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藝器具的名稱及用途
我國地域遼闊,茶類繁多,又因民族眾多、民俗差異,飲茶習慣便各有特點,所用器具更是異彩紛呈。
1.主茶具
主茶具乃泡茶、飲茶主要的用具,主要有茶壺、茶船、茶盅、茶杯、杯託、蓋碗、衝泡器等。
(1)茶壺
用以泡茶的器具。也可直接用茶壺來泡茶,獨自酌飲。也可用小茶壺當茶盅用。
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和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板)等細部。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部分的不同,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
以把劃分:
①側提壺:壺把為耳狀,在壺嘴的對面。
②提梁壺:壺把在蓋上方為虹狀者。
③飛天壺:壺把在壺身一側上方為彩帶飛舞狀。
④握把壺:壺把圓直形與壺身呈90°狀。
⑤無把壺:壺把省略,手持壺身頭部倒茶。
以蓋劃分:
①壓蓋:蓋平壓在壺口之上,壺口不外露。
②嵌蓋:蓋嵌入壺內,蓋沿與壺口平。
③截蓋:蓋與壺身渾然一體,只顯截縫。
以底劃分:
①捺底:將壺底心捺成內凹狀,不另加足。
②釘足:在壺底上加上三顆外突的足。
③加底:在壺底四周加一圈足。
以有無濾膽分:
①普通壺:上述的各種茶壺,無濾膽。
②濾壺:在上述的各種茶壺中,壺口安放一隻直桶形的濾膽或濾網,使茶渣與茶湯分開。
1.茶壺
一把茶壺是否適用,取決於用之置茶、泡茶、斟茶(倒茶)、清洗、置放等方面操作的便利程度及茶水有無滴漏。
首先,縱觀整體,一則壺嘴、壺口與壺把頂部應呈「三平」,或雖突破「三平」但仍不失穩重,唯把頂略高;
二則對側把壺而言,壺把提拿時重心垂直線所成角度應小於45度,易於掌握重心;
三則出水流暢,不漏水,壺嘴可斷水,無餘水沿壺壁外流滴落。其次,細察各處,分別有以下標準:
(1)壺口
為便於置放茶葉及夾取茶渣,壺口直徑不宜小於3.5釐米,即可伸入併攏的雙指。若是嵌蓋式壺口,堰圈部分不能在壺口內側形成凸起的一圈,否則不利於去渣、涮壺。為避免倒茶時水從壺口先出,可將壺嘴方的壺口上揚。
(2)水孔
茶壺的水孔有單孔、網狀孔和蜂窩孔三種。一般小壺為單孔,易被浸泡後的葉底堵塞,使「流」的出水不暢,尤以喇叭狀小孔為甚,衝泡時需常用茶針疏通,故其「流」為直形。網狀孔可以直接制坯而成,亦可在單孔外加金屬網,避免葉底入「流」堵塞,但仍易為單片葉底粘住,出現水流不暢。最佳水孔為蜂窩狀,即將水孔處製成一半球狀,向壺身內凸起,凸面上布滿蜂窩狀小孔,即使被單片葉粘著,也只是蓋住了一部分小孔,又因是凸面,很快會滑落,不易堵塞,但製作難度較大。
(3)壺嘴
要求出水順暢、流速適中、水注成線,特別是「斷水」要良好,即斟好茶後,壺嘴的水能馬上回落,不會沿「流」的外壁滴於杯外。「斷水」功能與壺蓋是否密封有關,選購時應注水試用。
(4)壺把
作為壺的提握部位,壺把的重心十分關鍵。衝滿水的茶壺靠手腕提握,位置不對則未斟茶時已灑出茶水。前文已述,側提壺之「三平」等原則應牢牢記住。從把的形狀來看,固定的提梁壺把,必須加大梁的高度和寬度,使掀蓋、置茶、去渣方便,但斟茶時又顯笨拙,可改用活動壺把,則可揚長避短。一般多用側提壺,泡茶時操作方便,姿態優雅。
(5)壺形
壺形的種類很多,同類壺的大小、高低和直徑的比例、裝飾花紋等千變萬化。壺形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泡茶時的動態美觀,方便實用的壺用來得心應手,更增添了一份泡茶技藝的美感。從所備之茶具的風格,可想見其人的文化層次、個人修養、茶藝造詣等等。所以,在選擇壺形時,應摒棄華而不實的裝飾,以質樸取勝。如衝泡綠茶之壺,為保持其特有的色澤,除控制水溫外,須選用口大(有的大到與壺身直徑相同)、壁薄(易傳熱,與質地也有關)的扁腹形壺,取其散熱快的長處,令茶湯色碧而清澈;若衝泡青茶,則應選口小、壁厚、多細密氣孔、高度與直徑相仿者,蓋取其保溫性好,使茶湯濃香誘人,餘味不絕。
上述五點,指茶壺的一般功能要求。一般鑑賞粗陶茶壺,當從其神韻、形態、色澤、意趣、文心、適用等方面一一考評。在實用便利的基礎上,壺形應以自然流暢、氣定神閒者為佳,切忌矯揉造作、匠氣十足。古人嘗以佳人比佳壺,推崇布衣荊釵,不亞天姿國色,是以一把佳壺不可多色多飾,須以渾然天成為最高境界。
如果您喜歡 陶璽工作室
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或分享我們的公眾平臺
也可通過搜索:taoxigzs
或掃描二維碼:
歡迎大家來我們工作室參觀、指導與交流
工作室地址:德化縣寶美花苑雙龍陶瓷公司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