鏘鏘!
今天小齋給大家介紹下咱老北京人常吃的幾種美食,您看看你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
首先咱們要知道京菜又稱京幫菜,它是以北方菜為基礎,兼收各地風味後形成的。
北京以都城的特殊地位,集全國烹飪技術之大成,不斷地吸收各地飲食精華,吸收了漢滿等民族飲食精華的宮廷風味以及在廣東菜基礎上兼採各地風味之長形成的譚家菜,也為京幫菜帶來了光彩。
01千層餅
千層餅屬天下第一餅範疇,納西族食品。是一種能分出很多層次的烤餅。用泉水在大理石板上和面,石板下放弱炭火加溫,搓揉,使面平滑分層,薄如白紙。待發酵充分,將麵團平鋪,放上火腿和肉丁。再逐層加上花椒、蔥花、豬油、草果等配料,製成圓餅狀。用爐火烤制,表面發黃即可。香脆不膩,保存長久,是節日、待客的佳品。
千層餅又稱拿破崙餅、香草薄餅、巧克力薄餅、奶油薄餅或者蛋奶薄餅,它是一種多層酥餅,餅間夾有甜的餡料。經典的味道是奶黃味,有時也有泡打奶油和果醬味。在它的上面通常裹有棕色與白色相間的梳狀條紋,這是由糖衣或者方旦糖製作成的。
02它似蜜
它似蜜又名蜜汁羊肉,是一道傳統清真菜。它似蜜通常以甜麵醬、溼澱粉漿製成羊裡脊片,用油炒至白色。換油並加入調好的芡汁,快速翻勻使裡脊沾滿芡汁,淋芝麻油即成。成菜後,形似新杏脯,色紅汁亮,肉質柔軟,食之香甜如蜜,回味略酸。
相傳,清朝乾隆皇帝品嘗新疆廚師烹飪的菜餚時,對其中一道原名叫"塔斯蜜"的清真菜叫好,賜名為"它似蜜"。
03三不粘
據說,這"三不粘"的名稱由來,是因為乾隆下江南時,品嘗了桂花蛋,讚不絕口,於是賜名為"三不粘"。後來,一直到了清末,這道小吃的做法,才由深宮流入民間。
"炒三不粘"經廚師們的不斷改進,又在金黃似月的"炒三不粘"周圍擺上用京糕切刻而成的晶瑩鮮紅的小兔,為此菜增添了神奇的色彩,顯得更為富貴雅麗。這道菜的特點是軟香油潤、濃甜不膩;有益智、開胃的功效。"三不粘"金黃,京糕鮮紅,紅黃相映,鮮豔喜人。"炒三不粘"是安陽烹飪園裡的一枝鮮花,也是豫菜中的佼佼者。
"三不粘"這道菜餚做得最好的大概要數北京的同和居飯店了,他們烹製的"三不粘"色質純美,香甜宜人。還有人說,日本天皇曾經專門派人到北京同和居購買"三不粘",然後坐飛機帶回東京給他品嘗,而且吃得津津有味。看來,美食的誘惑力有時候也是十分巨大的,美食也常常會讓人日思夜想,那種牽掛的情懷,可以和熱戀中情人的相思之情相媲美。
04豆汁
豆汁是老北京獨具特色的傳統小吃,根據文字記載有300年的歷史。豆汁是以綠豆為原料,將澱粉濾出製作粉條等食品後的剩餘殘渣進行發酵產生的,具有養胃、解毒、清火的功效。
豆汁兒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期就已在北京地區盛行,而豆汁成為宮廷飲料是清朝乾隆年間的事情。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是一種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咽,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
05滷煮火燒
滷煮火燒是北京傳統特色小吃,起源於北京城南的南橫街。據說光緒年間因為用五花肉煮製的蘇造肉價格昂貴,所以人們就用豬頭肉和豬下水代替,經過民間烹飪高手的傳播,久而久之,造就了滷煮火燒。滷煮火燒是將火燒和燉好的豬腸和豬肺放在一起煮,輔之以炸豆腐片、滷汁,加蒜汁、醬豆腐汁、香菜等輔料,使火燒透而不黏,肉爛而不糟,頗受人們的喜愛
06豌豆黃
豌豆黃也稱為豌豆黃兒,是北京傳統小吃,也是北京春季的一種應時佳品。 清宮的豌豆黃,用上等白豌豆為原料做成,因慈禧喜食而出名;民間的糙豌豆黃兒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見於春季廟會上。
俗稱糙豌豆黃兒,在廟會等場合,置於罩有溼藍布的獨輪車上去賣。後傳入宮廷,由清宮御膳房改進,俗稱細豌豆黃兒,與芸豆糕、小窩頭等同稱宮廷小吃
通常將豌豆磨碎、去皮、洗淨、煮爛、糖炒、凝結、切塊而成。成品後,外觀淺黃色,味道香甜,清涼爽口
07炒肝
炒肝是北京市的特色傳統小吃之一,炒肝具有湯汁油亮醬紅,肝香腸肥,味濃不膩,稀而不澥的特色。炒肝兒是由宋代民間食品"熬肝"和"炒肺"發展而來的北京小吃,以豬的肝臟,大腸等為主料,以蒜等為輔料,以澱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
清代炒肝的製售者有鋪面和肩挑兩種。 姜、豬肝、豬腸、八角、蒜、黃醬、醬油、熟豬油、醋、明礬、澱粉、豬骨湯、精鹽,製作方法:將腸子洗淨,盤成若干捆,用繩紮好後,將腸從一處剪斷,放在涼水鍋中,旺火煮至筷子能扎透時,將腸撈入涼水中,洗去腸表皮的油,切成小段,豬肝洗淨,切成菱形片,熟豬油倒入鍋內,用旺火燒熱放入八角,再依次放入黃醬、薑末、醬油及蒜泥,炒成稀糊狀成熟蒜泥,將豬骨湯燒熱,放入豬腸,將沸時,撇去浮油,放入豬肝及醬油和熟蒜泥、生蒜泥、精鹽攪勻,湯沸後,立即用澱粉勻芡,再煮沸,撒上味精攪勻即成。
清朝同治年間,前門鮮魚口胡同的會仙居發明不勾芡方法製作炒肝,會仙居被認為是炒肝的創製者
不知道這幾種小吃,身為老北京人的您吃過幾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