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之以恆的減肥方法,是瘦身的黃金定律。
因為成功減肥的定義,是更長久地保持健康的體重不復胖。
62歲的臺灣名醫宋晏仁醫生的「211餐單」方法,使他6個月減去44磅,3年過去也不復胖。
而且,當他站上身體成分儀器上檢測自己的身體時候,儀器認證他的「身體年齡」為44歲。相當於,減肥後的他,年輕了18歲。
不過4年多前,面對同一臺體脂計,體重高達90kg,身體年齡是68歲。
而他也是從小就胖,就因為「能吃」——從小食量奇大的他,可一次吃下58個餃子。
就這樣一路胖到中年,體重達9字頭,走路氣喘籲籲,總是頭昏腦脹,彎腰也難夠到腳。
某一天,他在開會路上,呼吸急促,胸口異常疼痛,立刻趕到急診室,做心電圖檢查後,顯示心肌缺血,心臟電位低下,心室早期收縮,一連串病因,代表心臟隨時都有可能「罷工」,那時他才發現,距離「死亡」不過近在咫尺。
他也嘗試過向健身房報到,有一次蹬腿時,教練不停地幫他增加磅數,他還記得加到380公斤時,用力一踩,當場聽到「咔」一聲,半月軟骨因此破裂,受傷後膝蓋整整腫了半年餘,連走路都變成跛行,從此視健身房為禁地。
「當時一看,覺得全身發麻,卻一直找不到方法。以前這麼胖,就是無可奈何,各種減肥方法都試了,也吃過諾美婷(減肥藥),甚至說不準備便當,吃水果就好,現在想這是多麼錯誤的觀念。」宋晏仁說。
在一場研討會上,宋醫生獲知「哈佛大學健康餐盤」的資訊,所謂的「健康餐盤」組合是蔬菜和水果佔餐盤一半,澱粉和蛋白質各佔1/4,不難實行亦可享有飽餐。
從2014年初,宋醫生開始實行「哈佛大學健康餐盤」, 體重每月逐步下降2公斤。
到了9月足足輕了20公斤,由92公斤(約202磅)成功減至73公斤(約161磅),腰圍從38寸瘦回33寸。
宋醫生後來定出了「水、肉、菜、飯、果」的飲食順序,將「哈佛大學健康餐盤」調整成蔬菜佔1/2,蛋白質和全穀類各佔1/4。
簡而言之即蔬菜2份、蛋白質1份、全穀類1份」,是為「211餐單」。
用餐前先喝500cc開水,讓腸胃準備分泌消化液。
宋醫生強調餐前喝水對減重的效果非常好,211餐盤的秘密就在於杯水!
他解釋由於傳統的減肥方法,著力於阻礙消化及抑制吸收,反導致食物吃進肚子後,腸胃無法好好地消化吸收,使大腸變成壞菌的營養來源,製造出對身體有害甚至致胖的物質。
此外,據研究指出,先食用豆類、魚、肉、蛋等優質的蛋白質,再吃蔬菜,才能讓好的腸道菌均衡生長,小腸可以更充分分解食物。
以下是「211餐單」之7項重點,以及膳食舉例:
1,先喝500cc的水,其餘時間也多喝水,或無糖黑咖啡、黑茶。
2,攝取優質蛋白質,如堅果,白肉,豆腐等豆製品。忌加工類肉食如火腿,醃製肉;
3,多元化的蔬菜2份,以深色蔬菜為主,攝入膳食纖維,可以提高飽腹感;
4,吃一份全穀類,如糙米、大麥、藜麥等,減少進食白米、麵食、甜點等精碳水;
5,吃一個奇異果大小的水果,因為水果中也有糖,過量也可能致胖;
6,烹飪過程中以更優質的食用油煮食,如橄欖油、花生油等,降低反式脂肪酸的攝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