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養老觀的微妙變化①:當你老去,成為養老院的一張床位

2020-12-23 澎湃新聞

2017年6月,82歲的日本老人若宮正子前往美國加州,出席Apple公司主辦的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若宮是「世界最高齡App開發者」。在這次大會上,她得到了與CEO蒂姆·庫克聊天的機會。

若宮向庫克建議說:「老年人手指比較乾燥,滑屏的時候手機常常沒有反應,你們能不能改進一下?」 圖片來自:周刊朝日

若宮正子現在是日本的「明星老人」。她1935年出生於東京,高中畢業後進入三菱銀行(現三菱東京UFJ銀行)工作,直至60歲退休,退休時的職位是營業部副部長。

若宮在銀行工作時期曾參加過業務相關的計算機軟體考試,據說是公司裡唯一一個沒有考出來的人。真正接觸計算機是在退休以後,某天若宮看到雜誌上介紹網際網路通信,覺得這太厲害了,第二天就拿出40萬日元(以當時1995年的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32000元)買了一臺計算機,從此開啟了「第二人生」。

若宮先是參與創辦了一個叫「蜜瓜俱樂部」的老年人交流網站,又學會了用Excel製作藝術繪圖,通過網絡認識了很多朋友。

2014年,79歲的若宮正子登上TED講壇,介紹她用Excel製作的藝術紋樣。圖片來自:TED Talks

2016年秋,一位從事IT工作的朋友建議若宮試試App開發,不僅能做出自己喜歡的應用,還能鍛鍊大腦。若宮覺得自己Excel繪圖也學會了,App不是也差不多嘛,就欣然接受新挑戰,買了書開始自學,不懂的地方就通過Skype請教朋友。這樣用了5個月,開發出一款名叫「hinadan」的小遊戲。

若宮說,現在網上雖然有很多小遊戲,但都是面向年輕人的,對老年人來說太難操作了。她要做一款讓老年人能贏過年輕人的小遊戲。「hinadan」以日本傳統節日「女兒節」的裝飾為主題,要正確選擇娃娃放入正確的位置才能過關,對老年人十分友好。遊戲中的「女兒節娃娃」造型,是若宮的好友峰尾節子(73歲)用WORD的「圖形」功能畫的。

今年2月,若宮正子受邀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表演講,暢談數碼技術對老年人生活的影響,號召全世界老年人「更多享受人生」。

「人生百年」時代來臨

日本是世界上老齡化進程最快的國家。截至2016年,日本65歲以上老年人為3459萬人,佔總人口的27.3%。預計到2035年,老齡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2015年日本人平均預期壽命為83.3歲,預計2050年將延長到88.1歲。日本戰國時代的霸主織田信長曾賦歌感嘆「人生五十年」,而如今,日本已經進入了必須面對「人生百年」的時代。

2016年4月23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赴熊本縣南阿蘇村視察熊本地震受災群眾,雙膝跪下慰問一名當地老人。次日是日本大選投票日。圖片來自:ANN

像若宮老人這樣年過八十身體依然健康、頭腦依然敏銳,是最讓人羨慕的。能夠自己享受人生也好,能為社會發揮點餘熱也好,開開心心地變老,直到某一天「嘎嘣」一下乾脆利落地死掉,是很多年紀尚輕的人理想的晚年終結式。當然,政府也覺得這樣最好不過。但真能這樣稱心如意走完人生的又有多少人呢?

再說,難道只有活到生命最後一刻還在為社會做貢獻才是「有用」,能力衰退、臥床不起的老人就是「社會負擔」嗎?

