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比較大的讀者和鳥友應該能明顯感覺到,現在魚類放生和鳥類放生越來越頻繁,尤其在2000年前後最為流行。這是因為在2000年前後我國重新規範了三有動物保護名錄,這其中讓很多古典觀賞鳥不再被允許家庭飼養,於是在那一段時間,流行起了籠養鳥放生,是為了減少可能會帶來的不必要麻煩。
那麼我們到底禁養了那些鳥類?籠養鳥放生後的生存能力如何呢?籠養鳥放生,有哪些忌諱和注意事項?這些卻是很多養鳥朋友不了解的。不少人覺得鳥兒的野外生存能力都很強,放生後就能活,真的是這樣嗎?所以今天小編就根據不同鳥的野生現狀和籠養鳥的飼養情況,來為各位仔細分析關於籠養鳥放生那些事。
全文共4700字左右,涉及內容較多,閱讀時間較長,建議收藏後閱讀。
從什麼時候開始流行放生的?我們為什麼要放生籠鳥?
觀賞鳥放生其實從古代就有記錄。
最有名的記錄就是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在60歲壽辰大宴時,曾在頤和園萬壽山集體放生1萬隻鳥兒為自己祈福。當初放生的鳥兒主要是鸚鵡,因為都被剪羽處理過,再加上一直人工飼養,所以放生的鳥兒沒有飛遠而是落在了附近的枝頭,李蓮英稱:「老佛爺洪福齊天,這些鸚鵡被您的慈悲感動,自願留在您身邊,所以才不肯飛走。」深得慈禧太后歡心。
而到了現代,放生鳥兒也是國際流行的做法。
在《聖經》中,鴿子代表和平,所以2002年聯合國大會將每年9月21日定為和平日,而和平日的標誌的原型即為一隻白鴿。在全世界最大的運動比賽奧運會開幕式上,也一直有放飛和平鴿的習慣,象徵和平、友誼、團結、聖潔。
所以鳥兒的放生一直都被與行善積德這一類正面的意義劃等號。
為什麼2000年之後我們就在持續放生籠鳥?觀賞鳥飼養在我國一直是流傳下來的消遣娛樂手段。從唐朝至上世紀末,觀賞鳥文化一直都是國內寵物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為了貫徹實行《野生動物保護法》,我國林業局於2000年8月1日頒布了《三有動物保護名錄》(即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有重要科學價值、經濟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而就是在這個名錄當中,包括最流暢的百靈、靛頦、繡眼、八哥鷯哥和畫眉在內,幾乎90%的傳統觀賞鳥都被列入其中。
也正是這份名錄的頒布以及愈發嚴格的執行力度,讓曾經養鳥的人不得不迫於壓力及時處理自家鳥兒,最多的做法就是放生了。
養鳥人放生自己的籠養鳥,其實最主要的目的和意義,不在於祈福和行善,更多的是為了免除禁養條例為自己帶來的麻煩。
那麼觀賞用籠養鳥放生後的生存現狀如何呢?奧運會放生的和平鴿會有什麼後果,慈禧太后的「萬鳥歸林」放生儀式會有什麼後果呢?
接下來為了了解這些問題,我們就要先明白籠養鳥的來歷,以及籠鳥與野鳥的生存差別。
籠養鳥都是怎麼來的?野生鳥和籠養鳥在生活上有什麼差異
養鳥的朋友不得不承認這樣一個殘酷的事實:我們市面上常見的傳統籠鳥,幾乎90%都是野外捕捉來的。肆意的捕捉販賣加上生存環境的認為破壞,讓我國的野生鳥類數量在進入90年代後驟減。
舉一個現實例子:禾花雀禾花雀(學名:黃胸鵐),在2000年之前野外數量上億隻,並且有著穩定的種群繁育。但因為禾花雀被廣東地區認為成「天上人參」,人們認為食用禾花雀具有保健作用,導致18年的野外禾花雀比2003年減少99%,幾乎全部禾花雀都被非法捕捉食用。
跟禾花雀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麻雀、野生鴿子和野生山雞等鳥類,都是人們捕捉的重點食用對象,而畫眉、百靈、黃雀等傳統籠鳥,也幾乎全部是野外捕獲。
人們是如何捕捉野鳥的,捕捉後發生了什麼?
