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電商「農」味不足 農產品上行難困局亟待破解

2020-12-27 上遊新聞

農村電商發展需補齊短板

今年年初,中央一號文件用近300字的篇幅強調推進農村電商發展,這也是首次直接將農村電商作為一個條目單獨陳列出來,也使得農村電商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

上月,《經濟》雜誌刊文《10萬億!農村電商的富礦如何撬動》。文章指出,中國農業市場總體價值規模預計在10.15萬億元,而今年農村網購市場的規模預計將達到6000億元。農村電商作為一個超大體量的市場,蘊藏著令人驚嘆的發展潛力,有望成長為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因此,發展農村電商,既是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機遇和挑戰,又是農業農村順應時代潮流發展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農業農村經濟跨越式發展的必然選擇。

我區農村電商起步較晚,但通過近幾年來的探索發展,已取得初步成效。目前,我區已建成璧山農業數位化平臺1個,農產品產銷對接平臺1個,引進農村電商公司1個;在城區建立農產品電商運營中心1個,在鎮街建立農產品電商服務中心15個,137個行政村基本實現農產品電商村級服務站全覆蓋。2016年,農產品網上銷售額達8353萬元。

然而,農村電商在我區「只買不賣」的狀況較為突出,「工業品進村」的比重遠大於「農產品進城」的比重,「兩條腿」發育的不平衡,導致拉動農村經濟發展的功效無法得以充分發揮。是什麼原因阻礙了農產品上行?今後應當如何破局?日前,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在不少農村電商網店裡,工業品和農產品的比重懸殊甚遠

物流支持問題尤為突出

在記者的調查中,無論是電商企業還是種植養殖戶,都不約而同地將物流支持問題列為制約農產品上行的首要問題。

「我認為若是不解決好物流問題,鮮活農產品就完全沒有上電商平臺的必要。」河邊鎮復興村生豬養殖大戶郭靖這樣告訴記者。

郭靖說,對於像自己這樣的養殖大戶而言,平日裡一般每一筆交易的量都較大,所以平攤下來的物流成本較低。而若是在電商平臺進行銷售,由於小批量多批次的消費特色,物流次數較多,倉儲與配送成本對農產品價格的影響較大,將極大地削弱網上銷售的優勢。正是這一原因,使郭靖多次拒絕了農村電商企業伸來的橄欖枝。

而對於健龍鎮玉林村的程勇而言,由於缺乏冷鏈快速物流的支持,使其最終放棄了將自家的鮮魚進行網上銷售。

「我們村是遠近聞名的溫水養魚基地,我早就想通過網絡打開更大的市場。」程勇說,「傳統的線下銷售,一般是裝魚箱打氧氣進行活體運輸。但要是換到了網上銷售,因為單筆交易量較小,只能選擇速凍後走冷鏈物流,然而璧山又缺乏冷鏈快速物流的支持,只能作罷。不僅是魚,對於很多蔬果類、禽蛋類的農產品,都非常需要冷鏈物流。」程勇說。

這一問題,同樣困惑著璧山同心易田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英,該公司是唯一一家註冊在璧山的農村電商企業,也是我區最大的農村電商平臺。

吳英告訴記者,目前由於農產品線上銷售的量較小,主要通過運送工業品進村後的返空車,將集中在各鎮街服務中心的農產品運送至位於璧山城區的運營中心。若是進一步擴大規模,這一模式將不再適合,就將面臨自建物流與合作物流的選擇問題。自建物流更快捷也更易於掌控,但成本較高,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難以承擔。但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合作則面臨管理問題,易導致客戶流失。

只有品質過硬的特色農產品,才能吸引消費者下單

電商意識薄弱人才匱乏

目前,我區通過與易田電商的合作,137個行政村已基本實現農產品電商村級服務站全覆蓋。然而,這些服務站的使用情況並不理想。

記者在走訪中發現,不少服務站的終端機在安裝後就沒開過機,完全成為了擺設。當記者提出希望嘗試使用該終端時,狀況百出,不是因為忘記帳號密碼無法連接網絡,就是因為系統版本未更新無法使用等等。

吳英坦誠地告訴記者,現在真正發揮作用的農產品電商村級服務站還不到20%,「其實我們在每個服務站都配備了導購員,也對他們進行了培訓。但畢竟都是兼職的,而且普遍缺乏電商意識,所以效果不佳。」

事實上,這些導購員,在農村都還算得上是對網際網路具有一定了解、會熟練使用電腦和智慧型手機等設備的「本事人」。對於其他農村居民而言,電商意識則更加薄弱,多數人存有質疑的態度,擔心存在風險,不敢嘗試。

