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Keep有半年多了,一直都體驗著這款產品,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堅持帶來的身形上的改變,那麼從產品的角度來講,除了自身的原因外,為什麼我願意一直用這款產品?它是如何提高用戶黏性的?
為什麼用戶會對產品產生黏性?我覺得根本原因是用戶能從中收穫某些東西,如資訊、知識、快樂等,那麼如何提高用戶黏性?主要從需求滿足、用戶參與、用戶體驗、三方面入手,結合產品戰略和產品功能進行分析。
隨著國家經濟的逐漸向好,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健康和自我形象要求的不斷提升,國家的扶持,使健身行業得以迅猛的發展。同時,隨著移動端性能的增強、功能的增多,以及移動網際網路產業的不斷發展,如電商、O2O、行動支付、社交、資訊共享的發展,使人們對移動端越來越依賴,催生出了結合電商、社交、信息分享、健身知識為一體的健身平臺APP,促進了以個人健身為主的新的健身運作模式的發展。
Keep用戶概要地概括,需求主要分為4類:增肌、減脂、塑形、獲取自豪感,其中增肌、減脂、塑形以及混合需求為主要人群目的。
1)90後85後為keep主要用戶群。
數據來自「搜狗聯合Keep發布健身大數據報告」
2)Keep用戶女性群體較多,這與健身人群男性數量>女性數量相衝突,說明Keep更受女性用戶喜愛。
數據來自「搜狗聯合Keep發布健身大數據報告」
3)基於健身運動的特性性,一般健身人群的收入及學歷文化都不錯,是對自我形象有比較高要求,追求時尚的人群。
Keep部分功能結構圖
根據Keep功能結構圖,可知Keep按模塊可分成訓練、發現、動態、我。
用戶為什麼有健身的需求?
根據Keep產品戰略和用戶分析,Keep的主要用戶群體都有年輕、小白健身用戶或普通健身用戶的特點,這類用戶都有哪些健身相關的需求?
踏入健身領域必然要了解健身相關的知識,如如何合理減脂、增肌、飲食、動作要領,活動的舉辦等知識或資訊。
大部分用戶都不是享受孤獨的人,都有交流的需求,對於有良好條件的用戶來說,曬圖獲得自豪感和關注也是需求之一。且在訓練的日子裡,有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相處、交流、打氣,擁有相同話題的社交圈給用戶帶來新鮮感,堅持的動力,這也是用戶希望看到的。
健身、運動離不開裝備,無論是健身所需的器材、跑步的裝備,都是用戶的需求之一。
3分練7分吃,良好的訓練效果離不開良好的飲食習慣。
Keep對用戶的需求滿足的怎麼樣了?
根據Keep功能結構圖,結合Keep戰略方向、用戶分析,可知訓練為Keep的核心功能,結合社交、商城、資訊、個人模塊組成產品功能分類,同時穿插著記錄以形成詳細的用戶畫像。接下來把Keep功能按類別分成訓練、社交、商城、資訊、個人進行分析。
個性化推薦:
到健身房學習私教的健身課程前,教練都會對學員進行如身高、體重、身體運動能力等要素的了解,以便對學員進行更優的教學。Keep同樣遵循該流程,只是條件有限,只能通過對用戶基本信息的了解,向用戶推送適合的課程訓練,首先解決入門健身用戶的茫目心理。
所以Keep初始化時會要求用戶填寫性別、所在城市、身高、體重、運動能力、目標這些基本信息,然後推送相匹配的訓練課程,降低用戶使用門檻。
豐富優質的課程內容:
訓練是Keep的核心模塊,而核心模塊的正常運轉是基於訓練課程的,訓練課程的數量、質量是健身類APP(一對一除外)的核心競爭力。剛起步時的Keep還沒那麼多功能,產品體系尚未完善,不過課程數量一點都不少,加上優質的課程內容,從而獲得用戶的肯定。
課程訓練:
有豐富優質的課程內容,也要有良好的訓練過程,訓練入口有兩個,「課程表」和「我的訓練」。
