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法制報記者董景婭
一年前,因犯交通肇事罪剛入矯的袁某還是個不服判罰、牴觸矯正的「頑固分子」。現在的他,不僅服從監管、安心改造,還積極參與志願活動,回饋社會。
袁某的轉變是我省社區服刑人員「正心行動」啟動以來,眾多社區服刑人員轉化成功案例中的一個典型。2018年以來,藉助「正心行動」,我省4萬餘名社區服刑人員順利解矯、回歸社會,「正心行動」結出了累累碩果。2018年年初,省司法廳在全省啟動了社區服刑人員「正心行動」,將監督管理、教育矯正、社會適應性幫扶統籌結合起來,突出「教育人、改造人」這個中心任務,堅持以人為本,堅持源頭治理,堅持問題導向,念好「精、新、情、實」四字訣,取得了矯正秩序良好、再犯罪率持續低於全國平均水平的好成績。
1
「精」字為本重塑教育理念
「正心行動」開始,我省就堅持樹立精品意識、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各地發揮當地教育資源優勢,鞏固擴大行為矯正、心理矯治、傳統國學教育等教育矯正項目建設成果,因地制宜打造精品課堂、樹立矯正樣板,推動矯正模式由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
鄭州市針對省會城市醉酒駕駛高發的問題,連續多年開展「珍愛生活、拒絕酒駕」主題教育,積累了幫助社區服刑人員戒除酒癮的經驗;洛陽市將傳統的訓誡式教育和喚醒式教育相結合,通過傳輸國學知識、培訓國學禮儀,幫促服刑人員感化心靈、糾正惡習;商丘市開展「春暉講堂」,主推傳統孝道教育,著重修補社區服刑人員家庭裂痕;洛陽、濮陽、平頂山等地積極探索「菜單式」學習教育和社區服務管理模式,革除「矯正方案千人一面」的痼疾,努力做到一人一策、對症下藥。
2
「新」字為先拓展矯正載體
我省為倡導多元化、體驗式的教育形式,鼓勵各地利用新型媒介、挖掘多種資源,拓展教育平臺,讓廣大社區服刑人員走出課堂、親身體驗、內省自身。
開封市實行「網際網路+課堂化」教育矯正,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手段開展「分散式」「自主式」教育,使社區服刑人員學習教育從大水漫灌變為精準滴灌;焦作市建立了社區矯正心理諮詢專家庫和案例庫,社區矯正中心常駐資深心理諮詢師,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專業化、持續性的心理諮詢服務;濟源市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參與「途中情」文明勸導志願者服務,引導他們在扶危助困中接受教育,增強社會責任感。
「正心行動」開展以來,全省社區服刑人員通過各種教育載體參與學習教育53萬餘人次、社區服務52萬餘人次、心理輔導5萬餘人次,教育覆蓋面和受益面進一步擴大。
3
「情」字為重構築連心橋梁
我省各地廣泛吸納社會各界力量參與「正心行動」,凝聚全社會的正能量,讓社區服刑人員在教育幫扶中得實惠、受感化,喚起痛改前非、感恩社會的真情實意。
省司法廳、省律師協會開展社區矯正律師情暨志願幫扶活動,為汝州市社區矯正中心捐建「愛心驛站」,提供過冬急需物資,開展法律、心理諮詢服務,幫助社區服刑人員消除思想疑惑、解燃眉之急。鄭州市金水區打造「社區矯正教育基地」,通過政府購買社工服務的形式,引入「在行動」社工組織,為社區服刑人員提供全方位的幫扶服務。安陽市司法局與民盟共建「黃絲帶」幫教基地,藉助民盟下屬「黃絲帶」社會組織的特殊人群幫扶項目,提高社區服刑人員幫扶質量。
截至目前,全省已建立就業基地94個、教育基地87個、社區服務基地277個,為社區服刑人員落實低保436人次,落實承包田17878人次,指導就業就學9287人次,為社區服刑人員鋪就了一條溫情回歸路。
4
「實」字為要狠抓措施落地
為確保活動取得實效,我省綜合運用多種督查督辦手段,確保監管矯正措施落地生根、取得實效,著力根治矯正工作中存在的重聲勢輕療效等頑症。
同時,為配合中心工作大局,我省社區矯正工作堅守安全底線,統籌結合、協同推進掃黑除惡專項鬥爭和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工作,共排查整治脫管脫逃、重點人員虛管、再犯罪傾向、監管不落實、技防不到位等5大類安全隱患200餘條;不定期開展點穴式、突擊式專項執法督查,重點督查易出問題的執法環節,去年以來,已開展10餘次。同時,我省積極創新督查方法,既注重向上借力,以省社區矯正工作領導小組名義下發督辦函106件,掛牌督辦兩次,啃下了一大批難啃的「硬骨頭」;又善於發揮地方主觀能動性,先後6次在許昌、開封等地分片組織社區矯正觀摩點評和卷宗評審活動,幫助各地認清自身差距、主動尋求改進,受到廣泛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