「現在留守在農村的,大多是四、五十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他們不少人根本不相信網絡,更不願意嘗試電商,確實很惱火。」易田電商大路街道服務中心負責人王勇說,一次自己和幾位同事一起去村裡宣傳農村電商,被村民們當成搞傳銷的,差點被打。

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說,目前我區絕大部分企業、合作社和農戶還只把競爭焦點定位於實體市場和實體交易,沒有充分意識到網際網路對贏得企業未來競爭優勢的必要性與緊迫性,更沒有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巨大商機,反認為風險大、投資回報周期長,維護難,對其持觀望和懷疑態度。

同時,電商意識的薄弱也導致農村成為了電商人才的貧瘠地。儘管個別企業、合作社和一些種養大戶有藉助電商平臺進行農產品的銷售,然而,由於缺乏深入了解、掌握電子商務商業規律人才的支撐,銷售業績不是很好,多數商家對電子商務有濃厚興趣,但不知怎樣做,無從下手。

村民通過農村電商平臺購買工業品的興趣遠大於銷售農產品

農業標準化有待加強

電子商務的重要基礎之一是就是品質保障,適合電子商務的商品主要是標準化產品和可鑑別性產品。

當前,雖然我區農產品多樣化特徵明顯,但標準化及品牌化仍有所欠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

吳英給記者舉了這樣兩個例子。去年4月,該公司將七塘鎮的血橙作為璧山的特色農產品在易田電商平臺上大力推介。血橙上架該平臺後,銷售形勢不錯,不少西安、成都等地的客戶都紛紛下單。然而,由於品質控制的問題,客戶們多次發現收到的血橙中有不少已經壞掉,導致最後該血橙被易田電商總部勒令下架。

今年初,該公司與我區某合作社合作,推介沃柑。這次,該公司吸取了血橙的教訓,對每一批送達運營中心的沃柑都進行了仔細檢查,剔除了壞掉的沃柑,規避了這一問題。然而,由於該合作社的標準化程度不高,使得沃柑的個頭、口感參差不齊,同樣未能打響牌子。

區農委相關負責人表示,標準化生產是發展農村電商的一大前提條件,這正是我區目前在現代農業發展中的薄弱環節,不僅是絕大多數的農戶無法做到,不少合作社在實施標準化生產上同樣做得不夠好,從而導致農產品質量不可控,網上銷售難。

當然,不僅是生產過程的標準化,電商農產品還需要有更高的辨識度和品質保證。因此,還必須建立起涵蓋生產過程控制、質量檢驗、清理篩選、分級包裝、冷藏保鮮等環節的一整套質量管理體系。其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是影響農產品線上銷售的重要因素。

沒有標準化,品牌化就無從談起。

而目前農產品電商市場競爭的焦點則正是品牌。無法實現品牌化,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自然大打折扣。

補齊短板力求新突破

「對於這些阻礙農村電商發展的短板問題,我們正著手逐一進行解決。」區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前正在著力健全農產品電商服務體系,建立「區—鎮—村—企」四級農村電商服務體系。將繼續推進農村電商「村村通」工程建設,年底前實現137個行政村全覆蓋,並發展12個農業企業成為農產品電商易店。同時運營好區級運營中心、鎮街服務中心和村級服務站,進一步完善好已建電商平臺終端,並探索建立現場採摘和網上訂購相結合的營銷新模式。

針對物流問題,區相關部門目前正在探索農產品物流的新路子。對於有能力的農產品電子商務經營企業,鼓勵並支持開展自營物流或與第三方物流開展密切合作,降低物流成本。同時,通過對分揀、加工、包裝等程序的控制,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商品附加值,做好「最後一公裡」工作,提升客戶滿意度。

同時,我區還將加強農村電商人才培育。通過對能夠準確把握農村電子商務方向的經營性人才、能夠充分協調各方資源的管理型人才、電子商務平臺設計技術性人才的引進和整合,加強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建設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銷售模式培育,提高經營水平。對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及種養大戶等通過舉辦形式多樣的培訓,努力培養一批既懂理論、又懂業務、會經營網店、能帶頭致富的複合型人才。並充分發揮區電商協會的組織學習、交流、研討、互助作用,促進農村電子商務人才隊伍建設。

「農業的標準化、品牌化,需要龍頭企業的引領帶動。」該負責人表示,將優先扶持一批農產品電商龍頭企業建立農業電子商務示範基地,逐步建成相同產業統一品牌、統一包裝、統一品質、統一銷售,B2B為主,B2C為輔的電商銷售模式,逐步實現我區農特產品的全渠道營銷。還將研究出臺相應扶持政策,對年交易額達到規定額度的農產品電商企業、農業企業、種養大戶給予相應補助。

當然,要發展好農村電商,不僅需要以政府為主體來引導和帶動,還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決定和企業參與的作用,如此才能真正形成合力,打通農產品上行通道,讓農村電商的「農」味真正濃起來,更好地助力農產品銷售、實現農民增收致富。記者 劉暢 文/圖

