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構建中國特色海洋牧場的藍色夢想

2020-12-20 科學網

 

■楊紅生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有一個蔚藍色的夢想:通過認知自然,與自然共建,實現海域生境修復和資源恢復,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從而美化環境,讓大海變得更加蔚藍。

我國海洋牧場理念始於上世紀40年代,前輩們將江河湖海都比作魚類等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牧場。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水產業發展,老一輩科學家又提出海洋農牧化的概念,分為農化和牧化兩個板塊。農化是指藻類、貝類等不移動或者移動甚微的這類物種的增養殖;牧化是指魚類、蝦蟹等運動能力比較大、範圍比較廣的動物增養殖。二者加在一起叫海洋農牧化,這就是我國海洋牧場最早的理念。

為什麼要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這是我國海域資源和環境現狀所決定的。目前,我國近海陸源輸入總量在增加,近海營養鹽存量難減,捕撈導致大型肉食性魚類資源量下降,出現低值化和小型化,食物鏈的短缺使營養鹽傳遞在較低的食物鏈水平,從而導致赤潮、綠潮、水母、海星、蛇尾等大規模暴發。海洋牧場建設就是一個抓手,從保護環境、修復生境做起,從而實現海洋生物資源的自我補充,一舉多得,共贏多贏。

我心中的海洋牧場是什麼樣子的呢?我認為,相對陸地牧場而言,大海本來就有牧場,也就是傳統的漁場,如世界四大漁場:日本北海道漁場,是千島寒流與日本暖流交匯而成;英國北海漁場,是北大西洋暖流與北冰洋南下冷水交匯而成;加拿大紐芬蘭漁場,是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相匯而成;秘魯的秘魯漁場,是由秘魯寒流的上升流而形成。四大漁場一直保持一定的漁汛,儘管偶有年際變化。

而我國的四大漁場或者說四大天然海洋牧場,即渤海灣漁場、南海漁場、舟山漁場和北部灣漁場,就讓人一聲嘆息了。這些原始的海洋牧場在過度捕撈和陸源汙染的影響下,生態系統失衡和漁業資源衰退,天然牧場不復存在。

現在,建設海洋牧場的目的就是通過人為幹預,構建健康的生態系統,實現生物資源自我補充。因此,我以為海洋牧場是基於海洋生態學原理,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在一定海域內營造健康的生態系統,科學養護和管理生物資源而形成的人工漁場。

海洋牧場必須是「牧場」融入「海洋」之中,形成有機整體。沒有健康的海洋,何談海洋牧場?所以必須把海洋生態系統建立好,才能建成海洋牧場。「牧場」二字也要分輕重,必須堅持「先場後牧」。只有先把「場」建好,才能開始「放牧」。由此看來,海洋牧場發展理念和模式綜合價值依次體現在科學價值、生態價值、社會價值和經濟價值上。

傳統海水養殖與海洋牧場建設有本質區別,絕不可混為一談。養殖是通過外界投入提高產出,重視的是產出和經濟效益,而海洋牧場重視的是生態系統恢復,充分利用自然生產力,更加重視生態環境保護。但在科學布局的基礎上,海洋牧場建設與海水增養殖是可以接軌的,甚至相得益彰。

人工魚礁建設和增殖放流不能等同於建設海洋牧場,只是海洋牧場建設之中的重要途徑。某些海洋牧場並不一定需要建設人工魚礁和進行增殖放流,如在有海草(藻)床和牡蠣礁的地方就不需要投放人工魚礁;某些海洋牧場自然資源基礎較好,通過生物資源養護和管理就可以實現恢復,也不一定需要增殖放流。

從空間來看,海洋牧場主要分布在近海6~20米水深的海域,但它並不是孤立的。向陸地發展,承接海岸帶。海岸帶是一個黃金地帶,也是陸海統籌的集中區域,必須控制陸源汙染。向深藍發展,毗連深海大洋。生態優先和陸海統籌是海洋牧場建設的重要前提。

