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閒體育是人類著力建造得美麗的精神家園,將成為人們主要鍛鍊身體的一種休閒的自由。
文/此路無知己【原創首發,禁止複製抄襲,違者必究】
今天給大家介紹手球,手球主要是用手來控球的運動,它與足球、籃球、橄欖球等運動都有類似之處;運動方式上手球和足球很相似,技術與戰術上手球又與籃球有很多類似之處,團隊意識上手球是特別重視團隊精神的,這點與橄欖球很像。可以說手球綜合了以上三種運動的某些特質,最終發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動形式。手球運動的歷史起源,你知道多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手球比足球更易於控制,足球用腳來控球而手球則用更為靈活的手來控球;手球運動所用球的體積相對較小,比賽時只用一隻手就能夠控球、傳球和射門,相比較足球而言手球更易於發揮;手球運動比籃球運動還要更靈活且有著更多的變化,控球、傳球和射門時的精準度更高,比賽節奏也更快。
手球比賽中替補更換球員的規定較寬鬆,只要是在雙方的替補線範圍內,雙方球隊均可以按照規定自行替換球員。此外手球規則中還規定,如果攻方消極比賽,可判定由對方擲自由球進攻;正是由於手球比賽中的這些規則才使得比賽節奏更快技術戰術上的發揮更靈活多變、觀賞性也更強。手球的獨特之處令其參與者和觀眾從手球項目中,獲得了不同於從其他球類運動中獲得的運動樂趣;手球的主要特點是用手打球與射門得分,比賽的手段主要為攻守技術和戰術,最終的比賽結果由雙方分數的多少來判定。比賽中得到球的一方為控球方。
與足球的運動方式相近,手球比賽中的控球方需進行運球、傳球、接球等動作;通過手球技術和隊友間的配合協作來完成牽制對手、擋人和切入等戰術目的。控球方在控球過程中突破對方的防線,最終把球投擲到對方的球門裡面,射門成功的次數越多得分就越高,比賽結束時所得分數高的一方獲得比賽勝利。防守方必須利用各種防守手段阻止控球方的一系列動作,運用壓制、攔截和封擋等技術進行防守;防守方球員間需緊密配合,通過小組補位聯防等戰術組成有效防守陣容;防守方的最終目的就是阻止控球方,使其不能將球投擲入球門。在整個防守的過程中整個隊伍需利用戰略戰術和隊員間的配合壓制控球方。
手球運動的歷史:手球運動有兩種制式,分別是7人制和11人制,其中7人制更為普遍;目前世界各國開展的手球運動大多數都為7人制。手球運動起源於歐洲,最初它還只是一種簡單的球類遊戲;19世紀末手球遊戲主要在德國、丹麥和捷克斯洛伐克等國出現,其形式與現代手球頗為相似。11人制手球的設計者為德國教師海澤爾,1917年海澤爾在柏林的一所女子學校任體育教師一職,他為女學生們設計了一種用手打球的集體遊戲;玩球的時候學生們不能有身體接觸否則視為犯規,這種遊戲的形式是現代手球的基礎。兩年後柏林的另一名體育教師卡爾舍倫茨,在海澤爾設計的手球遊戲的基礎上做了一些改進。
卡爾覺得原來使用的球較大不利於手操控,於是他用小球替換了大球;此外他還對遊戲規則進行了調整和改變,新規則允許雙方隊員之間有身體接觸,控球者在傳球之前可以跑動,但跑動僅限定在三步以內,超過三步的情形判為犯規。19世紀初手球在德國發展最好,不僅成立了國際手球聯合會,還舉辦了第一屆國際手球比賽。從此以後手球運動開始傳入歐洲其他國家,1940年以後推廣至法國、西班牙和義大利等國;十年之後美洲和亞洲的部分國家也開始接觸手球運動,而後該運動逐漸在世界範圍內流行起來。國際手球聯合會成立於1928年,是由德國人發起並組織成立的。
在該聯合會的倡導和發起下,手球運動得到了迅速發展;聯合會組織籌辦的第一屆國際手球錦標賽為男子7人制賽,並規定了每四年舉辦一次。1936年德國舉辦了第十一屆奧運會,奧委會將手球列入正式比賽項目。同年國際業餘手球協會的會員國增加了23個,並於兩年後組織舉辦了第一屆11人制世界手球錦標賽。這項賽事共舉辦了7屆直至1966年,7人制手球興起該賽事停辦;11人制世界手球錦標賽為手球運動的發展和壯大作出了很大的貢獻。7人制手球運動起步很早,早在1898年丹麥人霍爾格·尼爾森便自創了7人制手球,場地設置在室內。但此後的幾十年間11人制手球運動在世界手球運動中一直佔據主流地位。11人制手球運動在室外進行,可是在北歐的一些國家中,冬季的寒冷氣候限制了室外手球運動的開展,其中丹麥是最為典型的例子。冬天的丹麥冰天雪地,室外進行的11人制手球是無法進行,而7人制手球特別適於室內進行,因而丹麥人偏愛7人制手球運動也是情理之中的。喜歡的朋友收藏和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作者簡介:此路無知己,運動,一種涉及體力和技巧的由一套規則或習慣所約束的活動,通常具有競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