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團含有青蒿素?別被騙了,讓屠呦呦獲獎的青蒿素並非提取自青蒿

2020-12-13 小青探花

清明時節雨紛紛,南方很多地區都有清明前吃青團的習俗。說到吃青團這個習俗,有很多不同的傳說。

青團習俗的來源

相傳遠古時期,因為春雷經常引起山火,古人每到這個時期就要熄滅火種,並舉行祭祀活動,之後再重新鑽燧請新火。慢慢地,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時間從3天到7天都有。沒有火的日子裡,食物沒辦法加熱,所以叫做寒食,「寒食節」因此而來。

到了清代,傳教士湯若望將「寒食節」定在了清明前一天,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也沿用了下來。因為不能生火只能準備冷食,青團就成了最受歡迎的食物,也成了清明傳統文化之一。

青蒿的誤會

因為屠呦呦憑著青蒿素拿下諾貝爾獎之後,青蒿素就成了熱詞,誰都想來蹭一把熱度,而最為迷惑人的就是號稱含有青蒿素的青團了。

且不說製作青團的材料是艾蒿,不是青蒿。就算是青蒿吧,也是沒有青蒿素,因為青蒿素來自於黃花蒿。黃花蒿微微濃烈,一般人不太能接受,如果製成吃食,更沒有多少人能下得了口了。

更甚至,即使用黃花蒿製成青團,他也不會「富含青蒿素」,因為黃花蒿在加熱的過程中,青蒿素早就被分解了。

1972年底,多家研究所就發現,在溫度不超過60度的情況下,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了,後屠呦呦也因此陷入過提煉的困境。《神農本草經》、《聖濟總錄》、《溫病條辨》,一直到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裡,「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

也正是這句話給了屠呦呦靈感,為什麼古人用「絞取汁」,屠呦呦決定嘗試用沸點34.6度的酒精來提取青蒿。過程也並不是那麼順利,在試驗了191次之後,屠呦呦才成功地讓世界矚目!

背鍋俠李時珍

最開始的時候,青蒿就是黃花蒿。

追溯到《神農本草經》,裡面對青蒿介紹「「味苦寒,主疥搔、痂癢、惡創、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川澤。」

而後到了給屠呦呦靈感來源的《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唐代蘇敬的《唐本草》也有記載「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瘡,大止血,生肉,齒疼痛良」。

以上一切都很正常對不對,馬上,分歧就要來了。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記載「草蒿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有青色與深青色兩種。」

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如松檜之色。」

沈括的這種青色與黃色之分為以後我們青蒿與黃花蒿的混淆「打了基礎」。

正的麻煩來了,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裡,先是認定以往本草書籍的青蒿。但是,李時珍在青蒿之後又新立一個「黃花蒿」的名目。介紹也很簡單,「(又名)臭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並且與青蒿「通可名草蒿」。

