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8月4日電 (王鶴瑾)近日,百度貼吧的網友大玩網絡詞彙神翻譯,將「土豪」翻譯成「Too How」,「上天台」被解讀為「go to die」,「好基友一輩子」是「Togayther」等,把各種網絡用語、古詩詞等翻譯成中式英文,引發網友瘋狂轉發和評論。
從「永遠追趕語言潮流」的美劇字幕組,到已登陸美國主流電視臺的英文版《甄嬛傳》,再到「大媽」、「給力」、「不作死就不會死」,那些或詼諧搞笑或令人拍案叫絕的翻譯,從未淡出我們的視線。
今年1月份的英語六級考試中,有一道題是將一篇中文短文翻譯為英語,涉及中國園林、絲綢之路、中秋節等傳統歷史文化。考生們的翻譯五花八門:「四大發明」乾脆音譯成「StarFarming」、「諸侯」譯成「pig monkey」、「指南針」搖身一變成了高端大氣的GPS、皇家竟成了「yellow home」、「中秋節」居然是圓月的節日「Full moonfestival」,「月餅」更是中外結合成了「moon pie」……
如此神一樣的翻譯,令網友們捧腹大笑。有網友評論說,「你們考慮過閱卷老師的感受麼!」而不少大學的官博則都幽默地點評:「四六級改革最重大的意義在於:我們這一代人終於學會了創造。」
德國青年出版《Chinglish:Found in Translation》(譯為:翻譯中發現的中式英語),圖為該書封面。
對於中式英語的現象早在多年前就已頻現不鮮,因此有了「Chinglish」這個詞。隨之,「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Horse horse tiger tiger」(馬馬虎虎)、「Long time no see.」(很久不見)等詞彙層出不窮。這些詞彙雖然不符合語法規範,常常把人雷得「外焦裡嫩」,但有時也透露著一絲幽默,令人會心一笑。難怪這種飽含中國特色的「神翻譯」吸引了一大批狂熱的老外網友。
一位德國青年Oliver Lutz Radtke(中文名紀韶融)對中式英語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還用相機和文字記錄中式英語。早在2007年,他就出版了一本《Chinglish:Found in Translation》(譯為:翻譯中發現的中式英語),專門集結他在中國大街小巷看到的各類Chinglish。實際上,在出書之前,紀韶融就建立了個人博客,專門記載他的Chinglish見聞,每篇博客都把自己拍到的Chinglish圖片,配以英文說明。網友們把他的博客趣稱為「Chinglish網絡博物館」。
如今,對於來過中國的老外來說,拍下在旅途中發現的中式英語,然後上傳到社交網絡分享給朋友們,儼然變成一種時尚。有網友甚至發帖說,每當公共場所出現有趣的中式英語,沒過幾天它們就被換成嚴肅無趣的表達方式,實在「令人沮喪」。正如紀韶融所認為的,「中式英語是英文字典和中文文法結合的奇妙產物。這是熱情的體現,不是嘲笑。」
(文字來源:揚子晚報、人民日報海外版、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