我們是漁獵生活,到冬天上山打獵的時候穿上狍皮衣狍皮褲子,裡頭穿上魚皮衣服,一米深的雪我們躺在那裡頭一宿睡到天亮,這個獵人滿臉都是汗。」
2006年6月,赫哲族魚皮製作技藝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通過千年的傳承,自然奇妙的造化和藝人的慧心巧手,魚皮衣已成為赫哲族的民族標誌,散發著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