衰老是生命不可避免的部分。即使身體健康,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出現身體各部分機能衰退:關節變硬,步伐變小,起立坐下費時費力,上樓梯吃力,視力、聽力減退,經常忘事等等。

衰老會給老人的居家生活帶來哪些不便,年輕人恐怕難有直觀感受。《住宅無障礙改造設計》一書講的是如何通過改造居住環境為老人提供便利,不妨以此來一窺老年生活的真實場景。比如:

老年人跨入浴缸洗澡是個危險動作,浴缸邊要設置座椅,先坐下,再慢慢移動進去。穿脫衣服時人的重心不穩,很容易發生滑倒事故,一定要坐下來耐心操作。

由於老年人行走和坐立都變得困難,浴室必須設置扶手借力。進入浴缸的地方要有直立型扶手,從浴缸裡起身的地方要有L型扶手。開門關門容易造成重心偏轉,所以要門邊在安裝一個扶手。浴室瓷磚地容易打滑,從門口到浴缸這短短幾步路也要安裝扶手。

老人使用浴室扶手的實例,漫畫表現了老人的辛苦。圖片來自:《住宅無障礙改造設計》日文版

如果老人需要靠輪椅移動,則要考慮門和過道的寬度,且不能有臺階。輪椅進入廁所,還需要預留一定的空間以便老人挪到馬桶上。有些老人如廁後起立很困難,這種情況下除了在馬桶邊安裝扶手,還可裝一個機械式輔助起立裝置。

對於常年臥床的老人,可以加裝頂棚式移動裝置,類似在威亞下安裝吊床的方式,幫助老人移動到廁所或浴室。

……

光是看到這些設計就讓人心驚膽戰:人老了之後,竟然會衰弱到這種程度!

汽車製造商大發(DAIHATSU)的家用無障礙車輛TanTo Sloper廣告。TanTo Sloper系列是2017年日本銷量最好的無障礙車型。圖片來自:大發汽車官網

毫無疑問,就算居住環境設計得再好,出行條件再怎麼優化,老年生活也是越來越困難,越發需要人的照顧。而受西方生活方式影響,日本家庭日趨小型化,子女與父母分開住的情況成為主流。兩代人本來是分開的,父母上了年紀後卻要去投奔兒女,勢必對小家庭的生活造成影響。父母呢,也不願意看小輩眼色生活。

選擇去養老院或付費式老人公寓,有人提供夥食,還有保健方面的服務,或許還比較輕鬆。

有些養老院提供日間服務。兒女每天上班時間家裡沒人照顧時,老人可以去養老院參加活動、吃飯、洗浴等。

還有一種情況是老人患有疾病,家庭護理難以負擔,不得不求助於專業護理機構。

女演員荒木由美子,因飾演《排球女將》中的「小鹿純子」年少成名,23歲時與年長13歲的製作人閃婚,正是春風得意的時候卻橫遭「晴空霹靂」,新婚後僅兩周婆婆就病倒,隨後確診為老年痴呆症。荒木放棄了前途光明的演藝事業,自己在家伺候了婆婆13年。後來婆婆完全痴呆了,實在照顧不過來,只好送進專業護理機構。荒木著書回憶說,最艱辛的時候是病人不能體會護理者的好意。就算盡心盡力,婆婆還是會無端指責,跟別人說媳婦不給她飯吃,大鬧著說媳婦把年輕男人帶回家啦(其實是自己的孫子)之類。荒木的丈夫心疼妻子,甚至對親媽發了火,但對方是病人,發火、講理都不起作用。婆婆住進護理院以後,婆媳關係倒是變好了。臨終前,婆婆道出了一聲「謝謝」,為荒木整整20年的護理生涯畫上了句點。

2006年11月,荒木由美子夫婦遲到的「蜜月」旅行。結婚已經24年的兩人在澳大利亞珀斯重新舉行了婚禮。圖片來自:The Perth Express

無論是樂意還是無奈,隨著老齡化的加劇與家庭觀念的變化,許多人將不得不在養老院走完人生最後一程。

高價買不來好的護理

在日本這樣高度發達的商品社會,只要肯花錢,想找高檔養老院完全不是問題。學者上野千鶴子有一本暢銷書叫《一個人的老後》。這個書名若要更貼切地翻譯成中文,其實是「獨身老人的晚景」的意思。書裡說,人生最終還是一個人。不要以為結了婚生了孩子,到老了就有依靠,老伴會先你而逝,孩子最多出點錢。到老了,還是要學會自己面對孤獨。從這個意義上看,那些終身未婚的人已經積累了一輩子單打獨鬥的經驗,說不定還活得更從容些。

