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漁村有許多待挖文化資源,有潛力向市場提供有品質的旅遊體驗——
美麗漁村,如何打造?
■本報記者陳雪怡羅霞
8月17日,2019年第五屆瓊海潭門趕海節開幕。與前幾屆相比,今年的潭門趕海節不僅內容更加豐富了,國內外遊客也更多了。潭門趕海節也逐步成為有影響力的休閒漁業節慶活動大品牌。
休閒漁業增添時尚文化元素,對國內外遊客更具吸引力。而挖掘傳統古老的漁業文化內涵,與現代遊客的需求結合,則打造出了內容獨特的休閒漁業新業態。
作為休閒漁業的一種業態,民宿因漁村而興;而作為休閒漁業的重要載體,漁村還有待發展。如何結合獨特漁業文化,打造建設美麗漁村,推動漁民轉產轉業,是做好海南休閒漁業發展這篇文章的關鍵一環。
漁業文化豐富獨特
近日,河南遊客黃先生的妻子配圖發了一條朋友圈:被民宿裡掉下來的椰子樹小枯葉「砸到」。
朋友圈一發出,便收到不少評論。「所有人都在問『這麼美的民宿在哪』,沒有一個人關心我的『傷情』。」黃先生的妻子看著朋友圈的評論哭笑不得,忍不住向居住的海景民宿主人符名林「抱怨」。
符名林的「無所·歸止」海景民宿,在距離瓊海潭門港數百米的石碗村的海邊。符名林說:「沒有漁村村落和漁業文化,也就沒有民宿的『漁味』和『魚獲』。」
「遊客之所以選擇海邊漁村的民宿,主要是因為可以品嘗當地海鮮美食,了解其悠久的耕海歷史,更重要的是能夠就近體驗趕海習俗。」當過10年漁民的符名林深諳此情,於是「洗腳上岸」選擇發展民宿,讓更多人了解潭門漁業文化,也以此維繫他與「漁」的情緣。
「上千年來,海南沿海漁民依託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生物資源而生存,創造出適合當地環境的漁業技能和生活方式,形成了獨特的漁業文化,如潭門祭公祭海、陵水疍家調等。另外,源自五指山川流不息的萬泉河、南渡江,也孕育了海南中部的少數民族漁業文化。」上海海洋大學教授錢衛國說,這些傳統的漁業文化,內容豐富、原生性強,具有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傳統文化、民俗風情與漁業的有機結合,也為休閒漁業發展帶來新的突破。
資源尚待深入挖掘
走訪海南沿海市縣多個漁村後,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漁業項目經理羅一鳴發現,目前海南漁村仍處於相對初級發展階段,傳統捕撈方式及漁村傳統文化保存較好。而且,受海流河流、地形地貌等影響,各地漁業資源呈現出顯著的時間和地區性差異,當地漁民使用漁業資源的方式和漁村文化也各有不同。海南漁村還有許多等待挖掘的豐富文化資源,有足夠大的潛力向市場提供「差異化」「有故事」「有品質」的旅遊體驗。
以常年被跟蹤調查的瓊海潭門漁村為例,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人類學博士王利兵指出,文化和社會資產是漁村不可或缺的資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漁民利用自然資源的方式和態度。
豐富資源有待深入挖掘、政策指導有待深化提升、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健全、村民觀念需要及時轉變等,是海南建設美麗漁村、發展休閒漁業過程中面臨的挑戰。熟悉臺灣休閒漁業發展的臺灣環境資訊協會項目負責人謝璧如建議,美麗漁村的休閒活動不僅是捕魚、挖螺,而應該將自然體驗、文化活動融入到民宿、漁家樂等經營中,能讓其朝著更加精品化、精緻化的方向發展,也能讓更多人成為海洋的保護者。
建美麗漁村須多方推動
「你趕過海嗎?知道怎麼趕海嗎……」聊起漁村村民的趕海挖螃蟹經歷時,三亞西島夢姆淘民宿主人陳育文的臉上洋溢著孩童般的興奮,幾乎忍不住站起身來比划動作。而讓他更興奮的是:「我的家鄉西島,面積不大,卻是海南美麗漁村的典型示範。」
「2017年,西島開始建設美麗漁村,雜亂的菜市場被改造成特色集市,海邊的荒地成為特色社區廣場。」西島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黎慶學說,西島還牽手文創團隊開展建設,居民用垃圾分類獲得的積分兌換生活用品,垃圾廢棄物製成的藝術品可以裝點扮靚漁村,既美了漁村,又樂了村民。
「建設美麗漁村,在旅遊方面,海南應加強各地傳統漁業文化風俗的挖掘,發展以漁業體驗、漁村旅遊為主要模式的項目,以漁業文化、教育科普、主題公園等多元素融合的展示項目,以點帶面,促進休閒漁業業態跨越式發展。」省旅遊協會執行會長、海南康泰旅遊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李繁華表示。
錢衛國建議,海南應因地制宜建設美麗漁村,充分挖掘當地漁業文化特色,結合具體的漁事活動開展多種類型的旅遊休閒活動,包括海洋休閒旅遊活動、休閒海釣活動,發展具有南海漁家風情的民宿、漁家樂等。
「在建設美麗漁村、發展休閒漁業的同時,還要通過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相關培訓引導、激發村民主觀能動性等,改善漁村生產生活環境,轉變村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羅一鳴說。
(本報海口8月18日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