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很多人在看一些海釣的視頻的時候,會發現,有些時候如果是釣上來的魚不是自己想要的,那麼這些釣手有的就會在魚肚子上戳一個洞之後,再把魚扔到海裡。
可能有人會很不理解,為什麼不想要了,還不直接把魚扔進海裡,而是要再這麼二次傷害一下呢?這就是海釣的常識性問題了,並且和這些魚的生活習性有關係。
扎洞是為了平衡魚體內的氣壓
首先,我們先來說說一下魚是如何進行上浮和下潛的。正常來說,魚體內都會有一個氣囊,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魚泡」,下圖中藍色的部分。
如果說當一條魚生活在深海,由於深海氣壓比較大,所以這個氣囊一直就是處於一種被壓縮的狀態,魚自己的上浮或者下潛,也都是它自己可控制。
但是,如果說這些深海魚被釣上來了,隨著身體周邊氣壓的減少,那麼這個氣囊就會在短時間內迅速擴大,對身體的其他臟器進行擠壓。如下圖所示:
那麼,這就超出了魚自身的控制範圍了,這其實就跟人類在一些高海拔地區產生高原反應有點類似了。
而如果說個氣囊裡的空氣不被儘快排出,那麼這條魚很快就會死了,所以,這時候最簡單的做法就是從外邊扎破這個氣囊,人工幫它放氣,讓它儘快回到適合它生存的海域。
最極端的例子就是帶魚,我們生活中看到的帶魚幾乎都是死的,就是因為帶魚是深海魚,在被釣上來的過程中就因為氣壓失控而死了。
魚肚打孔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
不過,這裡我想跟大家說的是,雖然這種魚肚打孔的方法聽上去很有效,並且我們也會看到一些海釣的人這麼做。
但是,這並不是說這些魚在被這樣扎了一下之後,就能夠活下去了。因為很多時候,你扎那一下並不能保證不傷到魚的其他器官。
並且這一下的力度大小對魚造成的傷害也是不同的。輕了可能連魚皮都扎不破,重了可能就直接得生火添鍋了。
所以,大多數時候,這扎的一下,更多還是人類的自我心理安慰作用,認為這樣魚就能活下去了。
甚至還有人說魚很快就能自我恢復,這就更加是自我安慰了,無論是什麼動物,你給他肚子來這一下子,那都是有可能致命的。
因此,總的來說,這種方法只能說是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深海魚的存活,但是,成功率並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