到底什麼地方可以建海洋牧場?海域的承載力有多少?能夠建多大的海洋牧場?如何布局和建設海洋牧場?如何科學監測、評估、預測和管理海洋牧場?一系列的科學和技術問題需要解決。換句話說,中國特色的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才剛剛起步。

從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來看,必須集中力量推進藍色糧倉建設。藍色糧倉(Blue Granary)是以優質蛋白高效供給和拓展我國糧食安全的戰略空間為目標,利用海洋和內陸水域環境和資源,通過創新驅動產業轉型升級,培育農業發展新動能,基於生態優先、陸海統籌、三產融合構建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型漁業生產體系。由此可見,海洋牧場建設是藍色糧倉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未來的現代化海洋牧場發展,必須實現鹽鹼地生態農場、灘涂生態農牧場、淺海生態牧場和離岸深水智慧漁場的結合。堅持陸海統籌,實現海洋牧場到海岸帶生態農牧場的跨越。實現內陸、灘涂和潮上帶的池塘、工廠化養殖的精準高效,與大農業相結合,發展稻魚共生等生態模式。在近海區域,特別是水深6~20米區域,集中建設海洋牧場;6米水深以淺的區域是濱海溼地或生態紅線劃定的部分,以保護環境、養護自然資源為主;20米水深以遠的區域,可以發展智慧漁場,設置大型抗風浪網箱和大型工船,開展名貴海產品的智能化養殖。

灘淨岸美,水清見底,藻草蔥鬱,噀壯魚肥。我心中的海洋牧場,是一片蔚藍色的家園,魚蝦貝藻參,應有盡有,自由繁衍生活;我心中的海洋牧場,是一個溫馨的港灣,觀美景,吃海鮮,吹海螺,唱漁歌,孩子們盡情玩耍,老人們悠閒垂釣;我心中的海洋牧場,是一座知識的殿堂,道法自然,認知海洋,融入海洋,享受海洋,人海合一。