訓練流程
訓練流程設計得很簡單,到達「訓練中」狀態層級很淺,符合用戶最常用功能的設計規則,節約用戶成本。訓練過程中可對音樂、訓練進度進行調整,隨時對訓練動作進行詳細的學習。訓練完畢後可對本次訓練發表動態和分享動態。
課程表以周期性的方式幫助初級用戶安排訓練內容、訓練日期等問題,以專業的角度安排每天的訓練內容,給予用戶合理的訓練教程,降低用戶的入門門檻、節省時間,同時也限制了用戶的自由選擇。
我的訓練:
我的訓練和課程表訓練的流程界面基本一致,只是入口不一樣,所以前者添加的是課程,可直接添加課程,而後者是添加課程表。導致的最大不同點在於,如果說課程表是Keep提供的周期性的全套訓練內容的話,那麼「我的訓練」則體現了用戶的自由選擇權,用戶可根據自身喜好,從課程內容庫中選取適合自己或喜歡的課程,不過該功能的需要用戶對自己身體有一定的了解。
訓練中:
訓練完畢:
訓練強度的反饋,除了促進用戶反省自身的訓練過程、了解自身運動能力,提高訓練質量外,也便於產品收集用戶運動能力數據,結合當前用戶反饋的信息和訓練課程,了解用戶運動能力,優化、修改用戶個人畫像數據,推薦適合用戶的課程。
打卡是我特別喜歡的一個功能:
在這種場景下:
一方面對用戶來說,分享的意義更多的是根據「承諾與一致性」給自身帶來更大的良好壓力,督促用戶堅持訓練。當然,也有的用戶更喜歡用這個功能來裝逼或者分享,給自身帶來自豪感,只是我覺得這種用戶不多,因為朋友圈不像是keep的健身圈,沒有這個土壤、氛圍。
另一方面,對產品來說,分享能帶來產品的宣傳,吸引更多的用戶。
不過以千卡作為消耗單位顯示不能很好地滿足用戶對訓練消耗的理解,建議添加常見食物對消耗能量以直接映射。
戶外跑功能:
騎行功能:
如果說說前兩個版本的Keep還是一個以訓練課程進行訓練的室內健身平臺,這個版本添加的跑步、騎行功能 則表明它由室內擴展到了室外,也促進了自家電商戶外類商品的熱銷。
跑步、騎行在功能、界面設計上很相似,設計簡約,操作簡單,在開始前採用中間色白色作為背景色,明 亮的綠色瞬間吸引用戶眼球,引導用戶訓練,訓練中功能按鈕採用極簡、放大、極大色差的設計模式,方便用戶跑步、騎行中的操作。
不過跑步的跑前熱身、跑後拉伸放置在右上角不明顯的輔助功能模塊內,不易用戶發現,且跑前熱身和跑後拉伸是相對重要的環節,建議第一次使用以彈框的形式提醒用戶(可設置不再提醒)。
訓練總結:
首先通過初始化階段對用戶的了解,推薦相匹配的課程,結合課程表、我的訓練、豐富的課程內容,滿足用戶「健身卻無從下手」的需求;同時所有課程的免費,免去了用戶對於錢的擔心,且課程內容耗時一般都在22分鐘內(戶外課程除外),對器材要求極低,滿足用戶「想健身不想去健身房」的需求和「對時間、空間限制「的需求。讓健身對普通用戶不再有門檻,充分利用用戶的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開練。
不過對於訓練場景可進一步擴展,如爬山,也可對訓練過程進一步優化:
設計更符合健身房訓練的課程,結合耳機實現暫停/開始、下一個、下一個等動作。
動作講解以文字、gif、圖片形式展開,清晰明了,可是體驗並不好,以自身的使用體驗來說,當我在完成一系列動作後,滿身大汗喘著大氣,我是沒心情再去仔細閱讀下一個動作的動作講解了,邊訓練邊閱讀講解不是一個好的體驗,對於剛開始健身的用戶來說,不可能把所有動作要領都先掌握再練,都是邊練邊理解動作,所以我覺得可以在下一個動作前的休息時間段做「下一個動作講解功能」的開關,也排解用戶無聊的等待,同時在訓練過程中適當增加動作的講解主意,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更容易上手。
Keep的社交分布在發現和動態兩個模塊,每個模塊都有各種功能,針對主要功能進行分析。
話題:
主題詳情頁:有的話題詳情頁會有標籤說明。
