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發展戈壁農業 迎來果菜飄香(「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

2020-12-21 湘潭在線

棚外雪花飛舞,棚內綠意盎然,碗口粗、近半米長的冬瓜密密麻麻。「一個棚產量約12萬斤,現在批發價一塊三一斤,兩棚冬瓜賣30萬元不成問題。」說起收成,大棚主人安海十分高興。

這裡,是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汪家墩村。去年3月開始,安海建起11個鋼架大棚,一個棚佔地將近6畝;今年8月,他在兩個大棚裡種了冬瓜,眼下正分批銷售。

就在一年多前,這片地還是戈壁荒灘,張掖耕地面積僅佔土地總面積的不到一成。「向戈壁要耕地、向節約要水源、向科技要產量」,張掖2017年以來累計發展戈壁農業11.76萬畝,總產值25億元,帶動11萬人增收。「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荒灘,如今果菜飄香。

安海的鋼架大棚,長155米、寬24米,佔地面積相當於9個標準籃球場大小。一進大棚,左邊是水肥一體化池。水和肥在這裡配比後,通過滴灌管道直達冬瓜苗根部。「水肥配方由專家指導設定,灌溉頻次、時長,以及棚內的溫度溼度等,由系統自動控制。」安海告訴記者。

在民樂縣生態工業園區,張掖海升現代農業有限公司面積20萬平方米的現代智能玻璃溫室,自動化程度更高。「整個溫室,從建築材料、建造標準到搭載技術,都很先進。」公司生產技術經理安康平介紹,溫度、溼度及二氧化碳濃度,全部由電腦自動控制。

溫室內生長的串番茄,每串的數量都差不多,每粒番茄的個頭、色澤、口感差別非常小。

原因何在?安康平說,每棵植株的灌溉、施肥均由精準水肥循環系統統一控制,溫室上、中、下部均安裝了傳感器,保證植物生長環境一致。

河西自古缺水。發展戈壁農業,水從哪裡來?

「我們通過平田整地,襯砌渠道、鋪設噴滴灌節水設施等辦法,推動高標準農田建設。」市經濟作物技術推廣站站長張文斌說,改造後至少節水1/3,「節餘出來的用水指標,用於新增戈壁農業灌溉用水。」

溫室內,基質架兩側都有溝槽,用於回收植物未吸收的水分和肥料。安康平介紹,「一般能吸收七八成,多餘水肥經過回收、過濾、處理後繼續使用。」

在甘州區甘肅神農珍稀菇業有限公司,和一般菌棒採用塑料薄膜包裝不同,這裡採用的是食品級塑料瓶,可以反覆使用。「廢棄菌料目前是當作有機肥賣掉,90元一噸。下一步準備開發成飼料。」公司副總經理劉利說。

張文斌介紹,相比於中東部地區,張掖不僅有晝夜溫差大、光照條件好等優勢,而且病蟲害少得多,使用農藥也少得多,從源頭上減少了農業面源汙染。

去年5月開工、10月投產,神農珍稀菇業今年已經實現5700萬元產值。「現在每天出菇約20噸,還是供不應求。」劉利說,截至目前,企業已經收到張掖市兩份「大禮包」:戈壁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補助300萬元,實際投產菌瓶補助500萬元。

為調動社會資本投入戈壁農業的積極性,政府先後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2017年以來,張掖先後爭取中央和省級資金2.15億元,採取定向補助、先建後補、以獎代補等方式,從用地劃撥、基礎設施配套、種苗菌種繁育、高效節水、科技研發、銷售流通、品牌建設等方面給予企業支持。

「多虧了鎮上幹部的貼心服務,50多畝地的產權證很快到手,我順利抵押拿到貸款200萬元。」安海感激地說,倪家營鎮農業農村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周興海還為他提供育苗、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免費諮詢服務。「周師傅一周至少來兩次,教我降低種植密度,冬瓜產量提高了不少。」

海升溫室裡,一行番茄120米長,白樂善開著升降車落蔓。因為腿腳不便,白樂善以前很少外出務工,日子過得緊巴巴。「這裡工作強度不大。我是落蔓工、媳婦是盤頭工,倆人工資加起來一個月9000多元!」