自此之後,青蒿與黃花蒿成了兩種植物。

所以,好好吃青團,不要追求其他功效,我們的目標只要好吃就行了。

相關焦點

  • 屠呦呦團隊青蒿素研究獲新突破!這個青蒿到底是什麼仙草?
    6月17日,屠呦呦及其團隊宣布關於青蒿素的最新研究成果, 針對近年來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區出現的「抗藥性」難題,屠呦呦及其團隊經過多年攻堅,在「抗瘧機理研究」「抗藥性成因」「調整治療手段」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於近期提出應對「青蒿素抗藥性」難題的切實可行治療方案,並在「青蒿素治療紅斑狼瘡等適應症
  • 青蒿素提純 與中醫五行論無關
    視頻:屠呦呦接受記者電話採訪:對獲獎不感到意外,時長約35秒青蒿素的發現,與傳統中醫藥有很大關係北大著名生物學教授饒毅曾在《中藥的科學研究豐碑》中,梳理了青蒿素發現的來龍去脈,並聲稱「在古代和近現代中文文獻及醫療實踐中,可能還有尚待重新發現的珍寶。」
  • 屠呦呦 低調的「青蒿素之母」
    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屠呦呦的傑出成就,經中科院國家天文臺提議和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屠呦呦獲得永久性小行星命名,命名儀式在北京舉行,屠呦呦獲得小行星命名證書和運行軌道銅牌。  屠呦呦說,當年經過了那麼多次的失敗之後,那時自己都懷疑路子是不是走對了,當發現青蒿素正是瘧疾剋星的時候,那種激動的心情也是難以表述的。屠呦呦一再稱,自己只是一個普通的植物化學研究人員,但作為一個在中國醫藥學寶庫中有所發現,並為國際科學界所認可的中國科學家,她為此感到自豪。  當年,因瘧原蟲對喹啉類藥物已產生抗藥性,所以瘧疾的防治重新成為世界各國醫藥界的研究課題。
  • 「523任務」與青蒿素發現的歷史探究
    筆者在《「523任務」與青蒿抗瘧作用的再發現》一文中對此進行過論述。拉斯克獎獲獎名單公布前後,再次引發了國內外雜誌、媒體等對青蒿素發現評述的熱潮。美國學者米勒(Louis H. Miller) 等人在《細胞》上撰文認為:「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們一起研發的抗瘧藥物青蒿素……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青蒿素作為治療瘧疾的一線藥物挽救了無數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
  • 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到底有多大價值?
    據新華社消息,屠呦呦團隊的青蒿素抗藥性研究取得新進展!簡而言之,瘧原蟲產生抗藥性的難題解決了,並且困擾人類多年的紅斑狼瘡有望能治癒!昨天上午,「屠呦呦團隊」的新研究進展訊息一經公布,多方媒體競相報導,話題熱度如火箭般躥升。
  • 心酸:青蒿素早已遭國外搶註
    中國科學家屠呦呦今天因青蒿素的研究榮獲2015年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鮮為人知的是,兩個月前離世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教授沈家祥曾為了保護中國在青蒿素這一抗瘧新藥的發明權歸屬,領導過一場曠日持久的「爭奪戰」。
  • 趙忠賢屠呦呦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分別以超導和青蒿素為顯著成就
    1月9日,一年一度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2016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我國高溫超導研究奠基人、中國科學院院士趙忠賢,因發現、提取抗瘧藥物青蒿素而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屠呦呦,共同獲得此項殊榮。屠呦呦的獲獎,也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首次授予女性科學家。
  • 開發高含量青蒿素青蒿品種
    本報訊(記者 董少校)記者近日從上海交通大學獲悉,該校在青蒿代謝工程育種及產業化研究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開發出可在鹽鹼地生長、抗除草劑、青蒿素含量高的青蒿品種,使青蒿素價格降到每公斤1000元以內。  上海交大農業與生物學院唐克軒教授團隊開展青蒿代謝工程育種,經過10年研究,已培養出三代青蒿產品。
  • 俄將艾草基因植入菊花提取青蒿素
    俄羅斯科學院生物有機化學所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獲取青蒿素的新方法。他們通過將艾草基因移植到菊花中,再從中提取對治療瘧疾起重要作用的天然抗生素——青蒿素,成功研製出俄羅斯首個國產抗瘧疾藥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近日的《植物》上。