利用熱門話題提升用戶活躍度,通過話題引導用戶發表動態,提高用戶參與度,參與UGC的創作,豐富社區內容。
通過話題與訓練課程的結合,針對性地向用戶推送訓練課程,提高課程與用戶的匹配程度,引導用戶參與相應的課程訓練,提高用戶黏性。
活動:
活動有兩類。一種是直播類,一種課程訓練類。
課程訓練類:
直播類:
與課程類到報名的流程相同,不同的是活動的參與是以直播的形式展開的。
熱門活動入口同樣很淺,承擔著引導用戶參與課程的任務,Keep會在不同的時間斷推出不同的活動引導用戶參與,如視頻類活動組織用戶進行線上-線下教學,以視頻直播的形式的教學,且視頻不可回放。或以訓練課程為主的活動參與。
活動一般分為三個類別:
Keep不間斷地推出各種類型的直播教學,用戶總會遇到喜歡的教學內容,且內容一般都是要到健身房購買相應課程才能得到的優質課程,用戶遇到自己喜歡的內容時會產生「驚喜」感,而「驚喜」也是使產品「保鮮」的有效方法,如支付寶的「獎勵金「的高低。且優質內容的免費獲得,也會帶給用戶對Keep的好感。
從體驗的角度講,訓練課程中的視頻教學是死的,主要靠用戶的堅持,不過能提高用戶的參與度。而直播教學是活的,能帶給用戶更多的靈性、思考、交流,提供更好的體驗,教學內容的不可回看性,使課程更加珍貴,促進報名了用戶更為積極地參加活動,且有的教學活動是連續一段時間的,這對產品DAU、用戶對產品黏性的提高都有良好的效果。
不過對於是自驅型人格、具有良好自律性的用戶來說,教學內容的不可回看性反而是個弊端,因為這類用戶不太需要外界的因素引導他們訓練,他們有自己的計劃、安排,內容不可回看反而會使這部分用戶損失部分優質的教學課程。
總的來說,」活動」功能和其運營,對提高用戶黏性,UGC內容的產生,用戶參與度,提高日活起到了良好作用。
小組推薦: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給予用戶共同目標人群並支持最簡單加入小組方式,小組能給用戶帶來歸屬感,在小組內進行運動時間排名,帶來競爭,更能讓用戶堅持訓練。同時,可參與本組成員動態,動態間的相互參與,增加用戶間的「關注」操作,讓在同一小組內的成員更容易形成更深的社交關係。
達人推薦:
類似微博用戶對大V的關注,只是Keep還無法產生明星效應,可是達人對於活躍社交關係網,擴大社交體系具有良好作用,也能讓用戶產生崇拜感、目標,以產生堅持下去的動力。有些大V甚至已經做起了廣告、自我推廣,這也是Keep社交體系和用戶量的一個證明。
動態:
對用戶發表的動態、打卡內容進行展示的模塊。分為熱門、關注、同城。
熱門動態:
對用戶而言,熱門動態能給用戶帶來目標、堅持訓練的動力、刺激用戶參與和關注。,也能給用戶表現自我的機會、平臺,自我展示也能給自身帶來動力、自豪感建立,更能擴展的用戶關係網,為用戶帶來更多的關注。
對平臺而言,熱門能刺激用戶產生更多、更高質量的UGC內容,豐富社交動態,提升社區活躍度。
關注:
如果說熱門是默生用戶間的交互,那關注則是單方關注或雙方關注的用戶間的交互,進一步加深用戶間的交流,活躍、穩固已有用戶關係網。
同城:
同城更多的是利用同城的關係,引導、建立更有共同點的社交關係。同城對於用戶通過線上建立線下社交來說有了一個開始,可是並無再具體的功能和運營支持用戶進一步建立更加深入的線下社交關係,而用戶間良好的線下關係,能很大程度上深化社交關係深度,提升用戶對產品的忠誠度,依賴感。
好友添加:
通過通訊錄、微博、微信、QQ為用戶的社交關係網引入熟人社交,提升用戶黏性和用戶活躍度,對於產品而言,承受著現在新增用戶的成本越來越高,合理地利用用戶資源,通過用戶的引流,增加產品用戶量,為構建龐大的用戶體系、更多、更優質的社區內容、文化傳播提供用戶支持。
社交總結:
從用戶的角度講,社交模塊滿足用戶的溝通、表現自我、獲取自豪感的社交需求。