在這本書裡,上野(估計也是為了自己今後的需要)分享了一些養老院的信息。住養老院或老人公寓生活,需要多少錢呢?上野給算了一筆帳。可終生居住的老人公寓通常先要一次性支付一筆「入住金」,再按月付住宿費。高級養老院的入住金就要上千萬日元(1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0萬元),每月住宿費20~3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000~18000元)。這還不算醫療和護理的費用。如果住到死,預計費用在5000萬日元(人民幣300萬元)以上。

另外也有面向老人的租賃式公寓,入住金在幾百萬日元這個檔次,不含護理費用的月費一般是13~16萬日元(約合人民幣7800元~9600元)。雖說相對便宜許多,但還是有很多老人靠自己的養老金是負擔不起的。

超高級老人公寓SACRA VIA成城,位於東京都世田谷區。這裡的入住金按房型不同為8750萬日元至3億70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525萬元至2220萬元),月費約2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12000元),不含護理費及餐費。圖片來自:SACRA VIA成城官網

是不是住進高級養老院就能「安享晚年」了呢?其實不然。養老院的環境固然舒適,有些甚至豪華,但都是面向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的。等到患病的那一天,就會被轉移到護理間,這裡的環境就和醫院的小病房差不多。如果不幸得了老年痴呆症,很多高級養老院就會以「打攪其他人生活」為由將病人勸退。畢竟其他老人花了那麼多錢,不想和「老糊塗」做鄰居也是合情合理的。

小嶼勝利是護理行業諮詢專家。他的工作方法是扮成派遣員工潛入養老院,從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再向養老院管理層提出整改建議。他在《養老院長的12堂管理輔導課》一書中提供的案例,可以幫助我們可以了解一下「神秘」的養老院內部是如何運轉的。

從制度上來說,通常養老院和老人公寓的大門都是上鎖的,這是為了防止老人擅自溜出去,萬一發生什麼意外就麻煩了。就算不發生意外,家屬也會投訴院方工作失職。老人如果要出門買買東西,通常要提前安排,由專人陪護一起出去才行。

生活護理方面,每周會安排兩到三次給老人洗澡,想多洗是不行的,就算護工有空也不行。因為一旦給某人開了先例,其他人就會陸續提出要求,導致無力應付。

反之,老人明明不想洗澡,家屬卻會來投訴「說好每周洗兩次,為什麼沒有執行?是不是護工偷懶?」為了滿足家屬的要求,不得不強迫老人洗澡。

日本神奈川縣某養老機構招募兼職洗澡助理的廣告,不需要證書,不需要經驗,學歷、年齡都不限。酬勞是每小時1100日元(約合人民幣66元)。

這些事情在管理上都沒有問題,但對老人來說,他們已經被剝奪了自主生活的自由。

小嶼指出,護理業的基本是「人」。一家養老院裡,上至管理層,下至每一個護工,都是有自己特點的人,工作上不可避免地帶有個人色彩。

比如,有一家養老院的管理層有醫療背景,對待有小毛小病的老人喜歡立即給藥,以「本院可以提供優質的術後護理」 為賣點,積極建議老人做手術。可做可不做手術的老人都去手術了,養老院的氛圍弄得和醫院差不多。

某家養老院的護理領班工作認真負責,某天早上卻天不亮就開始為老人穿衣洗漱。原來是這天當班的另兩位護工是新手,動作慢,如果不提前開始工作,恐怕會趕不上早餐開飯時間。小嶼認為應該以老人為重,反對提前開工,結果果然延誤了開飯,導致這位領班被早班組的同事數落了好幾次。

如果遇到資深護工欺負新員工,盡把髒話、累活推給新員工幹,或是新員工對工作缺乏敬畏,動輒「不會幹」「不肯幹」,就更難開展工作了。如果護工不能拿出良好的工作態度和專業水平,那護理本身都不成立了。

