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對釣魚人來說,無論大小都倍感親切。在國外,有不少魚類被稱之為外來物種,像亞洲鯉魚、北方舌頭魚等。近幾年來我國也出現越來越多的外來魚種,相信下面會有一種你熟悉的,不知大家最討厭哪一種。
清道夫適應性強,主要作為飼養魚。主食池塘中的殘餌、碎屑及魚的糞便。清道夫樣子也醜陋,看起來噁心死了,在自然界中天敵少,大肆繁殖。最關鍵的是它會吞噬魚卵、魚苗,直接危害生態平衡。魚又不能吃,釣者討厭極了。
埃及鬍子鯰,又名革鬍子鯰,埃及塘鯴。埃及鬍子鯰屬於底層魚類,環境適應能力較強。種內競爭較激烈,在魚種池和成魚塘,經常出現弱肉強食、互相殘殺的現象。不僅如此,由於這東西「臭名遠揚」, 還敗壞了本地土鯰的名聲,土鯰無比冤枉。
羅非魚食性廣泛,大多為植物性為主的雜食性,甚貪食,攝食量大。長大的羅非魚還是很招人喜歡的,但是小羅非,絕對是釣魚人的噩夢。指頭大的小羅非,什麼都吃,即使是生玉米、生麥粒都能一口吞下去,讓你無所適從。
麥穗魚常見於江河、湖泊、池塘等水體。生活在淺水區。雜食,主食浮遊動物。最初引進麥穗,是為了治理蚊害的,不想在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及適應能力的推動下,現在麥穗已經變成了無孔不入。跟小羅非一樣,釣魚時遇到麥穗,那也是一個噩夢。
鱷雀鱔是肉食魚類,具有極強的破壞性,如若放到天然水域,會對當地的水體生態系統帶來滅頂之災,「只要是水裡的活物,它幾乎通吃」。而且,它的卵有劇毒。如果人去惹它,或者它受驚了,會出現攻擊人類的情況。 鱷雀鱔幾乎什麼活物都吃,它又沒有天敵,很容易造成魚類的滅絕。
綠太陽魚原產於美國,具有極強的侵入性,屬於暖水性魚類。隨著氣候變暖,該魚已經在美國山區冷水溪流中逐漸蔓延。作為觀賞和遊釣用魚引入中國,主要在中國的廣西、廣東地區進行人工養殖。食性雜,不管是成魚還是幼魚都喜歡吞噬其它魚類的魚卵和魚苗,對溪流魚類的生存繁殖有很大的破壞性。想到水裡連翹嘴、馬口基本沒有了,心裡還是非常難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