捕捉野鳥的方法主要是有兩種:
掏鳥窩獲得雛鳥。物理方法(架網、設陷阱、聲誘等)捕捉成鳥。為什麼人們一定要野外捕捉鳥代替人工繁殖呢?因為絕對多數鳥類是無法人工商業飼養的,原因是飼養技術困難以及飼養成本高。例如百靈、靛頦、畫眉等絕大多數傳統籠鳥,幾乎全都是鳥販子野外捕捉或從偏僻鄉村個人採購而來。
野生鳥被捕捉後,鳥販子不會在意鳥兒的安危健康,往往幾十隻上百隻集中放在一個籠子內就開始了運輸過程。相當一部分野鳥在捕捉後就會出現斷翅斷腿的情況,加之密密麻麻在籠子裡的運輸,讓這些本來就受驚的鳥兒出現踐踏、啄傷、劃傷、瞎眼的情況,進一步讓鳥販子拋棄這些無法出售的傷鳥。
例如南方運輸到北京的鵲鴝、繡眼,運輸中死亡率高達80%;著名的籠鳥畫眉,因為高額的利潤吸引大批團夥在雲南、四川、湖南地區惡意捕捉,山野間現在很難聽到野生畫眉叫了;1996年內蒙古草原鳥百靈被大肆收購,價格在5-10元,然後以數百元販賣給城市中的養鳥人,據統計內蒙古的百靈以每年10萬隻的速度迅速減少。
而且傳統養鳥講究養雄不養雌,導致大家把雌鳥放生,讓野外鳥類性別比例大幅度失調。這對自然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最近的現實案例是四川省因為捕殺麻雀在2008年導致廣元地區的大規模蟲災,和巴中地區的蟲災。
每一隻籠鳥的背後,都是20-30隻野生鳥的意外死亡,所以全面禁捕鳥勢在必行,而且制度實行越來越嚴厲。了解籠養鳥的來源如此殘酷後,我們接下來要了解一下野生鳥和籠鳥的生活差異。
關於傳統籠養鳥,野生和籠養有什麼區別?這裡指的籠養鳥,主要指除了鸚鵡、珍珠鳥、金絲雀之外的野生捕捉鳥類。我們了解一下這種鳥被鳥販捕捉後發生的最大變化。
飲食變化。傳統觀賞鳥野生種幾乎全部為雜食性鳥類,以昆蟲、菜籽為主要食物。被捕捉後,在鳥販飼養過程和家養過程中,飲食就轉變為了以穀類為主,尤其對蟲類需求較高的靛頦、繡眼、畫眉、百靈,在籠養後食性都發生了轉化。體態變化。鳥販捉來野生鳥後,很多會為了防止撞籠和逃跑,進行剪羽處理,這就必然讓鳥兒失去原本飛行能力。環境變化。野生鳥主要棲息處為樹頂架窩或灌木叢架窩,變成籠養鳥後生活地點就變成了單純的鳥籠,鳥兒漸漸失去野外造窩的能力。作息變化。野鳥大多數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轉變成籠鳥後的作息則開始漸漸向飼養人的作息轉化,違反了個體在自然中的天性。
在古時,傳統的養鳥人,會嚴格遵循野生鳥的習性讓鳥兒適應籠養生活。但現在隨著社會環境和生活方式的變化,已經越來越少人能做到如此嚴謹了。
了解野生鳥和籠養鳥的區別後,我們就可以開始講到:籠養鳥放生到底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
籠養鳥放生錯誤,不是在保護而是在殺生
我們了解了野生鳥捕捉後的慘狀以及對自然生態的破壞,也就明白了禁鳥條令背後的用心良苦。那麼當禁養條令出臺後,我們放生籠養鳥應該遵循什麼原則呢?如果是為了保護它們,有哪些鳥的放生方法是錯誤的呢?就是我們今天要明白的重點,了解完這些,大家就會明白奧運會放生的鴿子和當初慈禧太后放生的籠鳥結局為何不同了。
哪些鳥放生後等於死亡從雛鳥飼養的籠鳥放生後存活率極低。主要指的家庭中容易繁殖的鸚鵡類,一般其他觀賞鳥很少有家庭繁殖現象。家庭繁殖的鸚鵡放生後,野外存活率幾乎為0,這是因為鸚鵡本身就不善飛翔,籠養鸚鵡以穀類為食,放生後野外食物來源極少。剪羽後的鳥放生存活率極低。手養鳥常見剪羽的處理,為了隨時在主人手上站立,例如黃雀、鸚鵡、文鳥等,這類鳥兒基本喪失飛行能力,甚至無法飛到枝頭,所以野外生存率幾乎為0。飼養區域錯誤的鳥放生後很難活久。最常見的錯誤情況是:東北地區放飛繡眼畫眉、南方放飛百靈、貝子。繡眼是典型的南方鳥,而北方鳥百靈很難適應南方潮溼的氣候,無法靠自己的飛行回到北方,放飛也等於死亡。人工從小飼養的野外雛鳥放生後也無生存能力。正如前文所說,傳統觀賞鳥有些鳥是通過野外掏鳥窩獲得的,鳥販子稱其為「麻鳥」,這種麻鳥被主人購買回家後,從雛鳥期到成年始終人為餵養,已經養成了依賴習慣,在野外沒有基本的飛行能力和覓食能力。外來觀賞鳥由國內人工繁殖的,放生等於死亡。專指芙蓉鳥(金絲雀),金絲雀並非是中國本土鳥,而且在上世紀進入中國後一直由人工繁殖,野外種群數量極少。這種鳥兒從出生就對人表現親近和依賴,放生後也無生存能力。