日本厚生勞動省稱,到2025年護工這個職業將有38萬人的缺口。實際上,養老院人手不足、員工超負荷工作導致頻繁辭職的問題已困擾日本護理行業很久了。雖然日本以「優質服務」享譽全世界,護理行業的服務水平總體來說也領先於大多數國家,但沒有哪個行業像護理那樣需要人與人的緊密接觸,護理一方的人怎麼想,被護理一方的人怎麼想,事關人心微妙,處理起來談何容易。

上野千鶴子一針見血地指出,好的護理服務是花高價也買不到的。因為養老院裡的老人只是「工作對象」,而不是真正的「客戶」。通常,老人的子女才是付錢的人。子女用金錢的代價,把照顧老人的責任轉給養老院,讓老人舒舒服服地待在養老院裡(不要回家給小輩添麻煩)。豪華的外觀也好,高額的入住費用也好,都不過是對子女遺棄老人的一種心理補償。越貴就代表越有價值,越貴就代表對老人越好。花了這麼大價錢請你住高級養老院,這樣的孩子對你還不好嗎?

「我花了大價錢把母親遺棄了」

養老機構本來就是為了減輕小輩的負擔而出現的產業,花了大價錢把父母請進高級養老院的人在社會層面絕無可指摘之處。在這樣的社會中,敢承認送養老院就是為了遺棄父母的,何止是坦誠,簡直算得上勇敢。

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的作者佐野洋子也是一位散文家。在晚年的散文集《靜子》中,佐野用接近殘酷的坦誠描寫了她與母親之間的糾葛:「我無論如何都無法喜歡母親。」

年輕時的佐野洋子。圖片來自:河出書房《佐野洋子》

靜子是佐野母親的名字。佐野在書中寫道,母親非常能幹,擅長女紅和烹飪。在日本戰後最困難的時期,只有佐野家的孩子能穿上體面衣服,吃上講究的點心。母親會把舊西服的裡子拆下縫成連衣裙,給每個孩子手織帶花紋的毛衣。豆面點心會準備三種顏色的餡,還會做一種甜甜黏黏的薄脆餅。

佐野的父親在她19歲時早逝,家境一落千丈。佐野是大姐,下面還有三個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妹妹只有7歲。母親當時42歲,全靠一己之力把孩子撫養成人。

在外人眼裡,母親精明能幹、八面玲瓏。而在孩子眼裡,母親自私虛榮、粗俗市儈,對待自己孩子刻薄而粗暴。母親生育了七個子女,其中三個男孩未成年就死去了。尤其是佐野的大哥哥在11歲時病故,對母親造成了重大打擊,開始虐待其他孩子。佐野從小勤快能幹,母親總讓她幹與年齡不相稱的重體力活,動不動就責罵挖苦,從來不會對孩子說「謝謝」「對不起」。

母親自己家裡有兩個患有自閉症的弟妹。母親覺得丟人,自己從來不提這件事,偶爾回次老家,都要把那兩位親手足從飯桌上趕走,說他們「噁心」。母親的小妹一家負擔了照顧親人的全部責任。佐野因此很看不上母親的為人,反而與有情有義的小姨關係很好。

母親老後,被惡媳婦趕出家門,與佐野同住。佐野本來請了保姆照顧母親,但要麼對保姆不滿意,要麼保姆發現母親不好相處主動辭職。佐野下面兩個妹妹也不願和母親共同生活。隨著母親逐漸開始出現痴呆症狀,佐野決定把她送進養老院。

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感,佐野選擇了特別貴的養老院。這家小型養老院背靠公園,只有26個床位,環境清淨,設施齊全。費用是每個月35萬日元(按1996年前後的匯率,約合人民幣28000元)。這筆費用對佐野來說有點吃力,但恰恰是這種肉痛的感覺讓她安心,好像罪惡感也減少了。

