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一直以來都是人們最常吃的肉類,以前經濟困難的時候,人們只有逢年過節才會去買點豬肉,平時根本就捨不得吃,而現在經濟水平提高了,人們都有錢了,對於大多數家庭而言,只要想吃隨時都能吃得到。但是現在很多人說,豬肉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吃起來沒啥香味,味同嚼蠟!這是怎麼回事呢?養殖戶說出了實情,還真不是因為吃膩了!
首先是生豬品種的問題,以前農村養的豬都是土種黑毛豬,這種豬具有繁殖力強、抗病力強、肉質鮮美細嫩等優良性能;而現在不管是大型養豬場還是農村散養戶,養的都是「外國品種雜交」或者「外國品種和國內品種雜交」而成的三元雜交豬,這種豬具有生長速度快,飼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等優良性能,具有很高的經濟效益,但是在繁殖力、抗病力、肉質方面遠遠不如國內的土種黑毛豬!
這跟番茄是一樣的,以前農村自己種的番茄,哪怕只紅了一個尖,吃起來都是酸酸甜甜的,口感特別好,而現在為了方便儲存和運輸,人們都改種不易腐爛的新品種,吃起來不酸不甜沒什麼味道,這還真不是咱們的錯覺……
其次是飼養方法的差異。以前農村土豬吃的都是豬草、剩飯、麥麩、紅薯之類的東西,一般要飼養一年以上才能出欄,有足夠的時間去沉積脂肪,肉內的風味物質豐富,系水力高,吃起來細嫩鮮美;而現在人們都追求速成,餵的都是專用的飼料,只要三四個月就能出欄,豬肉沒有足夠的時間沉積脂肪和風味物質,系水力低,所以吃起來沒有香味還乾巴巴的。
第三,以前養豬很少使用藥物,除非是生病嚴重才會叫獸醫過來打幾針,而現在的養殖戶都會自己打針,沒病了打疫苗,飼料裡添加抗病藥物,稍微有點病就馬上打各種抗生素,這些藥物的泛濫使用也會影響豬肉品質。
大概就是以上三個原因,導致現在的豬肉沒有以前那麼好吃了。可能會有朋友說,如果現在還按照以前的方法飼養土種黑毛豬,會不會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很遺憾,還真不行。前幾年就有人養殖了土種黑毛豬,完全按照以前的方法養殖,但是生產出來的豬肉在市場上卻不怎麼受歡迎,首先是價錢貴,100塊錢3斤,沒有多少人能消費得起,其次是豬肉顏色發紅,很多人覺得不正常,認為是病豬肉……
小編發現一個奇怪的問題,農產品的產量和質量似乎總是矛盾的,質量高產量就低,產量高了質量就下降了,或許這是大自然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