從產品的角度來說,社交模塊通過用戶參與、用戶自我表現等功能實現用戶社交需求。同時連接多個QQ、微信、通訊錄、微博社交體系,利用現有用戶資源,達成用戶引流的目的。熟人社交的引入也能極大地提升用戶的活躍度、參與度,最終達到提高用戶黏性的目的。
Keep的社交網絡基本都是基於線上構建的,若能利用線上關係和用戶位置,引導用戶自身組織線下活動,如一起跑步、參選、爬山,擴展、加深用戶關係網,強化社交網絡,就能培養更忠誠的用戶。
Keep以多元入口的形式向用戶提供各種資訊,無論是訓練模塊、發現模塊、課程內容模塊都有資訊相關的文章入口,方便用戶隨時隨地地閱讀。
文章入口:
精選文章:上面的資訊入口更多的是單片文章的推送,而精選文章則是一個整合。
飲食資訊:
Keep在飲食需求解決方案更多的偏向於提供菜譜和常見食物詳情信息。對食品進行了早、午、晚餐、減脂、高蛋白低脂等分類,並提供食譜做法,不過個人覺得這些功能作用不大,首先這些食品在餐廳並不常見,再而我想大部分用戶在上了一天班或訓練完,身體疲憊不堪的時候是不會再有心情去做飯的了,而對於要給家人做飯的用戶來講,這些食物並不見得會被大眾家庭成員所接受。
資訊總結:
為充分利用用戶碎片化時間,資訊內容基本都在3-5分鐘內就能閱讀完畢,同時,部署多元入口,引導用戶閱讀,利用高質量的內容,結合活動、禮品、當前時事,使內容更加豐富多元,引導用戶參與。不過精品各入口推送的文章時常會重複推送,尤其是Keep日報,對於是優質內容的推送和重複頻率沒處理好。
餐飲模塊方面,我覺得用戶更希望在該模塊能夠獲取到健身與食物相關的知識甚至食物直接像外賣一樣送上門,做成o2o或許會更好,不過基於當前外賣市場混亂,質量難以保證,健身食品做法的特殊性,推廣困難,這可能也是Keep把飲食需求做成菜譜的折中處理方案吧。
無論是資訊文章、食品內容,都能對相應內容進行分享、收藏,可利用用戶的關係網,達到傳播產品品牌,提升健身圈用戶間的交流,達到對其它用戶進行引流的目的,也達到滿足用戶獲取資訊的需求。
購物流程圖
商城總結:
健身離不開器材,戶外運動也涉及到服飾,所以結合初級健身用戶、戶外運動、私人室內訓練等的要素,Keep商城提供的商品都是有針對性的,主要包括瑜伽類、服飾、初級健身器材。迎合主流的用戶群體,目標明確,不過商城商品種類仍然偏少。
自營電商的利弊:
而商城也是Keep的主要盈利來源,其它來源包括開屏廣告,活動推廣插入廣告、banner輪播廣告,也就是自營商城+廣告的盈利模式。根據Keep商城一周年慶發表的介紹:累計賣出500,000件Keep課程同款運動裝備,700,000+用戶購買了keep運動服飾,如果數據真實的話,變現能力是非常好的,只有用戶對產品足夠信任時,才能為商城帶來龐大的流量。
個人模塊承載著用戶根據需求、參與產生的各種數據,如健身數據、身體數據、商城數據、活動數據、帳號數據等。是用戶畫像數據具象化的存在形式,記錄著用戶的不斷成長、變化,根據用戶數據誕生的「徽章」能在一定程度上給用戶帶來榮譽感,也見證了用戶的成長與堅持。
不過Keep現有用戶畫像仍可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化,往個性化推薦方向優化。
產品已較為完善,能很好地滿足面向用戶「健身」的核心需求,配合社交、資訊、商城多方位活躍、吸引用戶,引導用戶參與,結合用戶記錄,形成用戶畫像。只是對於用戶飲食需求、個性化定製、線下社交方向仍可進一步優化、發展,以更好地滿足用戶飲食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深化社交關係。總的來說,Keep在用戶需求滿足、用戶參與、用戶體驗方面都有優異的表現,這也是自身原因除外我一直都在用這款產品的原因吧。
作者:Javen,產品路上前進的小白。
本文由 Javen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