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全媒體記者/陳芳庭)「我成了『最苦惱的人』」,在浙江杭州的一名五年級小學生的一篇作文裡,他開啟了這樣的「吐槽模式」。而讓他苦惱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生活裡「只有學習和興趣班」,甚至說一周排下來就有近10個興趣班。
而這個現象也受到了廣東省中小學校長聯合會會長、廣州中學首任校長吳穎民和「最強大腦」、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的關注。20日,在廣州舉行的卓越教育發布會後臺,兩位專家接受了記者的專訪。他們認為,孩子應該在學有餘力之外,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但上多少興趣班合適則是值得商榷的問題。
報班要考慮孩子承受力
「作為學生,完成校內的學習任務是必須的、首要的。」吳穎民表示,當學有餘力的時候,可以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愛好,同時他認為,目前學校對於學生的課外活動重視程度普遍不夠,這也給校外教育機構提供了生存發展的空間。
吳穎民支持教育方式應當更加多元化,包括美學、科學、體育、傳統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識應該在基礎教育階段就讓學生得到接觸,為他們儘可能多的提供興趣觸發點,積極運用創新的課堂形式。「不過報十幾門興趣班我覺得還是過了,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承受能力。」
十幾門興趣班是不是超過了學生的承受能力?對此,魏坤琳和吳穎民持不同的觀點。「有時候,我們不能用『大人』的想法強加給孩子,還是應該回歸到以孩子為本位,先問孩子能否承受,孩子喜歡、孩子覺得可以,那麼就沒有問題。「我的基本觀點是科學、放鬆。培養孩子的一些通用能力,讓他自己找到他的興趣,他們會適應這個時代比我們適應得更好,我們去幫他們規劃未來反而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作為許多「最強大腦」的科學判官,魏坤琳見證了許多天才少年的誕生和成長。魏坤琳告訴記者,在這些天才少年身上,除了天賦,更重要的是充分保持了個性化優勢的發揮,以及多元的知識結構和基礎。「天才少年有一定的先天基礎,但更多的發展是在後天。」
孩子需要爸爸陪伴
魏坤琳不僅是一位腦科學專家,也是一位父親,這讓他在實踐中練就了自己的「科學育兒經」。他直言,升級為父親讓他更加重視教育,除了發揮所長,重視激發孩子的腦力以外,魏坤琳尤其重視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收穫。「我建議爸爸們都應該多投入時間和精力到孩子的陪伴上。」
現場,科學界「網紅」、中山大學天文與空間科學研究院院長李淼也同意這樣的觀點。「只要孩子有興趣,你會發現他們連量子物理的知識都能看進去,還會想要動手做實驗,他們從中就能有收穫,體驗快樂。」
怎麼培養孩子的興趣?李淼說,一定要用接地氣的方式。「我覺得最簡單的就是,逛書店的時候讓孩子隨便瀏覽,讓孩子挑選自己的興趣,給他自由選擇的空間。比如我的孩子,他考金融、學經濟,我完全不懂經濟,但是我可以給他空間。」
明年廣東「新高一」將實施「新高考」,面對上海和浙江目前物理選考人數較少的情況,李淼和「憂慮」的同行們持不同觀點。「如果只能學一門理科,那麼我認為是數學。物理、生物、化學都是選考,我想數學學好了,如果有志於在物理方面深造的學生也會有很大空間。」
作為一名科學家、作家、健身愛好者……跨界是李淼的一個標籤,他認為多元能力對人生的意義重大。今年卓越教育也將戰略升級為「向未來生長」,並以培養孩子的多元人生為方向,積極展開多元化產品布局,推動以人工智慧、大數據等科技為孩子打造個性化的教育平臺,為孩子量身定製學習方案和產品,讓孩子獲得更加有效的個性化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