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10月15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上海人大多是「糯米控」,對於糯米制的糕糕團團,總是毫無抵抗力。定勝糕、雙釀團、八寶飯,總是每天換著花樣地出現在弄堂人家的早餐中。四季輪轉、節氣變換,也伴隨著不同的糕團出籠,春節要吃松糕、清明必備青團、重陽節有重陽糕,更別說老人做壽用的壽桃團、搬家要送的定勝糕了。金秋八月,桂花飄香,這個季節正是「糯米控」寵幸桂花條頭糕的時節,甜的豆沙、糯的米糰、香的桂花……端的是色香味俱全。
條頭糕的「黃金比例」
好的條頭糕,賣相未必出眾,不過是米糰包裹著豆沙,但吃口就完全不同了。冷的時候,糕不冷硬,軟糯卻又不會粘牙,桂花的甜香回味悠長;蒸熱了,糕體形狀也絕不軟塌,照樣原模原樣,一口咬下去,溫熱的豆沙立刻從嘴角滿溢出來。貌不驚人的條頭糕,原料也中規中矩,無非是糯米粉、粳米粉,加上手工豆沙,以及少量豬油和糖桂花,卻足以讓人垂涎。沈大成糕團部一把手沈國興得意地說,黃金比例最要緊。
這其中,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最為講究,直接決定了條頭糕是不是「糯」。「糯」字很玄妙,難以形容,但一到嘴裡就能分出高下。「糯米粉和粳米粉的比例大致為一比一,想要更糯,糯米粉就多放幾分,想要嚼勁,粳米粉就多放幾分。」但沈國興也說,糯米粉要是放多了,條頭糕就難以成形,蒸熱了更是直接塌在屜籠上,取也取不下來;要是粳米粉放多了,那條頭糕就不糯了,冷的時候更是硬邦邦的,咬不動咽不下,活生生卡在喉嚨口。
調配好了這個比例還不夠,豆沙和糕團的比例同樣重要,豆沙太多,容易甜膩,豆沙少了,味道又太寡淡。這個比例大約為一比三,而且一定要趁熱把糕團按遍,夾入豆沙後捲起,這樣,細密的豆沙還會稍許滲透入糕團之中,趁著溫熱吃,仿佛兩者融為一體,恰到好處。
至於表面的糖桂花,那也有比例講究。「糕團製作的最後一步,要刷上米漿,再撒上糖桂花,」沈國興說,桂花不用多,五六朵足以,既有了淡淡的香氣,還帶上了若有若無的鹹味,可以中和掉一些甜膩感。
選糖桂花完全靠鼻子
嚼勁十足的糯米,甜蜜蜜的糖桂花,真是絕配。桂花年糕、桂花甜酒釀、桂花糖年糕……似乎只要放上糖桂花,原本質樸的糯米就立刻有了金色的光芒。條頭糕的好吃,很大一部分也要歸功於最後那一勺糖桂花。
沈大成用的糖桂花雖不是自家醃製的,但也精挑細選,蜜制的糖桂花被妥妥地封存在醃缸裡,每天取出一定的用量,再密封起來。「糖桂花,一要香,二要新鮮。」沈師傅說,挑選糖桂花,靠的是鼻子,「好的桂花,才能制出好的糖桂花。好的桂花有多香,好的糖桂花就有多香。」這份香甜,既要有新鮮採摘的味道,不能夾雜著陳年舊香,又要純正天然,不能帶有人工添加的香精味道。沒有幾十年功夫,還未必能聞得出糖桂花的好壞呢!
糖桂花的香味,要比桂花複雜得多,這和糖桂花的製作工藝有關。地道的糖桂花製法,是先要將新鮮桂花晾乾後,按100斤桂花配30斤鹽的比例,放進裝有青梅醃製後的滷水中,醃製半個月以上,取出後反覆清洗,再將桂花晾乾,要用白糖將桂花層層拌勻,其中白糖的用量要多於桂花,還能放入薑片等,隔數日,蜜糖般的糖桂花才算醃製成功。
「可惜,現在會自己製作糖桂花的人太少了。」沈師傅回憶說,早年在江南一帶,每到農曆八月,家家戶戶的婦女都會用桂花製作糖桂花,或者用桂花泡茶。糕點上都能加入一勺,更是秋天獨有的香甜。
無錫老師傅三代做糕團
沈大成的糕點部總廚,堪稱滬上糕團界的泰鬥,可不是人人都能當的。57歲的沈國興,從21歲進入沈大成,已經足足36年了,如今是沈大成糕團部的一把手。「我們都是無錫人,無錫人喜歡吃甜食,喜歡吃,所以也精通做。」從爺叔,到父親,再到他自己,祖孫三代世代相傳地製作糕團,他也是沈大成糕團製作手藝的第三代嫡傳傳人。
沈國興說,他的條頭糕和重陽糕做得最得意,條頭糕遵循的是傳統工藝,重陽糕則在他的手裡得以改良。原來,常被小輩用來孝敬老人的重陽糕,傳統上一直是粘質糕,製作原理類似青團和條頭糕,並不適合老年人食用。為此,沈國興決定將重陽糕改制成松質糕。「將糯米和粳米用冷水攪拌後,直接放進模具,上籠蒸熟。」沈師傅說,這樣製作的重陽糕,口感更似松糕,不會粘牙,也更好消化,老人就算多吃幾塊也不太礙事。
除了改良製法之外,沈師傅還給重陽糕加了些味道。傳統的重陽糕沒有餡心也沒有配料,改良後,加入了松仁、瓜仁、桃仁和什錦蜜餞,「一方面是加點甜味,豐富下口感,另一方面也多些營養價值,給老人補補。」
「這兩天大家還在吃條頭糕,再過兩天,到店裡來的人買的就都是重陽糕了。」距離重陽節不到半個月了,重陽糕的銷量在重陽節前會一下子飆升,最多時沈大成一天能賣出十幾萬塊重陽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