(作者系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科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中國科學報》 (2019-03-26 第5版 農業科技)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構建中國特色海洋牧場的藍色夢想
    我和我的研究團隊,有一個蔚藍色的夢想:通過認知自然,與自然共建,實現海域生境修復和資源恢復,構建中國特色的海洋牧場,從而美化環境,讓大海變得更加蔚藍。  我國海洋牧場理念始於上世紀40年代,前輩們將江河湖海都比作魚類等其他水生生物生存繁衍的牧場。為進一步推進我國水產業發展,老一輩科學家又提出海洋農牧化的概念,分為農化和牧化兩個板塊。
  • 堅持生態優先 構建海洋牧場—新聞—科學網
    海洋生態牧場示意圖 ■本報記者 廖洋 海洋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 近年來,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率領的科研工作團隊共同努力下,探索了生態牧場構建原理,研發了牧場建設裝備設施,建立了生物資源養護技術,構建了「網際網路+生態牧場」生產體系,以山東萊州灣為代表的生態牧場建設進展迅速,實現了資源量倍增,有效修復了漁業水域環境,也保障了產品質量。 近日,《中國科學報》記者專訪了楊紅生。
  • 羅剛:海洋牧場特點是生境構建+可持續產出
    新華網(603888)海口8月30日電(紀驚鴻)8月29日,2019藍色經濟大會暨海南「一帶一路」漁業合作推介會在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在當天下午的「海洋牧場與智能裝備發展研討會」後,全國水產推廣總站資源養護處處長羅剛接受採訪時表示,具備「生境構建+可持續產出」兩個特徵的海洋牧場,能夠解決我國近海漁業資源衰退問題,也能提升海洋環保水平。但是,目前在技術手段等方面仍舊有短板,需要有久久為功的決心。  羅剛介紹,我國現在採取的漁業資源保護措施,一種是減少捕撈,包括減船減產,實行海洋伏季休漁,設立禁漁區和禁漁期等。
  • 2015年漁業裝備發展與海洋牧場構建技術研討會在莆田召開
    【每日科技網】   10月25日,由中國水產學會漁業裝備技術委員會、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裝備與工程委員會主辦,福建省水產研究所承辦的「十三五」漁業裝備發展與海洋牧場構建技術研討會在福建莆田順利召開。
  • 打造「藍色糧倉」 青島6處海洋牧場獲評「國家級」
    ▲魯海豐公司石雀灘海洋牧場。(資料圖)6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產業成效初顯海洋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今年1月23日,中科院召開年度表彰大會,中科院海洋所「現代海洋牧場構建技術創新與集成應用」團隊榮獲科技促進發展獎。團隊帶頭人、海洋所常務副所長楊紅生說,我市擁有約1.38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海岸線全長730.64公裡,其中海島總面積為21.1平方公裡。海區港灣眾多,灘涂廣闊,水質肥沃,是多種海洋生物繁衍生息合適的場所,也是我國發展海珍品和水產養殖的重要基地。
  • 建設海洋牧場 保障藍色糧倉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搖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空間,也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近年來,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逐步增強,對海洋資源的保護力度也持續加大,海洋牧場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海域遼闊,海岸線漫長,具有發展海洋牧場的優越條件。
  • 打造藍色糧倉!青島6處海洋牧場獲評國家級示範區
    (資料圖)   6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產業成效初顯   海洋是人類獲取優質蛋白的「藍色糧倉」。早在1947年,我國海洋生物學家朱樹屏就提出了「水是魚的牧場」的理念。上世紀60年代中期,曾呈奎等我國知名學者提出了在海洋中通過人工控制種植或養殖海洋生物的理念及在海洋中建設「牧場」的概念。因而,我國是國際上較早提出海洋牧場理念的國家。
  • 建設「藍色糧倉」 青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已達10處
    我市正努力打造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藍色糧倉」,讓魚蝦滿艙,促進海洋生態的可持續發展。青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名單石雀灘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嶗山灣海域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嶗山灣海域龍盤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靈山灣海域靈山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靈山灣海域西海岸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齋堂島海域齋堂島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薛家島海域昕長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嶗山灣海域華潤博達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 海洋牧場的中國樣本
    近日,第三屆中國國際海洋牧場發展論壇在遼寧大連舉辦。論壇研討了海洋牧場在修復海域生境和生物資源養護中的作用,並交流先進技術和典型經驗。會上,農業農村部公布了2019年度42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年度評價結果,其中被列為「好」的示範區有5個,被譽為「海上塞罕壩」的唐山祥雲灣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排在首位,成為海洋牧場的中國樣本。
