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河南的年夜飯,李主任告訴我說,河南的年夜飯大有講究。上菜都是要有順序的。亂來的話,行家看了是要笑話的。我不僅感到奇怪,就問李主任,過年上菜都要有順序,具體要注意哪些事情呢?李主任說,大致的安排是這樣的,簡單一點的,涼菜是四拼八樣,取事事如意,四平八穩之意。宴席上的熱菜講究五大件八行,叫五簋八席,規矩是連湯帶菜13道不能少。李主任說在上世紀90年代都是這樣子的,熱菜要按頭菜,酒菜,甜菜,尾菜這個順序一道道的擺上來。可是現在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過年回家不容易回來一趟。誰還注意這些細節啊,漸漸的就給遺忘了。
頭菜上什麼就決定了宴席的定位,比如說頭菜上燕窩就叫做燕窩席。頭菜上廣肚就叫做廣肚席。那第二道菜就要上湯,清湯鮑魚,清湯烏魚蛋,這是湯菜中最經典的。這第三道菜就必須上魚,酒煎魚,幹燒魚,鯉魚培面都可以。接下來這道菜上爆炒菜,最好還是海鮮類的,比如說炒蝦仁帶底。李主任說這道菜可能很多年輕的廚師都會做。這第五道菜就要上炸的菜,炸紫蘇肉,炸八塊,都是合適的。緊隨著要上好一點的素菜,比如說,扒猴頭菇,扒山珍這種菌類菜。最後接的就是甜菜,琥珀冬瓜,炒紅薯泥。上甜菜了就要隨甜湯,不過這隨的湯是不算做一道菜的,像琵琶羹,山楂羹這一類的。下半場就用炒青菜墊場。當然也可以不用。緊接著就要上雞了,取大吉大利之意。多數都是料子雞或者是布袋雞。當然這些都是要帶著清湯上的。這宴席的最後一程就進入了尾菜,河南人幾乎家家戶戶都喜歡扣碗,既簡單又方便。尾菜一般都是三葷一素四個扣碗,最後還要來一個酸辣五絲湯,味道重點的叫做三狠湯。這碗湯以醋和胡椒為主要的調料,有很好的醒酒效果。
傳統的豫菜遵循了周朝時期伊尹所提出來「五味調和」的理論。酸甜苦辣鹹都不偏激強調中和,想要五味中和就必須要用足夠的時間來讓五味交融,這在廚師制湯的時候已經體現得很充分了。
扒,這不是豫菜獨有的技法,但這種技法在豫菜當中是用的最多的。扒的一大核心就是漲發乾貨。一般我們漲發乾貨都是用水發的,但是現在用油漲發乾貨的方法也已經非常普遍了。可能是因為出於多年的習慣,李主任在向我介紹漲發乾貨的過程中語速明顯慢了很多。任何一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使漲發前功盡棄。漲發的優劣也對菜的口味與出品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就拿漲發魚肚來說吧,選料時要選無蟲蛀,無雜質,無灰塵的魚肚,顏色要燦黃透明。
下面就是李主任詳細的講解:第一步是要暴曬或者是直接烘乾,因為內部如果含有水分的話會影響油的吸收,從而影響漲發的效果。接下來就是將魚肚完全進入到涼油當中並開始加熱,這時候一定要掌握火候,用小火慢慢的加熱,控制油溫到一百攝氏度左右就剛好了。要注意魚肚的體量與變化,不能出硬結也不能起氣泡。第三步就是炸,直接把魚肚投入到兩百攝氏度的油中,此時魚肚會快速膨脹,注意要用筷子不斷地翻動。炸好的魚肚全身金黃,體態空松,但是就是這樣也不算是成品。還需要將魚肚中的油擠出來,然後在溫水中泡上片刻。這個過程要重複好幾遍,才能將油擠乾淨。
知道了漲發過程的艱辛之後,我在廚房中拿著原本硬邦邦的乾貨,在看這些蓬鬆飽滿,豐滿柔軟,黃中透亮的待煮食材,感覺真是太神奇了。
以前在河南家家戶戶都具備這樣的技能,但是現在就算是在河南,也只有在酒店當中才能吃到這樣的口味了。就像現在的年夜飯,李主任說他自己現在做年夜飯也不會有以前那麼講究了。因為實在是太麻煩,有些力不從心了。
是啊,聽了李主任介紹年夜飯上菜的順序和做菜的講究,頗有一點啟發。我們這年輕的一代,做什麼事情也要像李主任所講的有安排、有順序、有講究。做事情應當認真,應當有一份堅守,有一份執著。哪怕遇到再多困難也應該堅持。貴在堅持,這是一種值得推崇的精神,各位朋友,你們覺得呢?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