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新民
我一直不明白為什麼潮汕人要將石斑魚稱為「過魚」,後來讀地方志書,在乾隆《南澳志》中看到「鱠,頭圓名色甚多。」的記載,這才恍然大悟。在潮汕方言中,「鱠」與「過」是同音字,而鱠魚正是石斑魚的古稱。這種用同音字或俗字代替本字的情形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比如「淮山」的「淮」字本字應為「懷」,「生薑」的「姜」字本字應為「薑」等。根據《南澳志》的記載,我們還知道被稱為鱠魚的石斑魚頭部比一般魚要圓一些,有很多不同的品種。
以現代魚類學的眼光來看,石斑魚泛指鱸形目鮨科石斑魚亞科裡的各屬魚類,生活於溫暖的海域巖礁,全世界有上百種,我國沿海記錄有31種,其中黃渤海區僅1種,閩浙東海區12種,兩廣南海區達30種。要完全認識這麼多種類的石斑魚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它們大都有很近似的體形和斑紋,口大身肥,下頜上翹,遇到獵物會一口將其吞噬,顏色常介於深褐色和棕紅色之間。下面介紹幾種市肆上最常見到的石斑魚品種,它們已經全部實現了人工養殖,大家可以放心吃食而無虞擔心這些物種是否會滅絕。
老鼠斑:中文名駝背鱸,為傳統價位最高的石斑,尖嘴高背,奶油般的體色布滿黑色斑點。肉質潔白結實,味道鮮美。做法通常是小尾清蒸,大尾起肉片炒魚球或打火鍋。近年因為人工繁殖成功,促使市場價格有較大幅度的下降。
東星斑:中文名鰓棘鱸,堪稱最受喜愛的石斑魚,因顏色紅豔,全身布滿豹紋斑點,故被稱為星斑。肉質雪白清甜,吃法與老鼠斑相似。
老虎斑:中文名棕點石斑魚,以前市售多為幾十斤重野生大魚,皮肉均具韌性,傳統常切小塊煮白蘿蔔,人工養殖成功後常有適宜清蒸小魚應市。
青斑和紅斑:多指點帶石斑魚、橙點石斑魚和橙色石斑魚,為閩粵海域原產最多的石斑,體型較小。常整條清蒸,漁家也有用五花肉和鹹梅汁煮成酸魚湯的,極好味。
龍躉或龍膽:中文名鞍帶石斑魚,為石斑魚類中體形最大者。2010年底,深圳舉人爺酒樓曾從汕尾購進一條重543斤的野生「龍躉王」售賣而引起轟動。汕頭市區龍眼路和長平路則長年有專賣龍躉魚的魚粥店,頭腹皮等好部位用來煮砂鍋魚糜,肉打制魚丸,賣不完的最後醃製成鹹魚。
上周國宴烹飪大師潘小敏到深圳紫苑雅生活館獻藝,我專程前往品嘗。國宴菜單中有道烤紅斑魚,是歐巴馬訪華時吃過的菜式,所用原料正是東星斑。做法是將魚去皮脫骨製成大塊魚排,用精鹽、胡椒和香草醃製入味後放烤盤中,刷上醬油、奶油和蜂蜜,在烤爐中烤至微焦後裝盤,淋上醬汁再以金瓜和蘆筍裝飾上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