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釣是一項很不錯的休閒活動。海裡風浪大,面積廣,水體深,魚類物種繁多。海魚一般生性更為兇猛,見餌就咬,很容易釣獲。因此相比淡水垂釣,大海深處坐釣更為刺激有趣。
但並不是所有的海魚都適合垂釣,而有些深海魚類是保護物種,釣上來是必須要放生的。釣魚客就會在魚側面戳個小孔之後,再放生。那這個戳孔是個什麼操作?確定不是在虐魚?為何不將它們直接放掉,還要再這麼二次傷害一下?這樣做是出於什麼目的?都說這是為魚好!這就要從魚的生活習性說起了。
魚鰾
絕大多數硬骨魚類體內都有魚鰾。魚鰾是位於魚類體腔背部的長形薄囊,內部含有空氣,是魚類身體比重的重要調節器官。
魚可以通過魚鰾肌控制魚鰾,自由地收縮或膨脹,來改變魚體內的空氣含量,以此調節身體的密度,這樣就使得自身在水中產生的浮力發生改變,進而實現在水中自由上浮或下沉。
當魚下潛時,魚鰾收縮,排出空氣,魚體積縮小,浮力變小而下沉,同時體內氣壓變大,以平衡外部水壓。
上浮時,魚鰾裡鼓進空氣,魚體積漲大,浮力增大而上浮。簡而言之,魚通過控制魚鰾中空氣的含量就可以根據需要控制沉浮。海洋中水體深度大,對深海魚來說,魚鰾就十分重要。
潛水艇就是魚鰾的仿生發明,其壓載艙就是類似魚鰾的結構,通過注水、排水實現潛艇的上浮下潛。
扎孔平衡魚體內外氣壓
海水的深度每增加十米,壓強大約會增加一個大氣壓。深海船釣時,深度往往達到數十米,甚至上百米,水壓是非常大的。這個深度的魚類,為了承受巨大的壓強,體內與體外的水壓相同,會達到數個大氣壓,魚鰾會處於被擠壓收縮的狀態。
這時候,突然被從深水區快速釣上水面。體外壓強急劇降低,魚體內外的壓強差巨大,會使魚鰾瞬間暴脹,鰾內充滿空氣,對其他內臟產生強烈的擠壓作用,有些內臟甚至會被擠出來,眼珠子會被鼓得特別突出。而這種變化情況早已超出魚的自主調節範圍。
如果把它們直接放歸大海,也會因無法調節,難以潛下水而一直漂浮於海面上,最後也是難逃一死。這樣的放生顯然沒什麼意義!所以,在放生前,對魚進行扎孔放氣,就成了海釣的一個規矩。
海釣客會用針管或鐵籤,從魚側方戳一針,把魚鰾戳破,幫助它們快速釋放空氣,以消除內外壓強對魚體的壓迫,讓它們能夠恢復,可以下潛回到生活的水層!
針戳放氣,減壓保持魚命,可以說這是一個比較人道的操作。
這個方法是否真的奏效?
這方法看起來似乎挺有道理,國內外很多漁民和海釣客都會這麼做,但卻很少有人思考這個方法的實際作用。仔細想想,這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放生手段,是粗糙而且實際成功率低的。
且不說魚身上戳孔傷口是否能夠不造成感染,不會招來捕食者,可以很快癒合。單從操作層面上來說,大多數人掌握不好手法,不能一次找準魚鰾位置,正確刺穿而不傷及其他臟器,很可能搞不好刺傷內臟,海魚失血過多,反而加速死亡。
其次,即使準確刺破魚鰾,深海魚的存活率也是很低的。根據美國相關部門研究顯示,扎孔對提高深海魚的存活率幫助並不大。
況且深海魚的某些損傷, 也並不是靠扎孔就能解決得了的。
可見,採用該方法的初衷是好的,但並不是很好的解決方案,更多的還是讓海釣客有一個自我心理安慰。想要有效地放生深海魚,還需選擇其他更為專業的有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