佐野的小姨聽說這個價格以後,略帶羨慕地說:「姐姐福氣好,女兒能送她去這麼高級的養老院」。

「讓你兒子也花錢請你去住,如何?」

「那種地方,我才不要去呢!」小姨毫不猶豫地說。

沒錯,佐野自己也是這麼想的。她寫下自己內心的聲音:「我花了大價錢把母親遺棄了。」

母親後來在這裡住了12年,於93歲時去世。

不知是幸運還是不幸,隨著痴呆症逐漸加重,母親竟然變成了一個慈祥溫和的老太太。佐野去探望母親的時候,漸漸可以感到情感的流動。終於有一天,她對母親敞開了心懷,母女間相互說了「對不起」,「五十多年心結像在冰山上澆上了熱水那樣溶解」。佐野說:「那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母親徹底痴呆了,佐野與母親終於達成了和解。

《靜子》這本書出版後,有心理醫生以此為材料分析了佐野的母女關係,指出佐野對母親的情感並非憎惡,而是「想愛而不能」的罪惡感和自我厭惡。想愛而無法愛,只能代之以高額的金錢,以「花錢之痛」置換「愛之痛」。

母親死後兩年,佐野洋子被查出乳腺癌晚期,醫生告知就算治療也只有兩年了。放棄治療,用畢生積蓄買了一輛「英倫綠」的捷豹,開開心心走完了人生旅途。她說,沒想到最後是捷豹給了我一輩子都沒能得到的安全感。圖片來自:NHK《洋子的語言》,佐野洋子撰文,北村裕花繪圖

世間有多少與父母愛恨情仇苦苦糾纏的孩子,而像佐野洋子這樣沉痛而真摯的內心剖白世所罕見。至於更多「要讓父母住最高級的養老院」的孝順子女內心是怎麼想的,外人就不得而知了。

只想普通地老去,是否要求太高

近年來,日本的老人公寓開始出現一種新風向。要說新,其實不是指什麼新科技、新管理,而是恰恰相反:只是普通的公寓而已。

銀木樨是一家連鎖老人公寓,它為居住在這裡的老人提供「普通的」住宅和生活服務。有的老人需要一些護理,有的老人有點老年痴呆,大家就在這裡非常普通地生活。

銀木樨老人公寓八千代分店的內景。圖片來自:soar-world

銀木樨的老闆下河原忠道介紹說,現在大多數養老院的環境有一種與世隔絕感。就算設施再高級,老年人生活在那種地方都會覺得被社會排斥。很多老人不願去養老院,希望待在自己家裡,就是不喜歡這種脫離日常生活的隔離感。

銀木樨老人公寓的氛圍和普通公寓沒什麼差別。這裡的服務人員不穿制服,也不像通常護理機構的員工那樣對老人畢恭畢敬,就像普通的鄰居那樣打招呼。

這裡也不鎖門的。設身處地想想吧,誰願意被關在房子裡呢。附近的居民經常會來銀木樨串門。一位住在這裡的老婆婆想開一間糖果店,老闆就同意了。附近的孩子們來串門的時候,這些爺爺奶奶就願意自己花錢買糖給孩子們吃。據說,最紅火的一個月,糖果店竟然賺了4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4000元)。

當然也有一些討厭熱鬧的老人,就自己回房間去了,大家相安無事,自由取捨。

入住這種普通的老人公寓要多少錢呢?銀木樨老人公寓目前有9家。以今年4月新開業的千葉縣八千代市分店為例,這裡的租金是19平米左右的單人間每月20萬元(約合人民幣12000元),25平米左右的雙人間每月34萬(約合人民幣20400元),免入住金。這個價格固然不算便宜,但也沒有特別貴。

那麼,公司的收益如何呢?下河原坦言,不能光靠老人公寓賺錢,還得有別的項目支援。調查下河原家的背景才發現,原來他家庭資產十分豐厚,還擁有一家建築鋼鐵公司。此外,他還開發了一個VR模擬現實項目,通過佩戴VR眼鏡,能讓正常人體驗老年痴呆症患者的感受,主要面向護理專業人員和學生培訓。

VR虛擬實境體驗的一個場景。痴呆症患者出現異常的舉動,其實由於感知功能異常而讓他們感到處於一個混亂的世界中,由此才產生常人不能理解的舉動。通過VR眼鏡看見了痴呆症病人眼中的世界,就理解了他們的舉動,不會覺得他們「怪異」了。圖片來自:silver wood

既然自家有錢,而且老人公寓這個項目又沒那麼賺錢,那為什麼還要做這個事情呢?