相關焦點

  • 山東省重點破解農產品「上行」瓶頸
    明年底縣域基本實現電商服務體系全覆蓋山東省重點破解農產品「上行」瓶頸記者從相關部門獲悉,山東省將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圍繞消費品和農資生產資料下行,建立便民、利民的新型流通渠道;圍繞農副產品上行,構建農產品生產、供應鏈管理與電商平臺對接的新型網絡營銷體系
  • 產品零散難收購、生產標準不統一……電商扶貧破解農產品上行難題
    「遠山結親」改變窘境長假前的半個月,重慶君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下稱「君君電商」)負責人楊世尤格外忙碌——上百家農戶已精心選擇了自家產的水果、乾貨、肉類等,等著他去收購,並在電商平臺「蟻農網」上推廣一把。
  • 聚划算下鄉助農 農產品上行進入「包圓兒」時代
    阿里巴巴又往農村派出了一路助農大軍。近日,阿里聚划算宣布要給農村打造一條「上下雙向通道」。一方面用大數據實現C2M(消費者反向定製模式),通過規模化定單推動農產品上行。另一方面打通聚划算、天天特賣和淘搶購等阿里三大營銷平臺資源,拓寬拓深品牌下沉渠道,將「品質惠」生活帶到農村。
  • 從一隻鹹鵝開始,探討農村電商上行發展的新模式
    農村電商,是這兩年很熱的一個詞兒,各地政府都在大力發展農村電商。農村電商簡單說來主要做兩件事:一是讓工業品走進農村市場,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工業品下行;二是把農產品賣到城裡去,也就是農產品上行。其中農產品上行的問題是農村電商發展的重中之重,也是難中之難。
  • 《2020年新農人調研報告》:模式創新+人才培育成拼多多農產品上行...
    《報告》以目前全球增長最快的電商平臺拼多多為例,詳述了以農產品上行起家的拼多多依託高頻的農產品消費帶動低頻的工業品消費增長;此外,在銷售農產品同時,拼多多也注重新農商的培育。《報告》將拼多多的農產品上行戰略,概括為模式創新+人才培育兩大核心體系。模式方面,基於中國小農經濟分散化的特點,拼多多探索出了「農地雲拼」模式。該模式以「拼購+產地直發」為核心。
  • 重慶綦江區委書記、區長直播助農 拼多多聯合重慶開啟農產品上行新...
    拼多多助力綦江農產品上行 開展助農新業態「疫情之後,怎麼讓農產品出鎮出村,順利到達老百姓的餐桌上是我們一直思考的問題。」 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對直播助農的方式表示認可:「直播帶貨這個形式非常有效,這不僅僅是一種銷售渠道,也可以發展成一種新業態,切實緩解農產品賣難問題。」
  • 拼多多發布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兩臺四網」戰略助力農業農村「新...
    4月21日,在2019年年報正式披露前,中國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發布了「2019年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下簡稱「報告」)。 報告顯示,2019年,拼多多平臺農(副)產品成交額達136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109%,進一步擴大全網農產品上行優勢。
  • 如何破解有機肥「叫好不叫座」困局?——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回應...
    新華社北京10月31日電題:如何破解有機肥「叫好不叫座」困局?——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回應有機肥推廣難問題新華社記者於文靜近日,有媒體報導一些農業大省有機肥推廣取得成效,但也存在「叫好不叫座」現象。有機肥在全國使用情況如何?推廣面臨哪些困難?今後如何解決?
  • 從非典到新冠:撬動十萬億農貨上行拼多多復刻傳奇
    1金秋消費季:撬動十萬億農貨上行「金秋消費季」是2020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落實農產品產銷的主要活動,旨在推動「網際網路+」農產品出村進城等措施,拉動鄉村消費、帶動鄉村產業、實現鄉村價值。隨著拼多多崛起,淘寶、京東下沉,2019年,中國農產品上行規模預計為3500億,比上年增長超過50%,但在全年網絡銷售總規模,農林牧漁總產值仍然極低。2020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擴大電子商務進農村覆蓋面,加強村級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的雙向流通。
  • 開心果全鏈布局農產品上行,啟動"山湖田野.果然好貨"源產地精準助農
    政府扶貧企業助農,開啟後疫情時代政企齊心助農促產新模式。尤其是電商助農,穿透時間和空間層面的局限,實現貧困地區農產品與外界的精準有效對接。讓"養在深閨無人識"的田野好貨進入更廣闊的消費者市場。  今年7月,開心果會員制電商平臺將正式啟動"山湖田野.果然好貨"源產地精準助農。
  • 手淘一級入口開通興農脫貧專欄 2019年阿里平臺農產品上行超2000億
    2019年12月30日,阿里巴巴宣布,在手機淘寶一級入口開設興農脫貧專欄,傾注流量扶持貧困縣農產品上行。2020年是全國脫貧攻堅戰最後一年,這一年阿里助農火力全開。1月2日,天貓年貨節將正式啟動,打響新年助農第一戰。
  • 中國特色農產品電商市場分析和發展建議