  • 屠呦呦:此生但為青蒿故
    青蒿素研究獲獎是當年研究團隊集體攻關的結果,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也標誌中醫研究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和認可,這是中國的驕傲,也是中國科學家的驕傲。」這段獲獎感言,屠呦呦寫在一張紙上,一字一句地向記者念出來。她聲音清脆,口音有濃濃的寧波味道。  在接受採訪的過程中,由於聽力原因,屠呦呦不時向記者的方向前傾身體,專注地望著記者的眼睛。
  • 屠呦呦事跡給我們帶來的啟示
    2011年度拉斯克獎頒獎典禮正在舉行,80歲的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捧起獎盃,面帶微笑地讓記者拍照,之後發表獲獎感言:「在青蒿素發現的過程中,古代文獻在研究的最關鍵時刻給予我靈感」,「我相信,努力開發傳統中醫藥,必將給世界帶來更多的治療藥物」。拉斯克獎為此獎勵屠呦呦從1600多年前中國古代藥典《肘後備急方》得到啟發,發現青蒿素,並讓青蒿素成為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一線抗瘧藥,挽救了全球數百萬人的生命。
  • 85歲屠呦呦至今不是中科院院士,她自己怎麼說?
    2009年,屠呦呦發表了由她編著的《青蒿及青蒿素類藥物》後,同樣參加「523」項目,並在改造青蒿素分子結構中作出關鍵貢獻的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李英曾撰文稱,這本書「許多部分歪曲歷史、無視當今現實,嚴重誤導讀者」。 其實,早在2011年獲得拉斯克醫學獎之後,屠呦呦就曾親自談到過這個問題,態度要平和的多。
  • 科學網—青蒿素產業的「雞下蛋」和「蛋孵雞」困局
    這也是全球第一例用常規化學方法實現青蒿素的高效人工半合成。 早在2012年1月,德國一個研究小組宣布推出一種從「廢料」中取材合成抗瘧藥物青蒿素的方法。從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時,通常會產生大量含有青蒿酸的廢料,而青蒿酸與青蒿素在分子結構上較為接近。研究人員在實驗室中利用光反應器能由青蒿酸快速合成青蒿素。
  • 這種植物,若長在你家牆角,別當雜草,藥用珍貴,別忽視
    這種植物,若長在你家牆角,別當雜草,藥用價值珍貴,請別忽視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生長著一種像艾蒿的植物,因其枝葉有一種濃烈的怪異氣味,人和牲畜都有點消受不了,牛羊不吃,雞鴨不睬,村裡人輕蔑地叫它「臭蒿子」,在父老鄉親心目中,這應該是最為卑賤的野草了
  • 讓屠呦呦獲得諾獎級別靈感的是哪本中醫名著
    從那時起,「青蒿素」這個專業名詞開始走進國人的視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前任院長饒毅就高度評價過屠呦呦的研究工作:屠呦呦在青蒿素的發現過程中起了關鍵作用,因為她的研究組第一個用乙醚提取青蒿,並證實了青蒿粗提物的高效抗瘧作用。
  • 今日食普: 青蒿素的名稱是將錯就錯
    青蒿素說到青蒿素>,很多人以為是從中藥「青蒿」中提取得到的,就像是黃連素來自黃連,青黴素來自青黴菌,麻黃素來自麻黃。來自青蒿,卻是個誤會,實際是從植物黃花蒿中提取的。實際也確實只有黃花蒿中才含有該化合物。
  • 青島植物專家發現1.63米高扁莖"青蒿"
    文/圖 半島記者 韓小偉 鍾迎雪  近期一則重磅新聞引發關注,屠呦呦團隊針對青蒿素在東南亞等國出現的「抗藥性」難題,經過多年攻堅,提出了新的治療方案,並發現青蒿素有治療紅斑狼瘡的效果。就此,人們開始關注身邊叫做青蒿的這種植物。島城植物專家于濤從2016年起就將青蒿栽種到陽臺上,成為一種室內「盆景」,日前他又在泰州路一處閒置大院發現了一棵高1.6米多的扁莖青蒿。
  • 中藥效果非常好西方為什麼不接受,看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青蒿素
    1972年中國523項目成功提取了青蒿素,接著廣西桂林芳香廠、廣東海南製藥廠等中國製藥廠開始大規模生產青蒿素,由於青蒿素容易耐藥,所以,青蒿素後來又研發出了三個延伸劑型,1976年左右上海藥物所研發出了雙氫青蒿素,1978年上海藥物所研發出了蒿甲醚,1980年年底桂林製藥廠研發出青蒿琥酯。
  • 屠呦呦研製青嵩素,獲得諾貝爾獎,最初是抗美援越的秘密軍事項目
    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屠呦呦研製的青嵩素,獲得了諾貝爾醫學獎。但如今,很少有人知道青蒿素這種中國原創藥物,是因為戰爭需求而研製出來的,而且是舉國之力的大協作成果。從1965年開始,為反擊美國對越南的侵略,中國決定派出抗美援越部隊,赴越南北方,支援越南人民的革命鬥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