世間已經開始了微妙的變化。隨著老齡化進程的加劇,大家思考問題的角度開始從「給父母選擇什麼樣的養老院」變成了「我自己將來願意去怎樣的養老院」。為父母的時候,很多人會覺得「不管花多少錢,讓我父母多活一天也好。」而輪到自己的時候,人才會拋開孝心和面子,真正去觸碰生死問題:我能不能自己決定以什麼狀態迎接死亡?

死亡是必然的結局,能不能讓它回歸為人生日常的一部分?認識到自己將要走向死亡的老人,比年輕人更加看重每一天的日常生活。

下河原提到,有一位住戶以前是滿世界飛的商務精英,退休後曾經住過非常豪華的高級酒店式老人公寓,但他每天早上起來就想趕緊退房。住進銀木樨以後,就沒提過退房了。每天早上,都能看見這位老人衝一杯上自己手磨的咖啡,在窗邊閱讀英文報紙,真是美好的日常風景。

人都會老去,身體日漸衰弱,也會患上治不好的疾病。漸漸地,竟然連司空見慣的「日常」也變成了一種奢侈。

此時此刻,我們才意識到,所謂「日常」,就是人的尊嚴。

在養老越來越產業化的今天,住進養老院的老人就是統計裡的一個數字,只需要知道他多少歲,得了什麼病。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養老院裡的每一個床位,都是一個走過了漫長歲月的活生生的人。

在衰老和死亡面前,能不能做一個普通人?如果得了老年痴呆症,是不是就被剝奪了做普通人的資格?下篇裡,我們將看到那些游離在主流視野之外的老年人是如何生活的。敬請期待。

本篇書單:

《一個人的老後》,上野千鶴子,法研出版社,2007年。中譯本由廣西科學技術出版社出版

《一個人的老後2》,上野千鶴子,法研出版社,2009年。中譯本由電子工業出版社出版

《住宅無障礙改造設計》,高齡者住環境研究所,三和書籍,2009年。中譯本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

