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說到健康的減肥食物,就是少鹽少糖少油。
搞到每個減肥的人變得談「油」色變。
嘴上說著不吃油,然而總在不知不覺間吃下太多的脂肪。
究竟要如何才能識破食物中的吸油大戶?
今天本九就專門來嘮嗑這個話題。
你所不知道的那些吸油大戶
油越多越好吃的食材
在這方面,蔬菜和肉都榜上有名,但肉容易被我們注意到,蔬菜就經常會被我們忽略了。
就吸油來說,蔬菜中最明顯的就是茄子。
我記得大學畢業前的最後一個暑假,因為親愛的母上大人要去上海學習,交給我的重要任務,就是現學廚藝,養活我和我爹兩個人。她教我做茄子的時候告訴我:「茄子,是一個很吸油的菜。」
茄子的質地軟綿有彈性,結構像一塊大海綿,裡面有很多網狀空隙,水分少,充滿空氣。而氣體的導熱係數極低(參考羽絨服的保溫原理),如果直接加熱,熱量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傳導到茄子內部。
茄子的內部就是長這個亞子~
油炸,可以利用茄子的海綿狀結構迅速把熱油吸進去,由內而外同步加熱。
同時,在炒制過程隨著水分的揮發,網狀孔洞更加大,油份更容易被吸收進去……
自此知道這個原理後,我出門從不吃茄子。因為餐廳做茄子,考慮到時間成本和口感問題,都是直接過油來促使茄子軟化入味...
如果你就是喜歡吃茄子,可是偏偏怕油,可以先把生茄子隔水蒸軟以後再炒,或者先把生茄子放入微波爐轉一轉:在微波的作用下,果肉細胞中的水分迅速升溫,細胞破裂失水,海綿體迅猛坍塌讓毛細管的殲滅比用食鹽醃製更加徹底。
除了茄子以外,很多蔬菜也是油越多,色澤越漂亮,吃起來越好吃的那種,本九把它們總結成5種:
疏鬆多孔型
代表食物:茄子、豆角、豆泡
茄子咱上面說了,它之所以這麼能吸油,就是因為本身像塊大海綿,要「吸」很多油進去才好吃。因為這樣的特性,所以基本上孔洞組織較多的食材都擁有著吸油大戶的特點。
特別是像豆腐泡這種食材,千瘡百孔,即使是用來涮火鍋,也是非常的吸油。
澱粉含量比較高的食材
代表食物:土豆、南瓜、紅薯、芋頭
高澱粉蔬菜,顧名思義,就是澱粉含量高的食物。比如土豆、紅薯等等,澱粉含量很高。
很多人經常搞不清澱粉和碳水的概念,以為澱粉=碳水。其實澱粉是葡萄糖分子的聚合物,是細胞中最常見的碳水化合物的儲存形式。
澱粉可以被澱粉酶或酸逐步分解成葡萄糖(澱粉 → 紅糊精 → 無色糊精 → 麥芽糖 → 葡萄糖)。
不過這些都是廢話,不懂這些概念沒關係,只要記住澱粉高的食物往往意味著高碳水,一般是拿來代替主食的,不要當成蔬菜來吃就行了。
比如說土豆,土豆含有較多的抗性澱粉,抗性澱粉相比白米飯裡的澱粉更難被消化,也就是說更能給人飽腹感。
你如果每頓吃的比較多的話,就不吃米飯,可以煮兩個土豆,或者說,煮幾根山藥,用它代替米飯。
切開以後黏液比較多的素菜
代表食物:秋葵、山藥、洋蔥
這些食物切開以後刀背上和手上都是黏糊糊的一層。其實這黏糊糊的東西裡面含有黏液蛋白,對人的身體有很大的好處,非常健康。
但是並不代表這類菜品可以用來瘦身減肥。這種黏液蛋白物質非常吸油。比如吃過炒秋葵的人都知道,非常的鮮美可口,可是同時又非常的吸油,也被譽為「吸油大戶」類素菜。
表面容易附著油的蔬菜
代表食物:小油菜、芥藍、空心菜、芥菜、花菜
生活中很多人都喜歡吃一點綠葉蔬菜,甚至吃火鍋的時候,還會點一些青菜。其實,青菜在加熱的過程中,不會吸入太多的油脂,但是由於青菜表面的結構,會導致一些食用油停留在表面。
可別小看這層浮油,它讓明明沒有脂肪的蔬菜變得油上加油。
曾有人做過實驗,每 100 克油麥菜清炒後可以吸將近 20 克的油,比炒茄子還多!
需要炒兩次的
代表食物:苦瓜炒蛋、黃瓜炒蛋、西蘭花炒肉、韭菜炒蛋、番茄炒蛋
比如炒完雞蛋,再炒番茄,用兩次油。
番茄炒蛋加糖,熱量更超標。
如果在40克油之外再加入10克的糖,熱量為40千卡,那麼一共是638千卡。
如果在40克油之外再加入20克的糖,熱量為80千卡,那麼一共是678千卡。
一道菜就佔了你一天攝入熱量的三分之一!你不胖誰胖!
最後,還有一個最容易被人忽略的吸油大戶——炒雞蛋!
沒錯!炒雞蛋真的超級吸油。
除了跟韭菜、苦瓜一起炒很費油外,雞蛋單獨炒所需的油量也不可忽視。
一份炒雞蛋的吸油量,僅次於炸麵包片,甚至比炸茄盒還要高很多!
如果按 1 克油 9 千卡的熱量計算,一份炒雞蛋光吸的油就足足增加了 270 千卡,相當於半斤蒸米飯的熱量,妥妥的增肥大菜!
怎麼吃「吸油菜」不增肥?
雖然「吸油菜」聽著可怕
但是也不見得吃過的人都長肉了
所以也不必過於擔心
畢竟體重這玩意兒還是相對穩定的
只要會做會吃
「增肥」影響是可以控制到最低的
會做是比較高級的處理,總結一下就是少油少鹽少糖。
如果不會做飯的話,那麼可以從搭配入手。
吃之前先了解下自己在吃的這款菜是什麼品性的,然後做做減法就好了:
●這道菜食材偏主食——主食少吃點
●這道菜用油比較多——過過水再吃或者其他菜吃清淡的
●這道菜超級好吃停不下來——找幾個人分吃,儘快解決掉,眼不見為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