  • 深耕海洋:煙臺創新海洋牧場產業模式
    煙臺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近1/10海域適宜建設優質海洋牧場,擁有海參、鮑魚、對蝦等各類海洋生物資源500多種,海洋生態環境優良,海洋資源豐度指數較高。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在部分海灣開展了人工魚礁試驗和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活動。
  • 海洋所與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手打造萊州灣海洋牧場
    8月18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與山東藍色海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項目「萊州灣海洋牧場建設關鍵設施與技術集成及示範」籤約儀式在海洋所舉行。 該項目由海洋所養殖水域生態學與環境調控研究團隊承擔,項目負責人為海洋所副所長楊紅生研究員。
  • 發揮人才引進作用 深耕海洋牧場構建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構建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山東富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深耕海洋牧場 曼氏無針烏賊的苗種繁育 人工魚礁效果圖 建設人工魚礁 膠東在線10月14日訊(通訊員 王朋祥 劉作華 由依卓) 從過去的「獵捕」到如今的「農牧」,近年來,山東富瀚海洋科技有限公司通過人才引進,深耕海洋牧場這一新動能,讓海洋經濟在綠色、智慧、多元融合的發展道路上闊步向前,構建起現代海洋產業體系。
  • 煙臺打造海洋牧場示範區 將規劃建設4條海洋牧場帶
    記者日前從山東省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獲悉,煙臺市在現有海洋牧場的基礎上,將規劃建設4條海洋牧場帶,打造全國一流的海洋牧場示範區。煙臺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裡,近1/10海域適宜建設優質海洋牧場。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煙臺作為全國首批試點地區,在部分海灣開展了人工魚礁試驗和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活動,成為全國開展海洋牧場建設的城市之一。在大力發展海洋牧場的實踐過程中,煙臺闖出了「海工+牧場」聯動模式、「陸海接力」兼容模式、「大漁帶小漁」共享模式等一批具有煙臺特色的海洋牧場發展新模式。
  • 探訪國家級海洋牧場 《藍色經濟對話》走進青島魯海豐食品集團
    近日,由齊魯網、海洋財富網聯合策劃的系列視頻訪談欄目《藍色經濟對話》走進青島魯海豐食品集團,探訪國家級海洋牧場,對話公司高層。為進一步拓寬海洋牧場經營範圍,集團將海洋牧場區擴展打造成鳳凰島旅遊度假區的精品景區和特色景區,集團高水準規劃以現有海洋牧場區域作為核心區,啟動周邊海域旅遊開發,在該核心區東側增設高端休閒旅遊產品
  • 「耕海牧漁」建「藍色糧倉」青島建成11處海洋牧場
    在青島的近海海底,也有11處這樣的「牧場」,成群的魚、蝦、貝也正自由自在地遊弋於一個個礁體間。中科院資深院士曾呈奎1981年提出的「海洋農牧化」設想,如今已在青島精彩呈現:我市累計完成投資7.23億元,建成10處增殖休閒型海洋牧場和1處公益型海洋牧場,總面積5890公頃,共投放礁體近197萬空方。
  • 深耕海洋牧場 助力藍色經濟 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
    12月2日,深耕海洋牧場、助力藍色經濟-2020煙臺名優海產品推介會在成都市大鼎世紀大酒店舉辦。此次推介會由中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海洋發展和漁業局主辦,四川省水產局、四川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以及四川省、成都市有關協會、有關企業300餘人參加了推介活動,成都市與煙臺市兩地企業成功籤訂了合作協議。
  • 煙臺構建起海洋牧場「全國看山東,山東看煙臺」的新發展格局
    集中打造萊州灣、廟島群島、四十裡灣、丁字灣等4條海洋牧場發展帶,亞洲最大的海洋牧場建造項目——「百箱計劃」正式啟動,「長鯨1號」 「長漁1號」 「耕海1號」 等一批多種類型現代化海洋牧場綜合體示範工程投入運營。2018年,農業農村部首場海洋牧場現場會在煙臺召開,海洋牧場「煙臺模式」全國推廣。
  • 國信集團將在田橫島海域首期建設30萬畝海洋牧場
    記者從市發改委了解到,國信集團通過加強與海洋國家實驗室、中國海洋大學等科研院所戰略合作,推動設立了 100億元海洋產業投資母基金,布局海洋牧場、水產品精深加工、休閒漁業等現代海洋漁業生態產業鏈,推動我市海洋產業發展。
  • 唐山海洋牧場:建設「海上塞罕壩」_綜合新聞_唐山環渤海新聞網
    2020年7月,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2019年度國家級海洋牧場年度評價」中,唐山海洋牧場成為全國僅有5家、河北唯一一家,評價結論為「好」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  「這意味著我們在關鍵領域步入國內領先行列,也表明我們以生態理念為核心構建的技術與模式,得到了國家認可!」談到創新帶來的收穫,唐山海洋牧場總經理張雲嶺深有感受。
  • 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副院長肖寶華:發展海洋牧場 助力休閒漁業
    在肖寶華看來,海洋牧場是利用海洋生態系統原理,在特定海域通過人工漁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構建或修復海洋生物繁殖、生長、索餌或避敵所需的場所,增殖養護漁業資源,改善海域生態環境、實現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他指出,海洋牧場應該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包括生態修復、生態產業、生態宣教、生態制度、生態社區等多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