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時分,正在單位忙碌,忽聞食堂阿姨為犒勞我們的辛苦,特意煮了紅豆湯,給我們消暑解渴,聽之,甚是歡心。三步並兩步,一陣小跑來到食堂,只見諸位同事早已三三兩兩散坐在餐桌旁邊,白匙紅湯,悠哉悠哉,一邊慢慢品嘗著紅豆的美味,一邊談笑風生,真真是羨煞旁人!我急急的來到湯鍋前,生怕慢一步便錯過了這人間美味。只見偌大的一口湯鍋,裡面滿滿的紅湯甜汁,濃鬱的香氣撲鼻而來。趕緊拿起旁邊的湯勺,從鍋底深撈一碗濃稠的紅豆,加一匙白糖,慢慢攪拌,玫瑰色的湯汁夾雜著軟爛的紅豆,在湯碗中輕舞慢蕩,讓人垂涎欲滴!輕剜一勺,緩緩送入口中,只覺滿口的香甜綿柔、軟濃醇厚!簡直比烈酒還要來的醉人!綿細的湯水爬過舌苔,越過咽喉,順著嗓子流進腸胃,讓人四體通泰、回味無窮!感覺苦悶了整個季節的燥熱,剎那間消失的無影無蹤,讓人變得清爽起來!我愛死你了——紅豆湯!在吃貨的面前,仿佛美食的誘惑勝過了一切的存在!一陣狼吞虎咽,意猶未盡的喝完了碗中的最後一滴湯汁。復盛一碗,坐將下來,慢慢品嘗,望著碗中的紅湯赤豆,不覺思緒萬千,飄回唐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願君多採擷,此物最相思。"偉大的唐朝詩人王維,賦予了紅豆相思之意。卻被我們這些俗人一頓饕餮大餐,全部用來祭了五脹六腑,頗有些大煞風景。細細想來,本不屬於"五穀」的紅豆,原是古人寄託相思的神聖之物。無論是廟堂高客,還是山村野夫,皆願採一把紅豆於懷,寄一份相思於情。此閒情雅致,非今人所能比擬!
其實,我們吃的紅豆並非王維詩中的「紅豆」,真正的紅豆珠圓玉潤、半黑半紅,又名"相思子」,是一種毒物,並不能食用。但卻具有很強的觀賞性,且豆可飾珠、莖可入茶、喜光耐陽、頗為不凡!相傳漢代時期,一位妻子為盼出徵未歸的丈夫,泣血而逝,血淚凝豆,這便是王維詩中紅豆寄相思的由來!
且不論是哪種"紅豆」,在人們上千年的無知混淆下,只要是"紅色的豆子」皆成為了「相思"的代名詞,有點可悲了。好吧,暫且不談"豆子」的遭遇,還是來說說「相思」吧!睹豆相思,我也來"相思」一番,可我該相思誰呢?或許沒有,亦或許有吧,卻不敢明言。"相思"是一種藏在心底的念頭,明說了便不能稱之為"相思」了。相思是痛苦的,也是快樂的!思可思之人為「情」,思不可思之人為「孽"!那麼,何為可思之人,何為不可思之人?可思之人,尤如這碗中的紅豆,以薪火煮爛,吃下去,香了舌、潤了肺、甜了心,甘之如蜜;不可思之人,便是未經烹飪的紅豆,不蒸不煮,生咽硬吞,硌了牙、卡了嗓、傷了胃,痛苦難耐。但不論思的是"可思之人」,還是「不可思之人」,都是人們豐富情感的的體現,並沒有什麼好非議的。然最最痛心的是,你所思之人卻並不知道你在思念她;或明知道你在思念她,卻假裝不知道。這便悲催了!「無情不似有情苦,有情總被無情傷。"自古皆是如此!
」易得無價寶,難得有情郎。"思念別人是美好的,被別人思念亦是美好的。我未曾體驗過被別人思念的感覺,想來肯定比思念別人更加美好。我也不常常思念別人,總覺得心是自己的,何必浪費在她人身上。思而不得的痛苦終究是一種煎熬。人,本身並不喜歡受相思的束縛,卻往往身不由己,也只能無可奈何了!
我因口拙,常常將心事藏在心底、付於筆尖,也因此常常被別人誤解,無辜的變得"博愛"起來。人類的感情是可憐的、是矛盾的,不思人便是「無情」,多思人便是「濫情」。我非無情之人,也非濫情之人。只思可思之人!可我所思之人究竟在哪呢?在心裡、在夢裡、在那遙不可及的地方...
一碗紅豆湯,兩行相思淚。想著、想著,碗中的紅豆湯又見了底。思緒未完湯已盡,願明日還有香湯嘗!不為紅豆,為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