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款特產供不應求
吳思斯透露,從4月11日到5月10日,春光牌椰子脆片和椰奶酥卷的銷量在100萬套左右,銷售額達到1900萬元。目前這兩款商品的產能比以前提高3倍多,但是只能滿足訂單的70%,除了供應島內市場,島外銷售也極其火爆。
椰子脆片、椰奶酥卷這兩樣傳統的旅遊商品意外走紅,也帶動了天貓等在線商城海南旅遊商品的銷售,僅特產一項就有4505件商品。海島樂網點負責人吳忠蔚表示,特產是很多遊客離島時必備的伴手禮,正是看中這個市場的潛力,三個年輕人才開設網店,小本創業。目前正計劃藉助春光牌兩款特產商品的熱賣,帶動南國、品香園等其他品牌同款商品的熱銷,更好地撬動海南特產銷售的大市場。
旅遊商品老舊單一
然而,縱觀整個海南旅遊市場,旅遊商品一直是短板。海南的旅遊商品涵蓋熱帶水果、手工藝品、土特產、旅遊服裝、旅遊有聲讀物等,其中珍珠、島服、土特產、椰子製品是主要旅遊商品,長期以來,旅遊商品同質化嚴重,產品單一,許多旅遊商品只是經過簡單的初級加工,做工粗劣、包裝簡單。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教師閆靜認為,旅遊商品作為一種集地方性、民族性、文化性、紀念性於一體的休閒產品,椰殼製品、珍珠等海南旅遊商品的地域性內涵有所展示,但文化性和民族性不足。此外,旅遊商品銷售主要在海邊、景區、商場、酒店櫃檯等,雖集中,但各類型商品的銷售地分散且不成規模,缺乏高品質的商品綜合交易平臺。
「遊客到訪一個旅遊目的地,不是簡單地酒店、景區兩點一線,希望更多地融入目的地。旅遊商品在旅遊產業鏈中必不可少,海南完全可以培育一些中小型規模、與旅遊產業相關的公司,在滿足遊客旅遊需求的同時,也能增加當地的旅遊收入。」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秘書長塔勒布·瑞法依認為。
旅遊商品要有文化味
旅遊商品是實現旅遊富民的有力抓手。面對資源分散、創新不足、產業短板明顯的旅遊商品市場,海南該如何突圍?
「以後,我們會關注消費者的需求,考慮更多的組合模式。推出乾果類和餅乾類、糖果類和餅乾類、椰子粉類和餅乾類的組合產品,將系列產品以這種海南套餐的形式,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吳思斯說。
海南大學三亞學院教師李林峰認為,海南旅遊商品種類不少,但真正叫得響的品牌卻不多,應支持、培育重點龍頭企業,在突出特色的同時,充分利用離島免稅的優勢,打造「買××到海南」的品牌效應,直接帶動購物旅遊目的地的形成。同時,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應注意將本土特色文化作為旅遊商品的開發方向與賣點,並加強海南旅遊商品銷售的規範化管理。
海南省旅遊協會秘書長王健生則從更為廣闊的視野為海南旅遊商品發展支招。他認為,旅遊商品是跨產業的工程,需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鼓勵支持建立旅遊商品體系,從源頭抓起,第一產業要提供質優的原材料,第二產業在商品的加工和包裝上下功夫,第三產業則重點抓好產品的創意設計及流通,打造「一縣一品」,甚至是「一村一品」的特色旅遊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