從以上幾點我們就可以知道:當初慈禧太后的萬鳥歸林(主要放生的是鸚鵡)放生的鳥兒幾乎全都難逃一死;我們平常放飛的和平鴿,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的「放生」,幾乎所有的和平鴿最終都會自行回到曾經養育它們的基地或家庭,或由當地信鴿協會收集。
籠鳥放生:了解這些原則再放生
實際上我們現在禁養鳥的條例,主要目的是限制捕捉和交易,對於家庭中一直在飼養的觀賞鳥並無太大影響。但如果您想還鳥兒一個自由,同時為了保護生態響應管理,想讓自己飼養多年的愛鳥依然能在野外正常生活,那麼我們就要遵循以下原則:
了解自己的鳥兒是否能適應當地的氣候,選擇合適的室外溫度。了解您家的鳥兒主要棲息地是在南方還是北方,在放生時如果不能回到當地,那最好做到環境溫度適應。例如:北方放生南方鳥選擇在夏天放生,如果北方放生貝子,那麼即使寒冬放生貝子鳥依舊能適應溫度,因為貝子(煤山雀)本身就是北方的留鳥,能適應極低的溫度。選擇合適的場地放生。放生最忌諱選擇城市,最佳的放生地點一般都是附近的山林或野外有樹的綠地。當然不同的鳥有最適合區域,拿最常見的傳統鳥靛頦來說,作為河邊鳥,靛頦的最佳放生地點肯定是臨近水源的山林,而作為草原鳥百靈,最佳放生地點肯定是有沙地的灌木林,繡眼鳥如果能臨近果林放生那是最好。如果您附近沒有這種區域,那麼也一定要找一個有規模的小山林放飛籠鳥。剪羽過的鳥等到換羽期放生。鳥兒換羽期在秋天,如果家裡的鳥兒今年做過剪羽,那麼就要等到換羽期過後視羽毛生長情況,擇時放生。如果換羽期過後鳥兒羽毛不夠豐滿,很可能:一方面保暖效果不足無法應對即將到來的冬天,另一方面無法飛到枝頭躲避天敵。山野放生,一定要注意天敵。這一點在放生時尤為重要,我們平常飼養的觀賞鳥最常見的天敵就是:伯勞,伯勞性格兇猛,會以小型鳥餵食物。在放生小型鳥兒(柳鶯、繡眼等)時,要注意附近不要有伯勞出沒,因為剛進入野外的家養鳥,被伯勞盯上肯定走投無路。同時這也提醒我們,伯勞科的鳥不要和普通鳥同地點同時放生,不能在流浪貓聚集的地方放生。籠鳥放生後主人不要立即離開。飼養多年的籠鳥,對主人有很深的感情,並且對自然環境嚴重不適應,很容出現不願離開的現象。當放生籠鳥後,主最好應隱藏在附近觀察15分鐘左右,如果發現鳥兒始終在地面不飛高,那麼最好靠近把鳥兒尋回,除非它不允許主人靠近。親人的、手養的鳥兒如黃雀、鸚鵡、文鳥、鴿子斑鳩等,放生難度是較高的,因為他們非常容易就會在飛行幾分鐘後就追隨著主人回家。不得不說,雖然鳥兒並沒有人類這麼明顯的感情特徵,但它們的確會在主人離開後顯得惴惴不安,並且在一段時間內都會思念主人。最佳放生時間:早晨。最忌諱的放生時間是傍晚,因為太陽落山後是鳥兒休息的時間,鳥兒沒有太多精力再去探索環境,不利於鳥兒熟悉野外。
除了以上6點,還有一點我們要格外說明:如果要讓放生的鳥兒能長期存活,在放生前一定要用1-2個月的時間調換飲食。
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百靈靛頦繡眼等食性非常複雜的鳥兒身上,我們會看到一個現象:當一個人把飼養多年的鳥送給朋友的時候,如果沒有附帶日常飼料,鳥兒往往會出現脫羽甚至突然死亡的現象,這就是因為鳥兒已經習慣了一種飲食的原因。
所以對於食性複雜的家庭籠鳥,在放生前一定要用1-2個月的時間把飲食逐漸調整為和野外一樣,即去掉生肉和野外不易獲得的穀物,逐漸用菜籽和昆蟲慢慢取代原來精緻的食料。如果想讓你心愛的鳥兒能快速適應野外飲食,這一點是不能忽略的。
雖然受飼養限制,讓很多人響應號召不得不把飼養多年的愛鳥放歸山林。但作為主人,我們不得不考慮放生後的鳥兒的生存問題——當已經熟悉主人的鳥兒回到自然後,其實大多數的後果都比較悲慘,如果沒有注意放生的細節,它們往往會在抑鬱和思念中喪身荒野。
既然鳥兒本身就屬於天空,那麼與其放生,不如我們做到不違法捕捉、不隨意購買,這也便是對我們喜歡的鳥兒最大的幫助了——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