    作者:高啟傑、郭凱凱等 中國農業大學  近年來,全國各地特色農產品尤其是貧困地區優勢農產品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加速上行,開闢了欠發達地區人民脫貧增收新通道。近期,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業大學特色農產品電商研究團隊,對淘寶、天貓、京東三個電商平臺的特色農產品電商市場進行了監測分析。
  • 【產業研究】中國特色農產品電商市場分析和發展建議
    近期,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組織中國農業大學特色農產品電商研究團隊,對淘寶、天貓、京東三個電商平臺的特色農產品電商市場進行了監測分析。總的看,特色農產品電商節日拉動短期銷售激增;水果類農產品高頻剛需性強;西部特色農產品電商市場發展迅猛。
  • 如何走出農產品「賣難買貴」困境?應城暢通「四個渠道」破解「兩難...
    疫情防控期間,一方面農戶千辛萬苦生產出來的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賣不上好價,另一方面受交通管控、市場暫停、封閉管理等影響,居民宅在家裡難以買到物豐價穩質優的農產品。如何化解這種「賣難買貴」的困境?應城市以消費支農為抓手,通過產銷對接、電商平臺銷售、朋友圈(群)推介、工作隊和異地商會幫扶等多種方式,暢通「四個渠道」,促進了農特產品與消費市場高效精準對接,穩步走出兩難困境。
  • 「塞宴御品」農產品公用品牌發布助推 隆化縣農村電商發展
    陸文龍表示隆化縣委、縣政府將以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建設為抓手,以「農村產品上行」為核心,以「市場主導與政策推動相結合、示範帶動與全面發展相結合、農村產品上網與網絡商品下鄉相結合」為思路,不斷創新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模式和工作推進機制,積極構建農村電子商務生態服務體系。他強調,隆化縣正處於脫貧攻堅紮實推進的關鍵時期,電商產業的健康發展,將成為全縣產業就業扶貧的有利補充。
  • 未來5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 青年創業者搭上「新...
    新華社記者 朱旭東攝中國農業大學智慧電商研究院日前發布的《2020中國農村電商人才現狀與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農產品電商人才缺口將逐年上升至350萬。除了企業家式的電商人才,農村縣域電商人才主要分為運營推廣、美工設計、客服和物流倉儲四類。專家表示,農村電商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青年是農村電商創業的從業主體和主要推動力量。通過電商平臺,青年創業之路越來越寬廣。
  • 拼多多發布農產品上行發展報告,「三區三州」銷售額增長413%
    為進一步重塑產業鏈條,幫助更多農戶實現合理的收入分配,2019年4月,拼多多正式啟動「多多農園」項目,致力於「將利益留在農村」。 「多多農園」通過在國家級貧困縣及深度貧困地區,引入農產品電商上行通路和現代企業管理模式,培養新型電商經營主體,精準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農民—農人—農商的轉變,從而讓提供主要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的農戶,成為全產業鏈的利益主體。
  • 壽光農產品電商公開課開班!2200家企業學習「手機賣菜」
    參與培訓的一位本地新農人表示,疫情使得不少交通運輸線停擺、線下渠道突然受阻,甚至有一些地方出現了滯銷,「大家在聊天時都感嘆,應該早一點利用新電商來銷售農產品」。王建文是壽光當地最大的民營生鮮電商企業創始人,在突如其來的疫情面前,也遭遇了困境。
  • 拼多多:新電商賦能精準扶貧,助力農產品走出大山
    隨著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建設逐步完善,電商成為農產品銷售的重要途徑。電商與農產品上行相結合,形成了中國農村脫貧的一大特色。以拼多多為代表的新電商平臺重塑了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不僅讓農戶與市場得以低成本對接,享受新電商紅利,還開闊了農民視野,更快融入現代化,縮小了城鄉社會差距。
  • 阿里公布助農成績單:三年助銷農產品5400億元,穩居全國最大農產品...
    農民豐收節前夕,阿里巴巴公布了興農脫貧業務上線三年來的助農成績單。9月17日,來自阿里巴巴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8月底,過去三年阿里巴巴平臺農產品交易額超5400億元。這一數據遠超同行。阿里多年來一直穩居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此前,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的報告顯示,2018年天貓、淘寶佔全國縣域農產品市場份額約75%,是中國農產品上行主渠道。阿里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年,阿里平臺農產品交易額為20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