《靜子》,佐野洋子,新潮社,2008年。中譯本由接力出版社出版

《養老院長的12堂管理輔導課》,小嶼勝利,日經BP,2013年。中譯本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覺悟之護理》,荒木由美子,文化社,2004年。中譯本由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一本秋刀魚:解析日本文化的書探事務所。成員曾供職於《每日新聞》社、學研社、Kindle及iTunes團隊。(微博/微信公眾號:一本秋刀魚)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深圳:民辦養老院新增一張床位資助4萬元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園實習生 周博遠記者30日從深圳市政府邁向老有頤養專場新聞發布會獲悉,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共有養老床位12879張,能夠有效滿足深圳老年人養老床位的需求發布會透露,深圳市政府提高民辦養老機構資助標準,民辦養老院新增一張養老床位資助4萬元。
  • ...彭阿婆,養老院,床位,民政局,老人,上海,上海市,-上海頻道-東方網
    和一般的養老院不同,半淞園街道長者照護之家是老人家門口的「全日制」微機構。這裡有28張床位,現在入住了16位老人。住在這裡的老人,必須是戶籍在半淞園街道,60歲以上,有基本自理能力。他們有的是家中臨時無人照護希望短期託養,有的因病需要短期康復並能夠恢復自理的老人,有的有進養老院的打算體驗試住。半淞園街道相關負責人說,這些老人都需要提出申請,經過評估以後,符合入住條件的才能進入。
  • 為什麼中國老人家大多數拒絕去養老院原來是因為這個!
    養老貓又來啦,今天和大家講講一個國人很敏感的話題,那就是為什麼中國老人家大多數拒絕去養老院?文章內容比較多,需要您細細品味。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在華夏歷史不同的時期,養老方式和養老觀念的演變呈現著不同的色彩,為什麼中國老人家大多數拒絕去養老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了解各個歷史時期的養老方式和養老觀念的變化與發展。
  • 日本養老院老人日常生活曝光!這些「老baby」也太可愛了吧……
    最近,「老baby」這個網絡詞彙突然火起來了,這個梗其實源於一段網友之間的對話:——「如果有一個80歲的億萬富翁老頭子想和你結婚,你接受嗎?」隨著高齡化的發展,日本各地的養老院逐漸增多,其實老人們住進養老院對於日本人來說不是一件怪事。實質上,養老院其實和保育園差不多,都是為了「照顧人」而生的一種產業。那麼,日本養老院裡的老baby們,每天過著怎樣的生活呢?
  • 蓮湖改革 | 西安6000多名老人入住「虛擬養老院」,手機一鍵呼叫...
    喜歡我就快點關注我吧「虛擬養老院」工作人員上門為老人測量血壓。陝西省首家 "虛擬養老院 " 300平方米的房子沒有一張床位,卻能讓6000多名老人享受到養老服務。這其中的奧秘就是西安市蓮湖區金寶美養老服務中心推出的「虛擬養老院」服務,這也是陝西省首家沒有一張床位的養老院。 看似「虛」,其實很「實」 「虛擬養老院」是由蓮湖區民政局聯合蓮湖區金寶美養老服務中心全力打造的一個「信息服務+居家養老上門服務」平臺。
  • 月租300元20小時志願服務,這樣的養老院你想去嗎?
    「陪伴計劃」可以減輕年輕人負擔  目前養老院床位出現了較為嚴重的失衡,大量的民辦養老院因較高的空置率,一時無法找到市場需求而被荒廢。把閒置的資源暫且用於非養老群體,也不失為避免資源浪費的必要之舉。而年輕人剛剛進入職場,過高的房價和租金已成為難以承受之重。
  • 上城:把「養老院」搬回家
    原先老兩口也住過養老院。「在那40多天,我瘦了18斤。養老院服務很好,但我就是不自在,覺得家裡好。」黃奶奶說道。  這時,得知上城區試行「家庭養老照護床位」,黃奶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報了名。  為禹爺爺提供「家庭養老照護床位」服務的是浙江福壽康醫養服務有限公司。
  • 上海小區現「迷你養老院」 家屬叫好居民反對
    小區裡有人開設了一家「迷你養老院」,專門接收附近的失智失能老人,如果你是業主,你同意嗎?近日,位於浦東新區的某小區內,開出了這樣一家「迷你養老院」,而這也成了業主們的熱議的話題。  隨著滬上養老院「一床難求」日趨突出,尤其失智失能老人屢遭拒收後,私人開設的家庭式「迷你養老院」成為一種的新選擇。
  • 讓年輕人花300元住進養老院,廣州能複製這種養老模式嗎?
    一家養老院有多少個床位給年輕人?  目前養老院有800個床位,只租了14個床位給志願者。他們和老人住在同一棟樓,但在不同的樓層,志願者有專門的一層樓。現在濱江區就只有這一家養老院有這個項目,未來要不要鋪開,要看其他的養老院有沒有這種需求。   網友怎麼看?
  • 國內養老院價目現狀:每月花銷過萬,北大教授賣房也要去住,你會考慮...