海升還在「升」。公司二期、三期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總佔地面積2000畝,投資26.8億元,明年8月投產後,可帶動5000多名群眾就近就業,戶均增收4.5萬元以上。

>>返回湘潭在線首頁

相關焦點

  • 張掖: 發展戈壁農業 迎來果菜飄香
    張掖——發展戈壁農業 迎來果菜飄香(「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本報記者就在一年多前,這片地還是戈壁荒灘,張掖耕地面積僅佔土地總面積的不到一成。「向戈壁要耕地、向節約要水源、向科技要產量」,張掖2017年以來累計發展戈壁農業11.76萬畝,總產值25億元,帶動11萬人增收。「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荒灘,如今果菜飄香。安海的鋼架大棚,長155米、寬24米,佔地面積相當於9個標準籃球場大小。一進大棚,左邊是水肥一體化池。
  • 發展戈壁農業 迎來果菜飄香(「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就在一年多前,這片地還是戈壁荒灘,張掖耕地面積僅佔土地總面積的不到一成。「向戈壁要耕地、向節約要水源、向科技要產量」,張掖2017年以來累計發展戈壁農業11.76萬畝,總產值25億元,帶動11萬人增收。「風吹石頭跑,遍地不長草」的戈壁荒灘,如今果菜飄香。  安海的鋼架大棚,長155米、寬24米,佔地面積相當於9個標準籃球場大小。一進大棚,左邊是水肥一體化池。
  • 張掖農業發展歷史悠久,農產品種類豐富,擁有臨澤小棗、張掖玉米...
  • 砥礪奮進碩果滿枝——平壩區「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城鄉美景 「十三五」以來,平壩區堅守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改革創新,砥礪奮進,實施大扶貧、大數據、大生態戰略三大戰略,按照「生態立區、工業強區、旅遊興區」發展思路,答好經濟社會發展的「時代答卷」,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嶄新篇章。
  • 陸海新通道 激活西部新動能(「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
    開欄的話「十三五」規劃即將收官,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即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勝利在望!本報今起推出「『十三五』各地經濟社會發展新亮點」專欄,以來自基層一線的典型案例,生動反映「十三五」期間,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各地攻堅克難、開拓創新、奮力拼搏,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新成績、新亮點和人民群眾不斷增加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勵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信心、開拓進取,奮力奪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勝利。
  • 三穗縣「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成就
    一組組數據,見證和記錄了「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足跡。這一段充滿智慧和勇氣的實踐,註定在三穗的史冊上留下鮮明的印記。五年來,三穗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團結帶領全縣幹部群眾,牢記囑託、感恩奮進、苦幹實幹,堅決打好三大攻堅戰,奮力推進三穗長治久安和高質量發展。
  • 幸福活水潤心田——臨澤縣「十三五」期間水利發展紀實
    「十三五」以來,臨澤縣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著力改善農村水利基礎設施,解決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提升城鄉水生態環境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幸福活水」。  興修水利惠民生  迎著冬日的暖陽走進臨澤縣紅山灣水庫,悠然自得的天鵝在水面上翩翩起舞。
  • 江蘇省「十三五」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發展規劃
    江蘇省作為全國農業大省,「十二五」時期的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糧食生產持續穩定增長,高效設施農業量質齊增,農民收入較快增長,農村集體經濟加快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壯大,為全省社會經濟發展大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 關於印發溫州市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
    為貫徹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全國農業工作會議精神和全省農村工作會議精神,著力提高溫州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保持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為溫州推進「三大轉型」、打造「三個城市」夯實基礎,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根據《關於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的若干意見》(溫委發〔2016〕1號)、《溫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等文件,特編制《溫州市農村經濟發展
  • 尋找經濟的"45度角"—從國家"十三五"規劃看陝西發展之一
