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2月17日電 (記者 楊豔敏)甘肅隴南市宕昌縣「宕」字,當地人自古讀「tàn」音,然而國內字典中該字標「dàng」音,給當地帶來許多尷尬。
記者17日從宕昌縣委宣傳部獲悉,甘肅省縣名「宕昌」審音論證會日前在北京召開,本次論證會由民政部委託中國地名學會主辦,民族歷史專家孫宏開、民族語言專家黃行、語言文字專家厲兵、方言專家李藍等11位專家一致同意,將「宕」字的「tàn」音在常用字典詞典等漢字工具書中注音予以認可,將「宕」字定為多音字,讀「dàng」時與原來注釋相同,讀「tàn」時注釋為「宕昌(tànchāng),甘肅省縣名」。
這也意味著中國的漢字中增加了一個多音字。中國地名學會副會長商偉凡說,「這是四十多年來,國家有關部門首次對縣級行政機構名稱進行審音定名」。
據悉,宕昌自羌族建立「宕昌國」後,就使用「宕」字,讀音為(tàn),意為百姓安居樂業,引為政權穩固之意。
近年,隨著宕昌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以哈達鋪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為代表的紅色旅遊資源、以官鵝溝國家AAAA級景區為代表的綠色旅遊資源和以宕昌古國遺址為代表的古色旅遊資源知名度不斷提高,縣名讀音的差異對人們日常交往交流造成許多尷尬。
2013年,由北京伯璟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投資280萬元拍攝的四級電影紀錄片《北上——長徵在哈達鋪》完成製作後,擬在中央電視臺播出,但由於其中將宕昌讀作(dàng)昌,在縣內徵求意見後,當地幹部群眾一致反對,紀錄片至今尚未播出。
此外,2014年,該縣借當地產業與外界企業籤訂戰略合作協議,建國家中醫藥養生保健旅遊創新區,但縣名的讀音再次成為了發展的瓶頸。
為了解決這一讀音差異問題,規範語言文字,保護地名文化遺產,加快宕昌縣經濟社會發展,宕昌縣積極向國家有關部委國家申請予以正名。經過此次論證會,甘肅宕昌縣終獲國家正名為「tàn chāng」,解除了多年「尷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