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南方很多地區都有清明前吃青團的習俗。說到吃青團這個習俗,有很多不同的傳說。
青團習俗的來源
相傳遠古時期,因為春雷經常引起山火,古人每到這個時期就要熄滅火種,並舉行祭祀活動,之後再重新鑽燧請新火。慢慢地,就形成了後來的「禁火節」,時間從3天到7天都有。沒有火的日子裡,食物沒辦法加熱,所以叫做寒食,「寒食節」因此而來。
到了清代,傳教士湯若望將「寒食節」定在了清明前一天,現在的二十四節氣也沿用了下來。因為不能生火只能準備冷食,青團就成了最受歡迎的食物,也成了清明傳統文化之一。
青蒿的誤會
因為屠呦呦憑著青蒿素拿下諾貝爾獎之後,青蒿素就成了熱詞,誰都想來蹭一把熱度,而最為迷惑人的就是號稱含有青蒿素的青團了。
且不說製作青團的材料是艾蒿,不是青蒿。就算是青蒿吧,也是沒有青蒿素,因為青蒿素來自於黃花蒿。黃花蒿微微濃烈,一般人不太能接受,如果製成吃食,更沒有多少人能下得了口了。
更甚至,即使用黃花蒿製成青團,他也不會「富含青蒿素」,因為黃花蒿在加熱的過程中,青蒿素早就被分解了。
1972年底,多家研究所就發現,在溫度不超過60度的情況下,青蒿素的有效成分就被破壞了,後屠呦呦也因此陷入過提煉的困境。《神農本草經》、《聖濟總錄》、《溫病條辨》,一直到東晉時期葛洪的《肘後備急方》裡,「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
也正是這句話給了屠呦呦靈感,為什麼古人用「絞取汁」,屠呦呦決定嘗試用沸點34.6度的酒精來提取青蒿。過程也並不是那麼順利,在試驗了191次之後,屠呦呦才成功地讓世界矚目!
背鍋俠李時珍
最開始的時候,青蒿就是黃花蒿。
追溯到《神農本草經》,裡面對青蒿介紹「「味苦寒,主疥搔、痂癢、惡創、殺蝨、留熱在骨節間,明目。一名青蒿,一名方潰,生川澤。」
而後到了給屠呦呦靈感來源的《肘後備急方》,「青蒿一握,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唐代蘇敬的《唐本草》也有記載「草蒿處處有之,即今青蒿,人亦取雜香菜食之……此蒿生挪敷金瘡,大止血,生肉,齒疼痛良」。
以上一切都很正常對不對,馬上,分歧就要來了。
北宋寇宗奭《本草衍義》記載「草蒿今青蒿也,在處有之,得春最早,人剔以為蔬……有青色與深青色兩種。」
沈括《夢溪筆談》記載:「青蒿一類自有二種,一種黃色,一種青色……如松檜之色。」
沈括的這種青色與黃色之分為以後我們青蒿與黃花蒿的混淆「打了基礎」。
真正的麻煩來了,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裡,先是認定以往本草書籍的青蒿。但是,李時珍在青蒿之後又新立一個「黃花蒿」的名目。介紹也很簡單,「(又名)臭蒿……此蒿與青蒿相似,但此蒿色綠帶淡黃,氣辛臭不可食」並且與青蒿「通可名草蒿」。
自此之後,青蒿與黃花蒿成了兩種植物。
所以,好好吃青團,不要追求其他功效,我們的目標只要好吃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