    這次國家「十三五」中提到了100多項重大工程,許多內容都與陝西密切相關。隨著這些重大工程項目的推進和實施,未來五年陝西省經濟、社會和民生發展將會有更廣闊的空間、更強勁的動力。    45度裡的重大項目    「我用兩個月的時間走了一趟絲綢之路,作為搞經濟的,我能清楚地看到這條道路將帶給陝西的巨大機遇。
  • 引領「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 習近平在中央財經委會議上作過這些...
    12月9日,人民日報頭版刊發文章《領航定向 破浪前行——從中央財經委會議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以中央財經委員會會議為視角,展現了「十三五」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中央財經委員會的前身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
  • 「十三五」期間,延慶農業發展交上圓滿答卷
    優越的自然條件為延慶區農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傳統種植業、林果業曾在延慶區取得了驕人的發展成績。隨著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延慶區農業也由傳統農業逐漸向綠色農業、有機農業、設施農業、觀光農業轉型升級。2019年9月23日,在第二個「中國農民豐收節」來臨之際,延慶區推出北京市首個農產品區域公共品牌「媯水農耕」。
  • 人才賦能 張掖「智」造「雲端」突圍——張掖智能製造產業發展紀實
    首先,記者來到張掖智能製造產業園展示大廳,這座展示廳從去年建成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一處忙碌的接待場所,供來自全國各地的產業界人士參觀考察、投資洽談所需。新建成的張掖市職教中心,將充分發揮獨特的地理優勢和資源優勢,與產業發展高度融合,為智能製造產業園、物流產業園、大數據產業園提供強大人才支撐。」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鵬說。
  • 喜看隴原五穀豐——甘肅省「十二五」農業發展綜述與「十三五」展望
    這五年,甘肅農業揚帆蓄勢,迎來了歷史上發展最快、質量最好、水平最高的時期。這是一個根本性變化和歷史性成就,也是全省農業發展史上的重要裡程碑,成為「十二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亮點。  過上好日子、富日子、體面生活,是老百姓最大的夢想。檢驗農村工作成效的一個重要尺度,就是看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沒有。
  • 永州市農業產業發展「十三五」規劃
    本規劃依據國家、湖南省相關產業規劃、政策文件以及《永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永州市「十三五」農業現代化發展規劃》,並與市級相關產業規劃相銜接,規劃範圍為永州市11個縣區、2個管理區和1個經開區,規劃期限為2016年至2020年。
  • 這五年,民權經濟社會發展收穫滿滿
    本報記者 閆鵬亮 攝 記者 閆鵬亮  12月8日,民權縣發改委辦公室提供的一組數字表明,該縣「十三五」期間經濟社會步入了高質量發展快車道:全縣生產總值由2016年的222.8億元達到2019年的324億元,年均增長9.1%;至2019年,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3.7%,高於全市平均水平0.4個百分點;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2019年達到10.9億元,比2015年增長38.85%
  • 一份沉甸甸的高質量發展答卷——大連市甘井子區「十三五」經濟...
    這一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是「十三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五年開拓創新,五年砥礪前行。站在這一特殊的歷史節點回望,這五年,大連市甘井子區書寫了一份沉甸甸的高質量發展答卷。,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要目標任務,著力打好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精準脫貧、汙染防治三大攻堅戰,全力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城市化布局逐步完善,產業優化升級取得實效,創新發展新動力持續增強,城市承載力進一步提升,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社會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 2018年港南區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貴港新聞網-貴港日報 作者:涼雨 王武祝 樊盼盼 吳紀序 編輯:王飛   穩中有進穩中提質穩中增效  ——2018年港南區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 現代農業發展高歌猛進——瑪納斯縣「十三五」發展成就巡禮之四
    「十三五」期間,金土豆產供銷專業合作社發展社員135戶,包括合作社所在的村——瑪納斯縣蘭州灣鎮王家莊村的大部分村民。合作社除了自辦企業,重點通過打造土豆育種、種植、倉儲、加工、銷售產業鏈,帶動農民實現大幅增收。今年入社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2萬元。合作社的固定資產由2015年的1200萬元,增加到現在的2500萬元。
  • 濰坊市「十三五」電力發展紀實:讓濰坊發展更有溫度更有亮度
    徐可 攝□濰報全媒體記者 王瑗通訊員 王曉龍 張昊東 賈聚光經濟發展,電力先行。「十三五」期間,伴隨著我國綜合實力躍上新臺階,電網發展也步入快車道。「公司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己任,聚焦經濟增長、民生福祉、綠色低碳,推進電網協調發展、供電服務建設、能源轉型升級,以一流的供電保障服務新發展格局,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增強,讓新時代的發展更有溫度和亮度。」國網濰坊供電公司總經理李振傑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