    北大著名教授錢理群老先生作為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最具影響力的人文學者之一,錢老的這一決定,讓輿論普遍感到錯愕。對此,錢老卻淡然回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這就是我的想法。」他認為自己適合養老院生活,住進養老社區後,他和老伴都不用再為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等日常瑣事操心,「 每天只用做3件事兒,第一休養身體,第二寫作,第三跟朋友聊天 。」
  • 吳淑芬:打造「賓館式」養老院
    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日益突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我區全國人大代表穆合塔拜·沙迪克建議政府要制定扶持政策來促進民辦養老院的發展,逐漸形成和完善一個由每日護理服務、醫療服務等內容相網際網路的醫療服務體系。人大代表的建議,與吳淑芬對自己的養老院未來設想不謀而合。
  • 辛辛苦苦養大孩子,老了只能去養老院,原因真的很無奈
    擔心孩子不生育老了之後孤孤單單。勸孩子結婚生子大部分的理由也都是說有孩子了有人給養老,不至於沒人照顧去養老院。但是現在的養老方式和從前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原來的時候家裡孩子都多,兩個三個很正常,所以給父母養老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老人家如果想自己住,孩子們就一人出點錢給請個保姆到家裡照顧。
  • 2.5億人養老之困:5年來20省份人均床位減少 高額護理費難題待解
    根據《中國統計年鑑》,近5年以來,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的人均養老床位從2015年的30.31張/千人,小幅上漲到2019年的30.5張/千人,但31個省區市中,有20個地區人均床位下降,其中5個地區降幅超過25%。  對不少家庭來說,讓家中老人獲得一張滿意的養老床位,是一個難題。
  • 2.5億人面臨的養老困局:床位短缺、護理難、價格高
    床位短缺。近五年來,全國有20個省份出現了人均床位下降的現象,其中有5個省份降幅逾25%。老年人想要「搶」到一張滿意的養老床位,已經成為一個現實的難題。 想要讓父母住養老院的子女發現居然至少要提前一年排隊,才有可能住進一個月收費1200的養老院,而高端養老社區的床位也是一床難求,即便是耗資百萬,也要排隊等。
  • 去養老院的前一夜,84歲老人喝老鼠藥自殺,《喜喪》戳了誰的心?
    大兒子和大女兒去了城裡,這些年幾乎沒回過家,家裡有事也只會寄點錢解決。老四的老婆跟人跑了,老四也失蹤了好幾年,丟下兒子小道和老人一起生活。大伙兒商量的結果:每家湊2000元,把老娘送到養老院去。老人說:「我不想去養老院。」老二說:「娘,你還是去吧,在家誰伺候你?
  • 「我女兒在國外定居」老人養老院攀比,揭露老人晚年生活
    文丨木棉媽媽當我們逐漸老去的那天,會接受養老院生活嗎?養老院對於不同群體的老人,意義不一樣。有些老人會認為:我住養老院挺好,比較方便,有護工照顧。同事的老爸在養老院工作,是國企養老院,同事那天說:幾個老頭吵起來了,起因就是因為有個大老爺一直在炫耀自己的女兒,說女兒在國外定居,還是公司管理層。結果有個老人聽不下去了,就說:你女兒這麼厲害,那你為什麼還住養老院?
  • 疫情緩解衡水「鑫善梁」養老服務推出愛心床位、愛心餐廳活動!
    「鑫善梁」養老推出「愛心餐廳」「愛心床位」,怎麼回事呢?我們一塊了解下:這首「孝敬爹和媽」,我相信大部分人都聽過,你是否常想起。誰把你扶養大。你是否還記得。誰為你把淚擦。你是否能明白。誰給你一個家。你是否已懂得。最愛你是爹和媽。你是否總在講。有很多事放不下。你是否沒時間。
  • 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兒孫繞膝,在家享天倫還是進養老院?越來越多...
    「當我老了,我怎麼過?」這是所有老人須面臨的問題,這也是所有人終有一天將共同面臨的問題。曾經,「養兒防老」是社會共識,然而,時代變遷,觀念更迭,「如何養老」有了更多的方向性和選擇性。日前,記者來到揚中市勤豐居家養老護理中心,近距離感受老人們不同的養老生活,感受整個社會養老模式的變更。
  • 高端養老院北京,五星級養老院北京,五星級養老院
    一直以來,養老院的老人很大一部分都是失能失智老人,使得大家對養老院都非常排斥。北京民眾護理院是一所交通便利,醫療資源豐富的高端養護院。
  • 日本老人想「普通老去」,「安度晚年」究竟有多難?
    人口社會的轉型,不得不妥善的處理這些高齡老人即將老去的事實,對於老年化的養老生活,也是需要社會關注和付出實際關愛。眾所周知,日本的社會福利還是比較完善的,能夠充分保障到老人的養老生活。但是讓人覺得老去之後,處境比較艱難的,就是面對生活的時候。如果能夠普普通通的老去,壽終正寢,可能是每位高齡老人的心聲。畢竟物質生活上再怎麼富足,也不能完全保障生活上的「便利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