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亞:"半鹹水"河道放淡水魚 盲目"放生"變"殺生"

2020-12-07 中國新聞網海南站

  在三亞同心家園五期旁的河道上,吉陽區環衛所的工作人員從河裡撈起一條條翻肚的死魚,不一會就裝滿了3個塑膠袋。這是他們打撈死魚的第8天了,但河裡還是不斷出現漂浮的死魚,目前數量已經達到數百條。這可能要追溯到22日的一次放生活動,第二天河裡就開始出現魚的屍體。

  近日,環衛所的工作人員網上放出了河道中死魚的照片,呼籲市民不要再河道內放生魚,避免魚類不適應水質而死亡。有關專家稱,不科學的放生不僅會將「放生」變成「殺生」,還會破壞河道的生態。

  居民  河邊飄來腐臭氣味

  「這幾天跑步都聞到臭臭的味道,後來才知道是死魚。」住在同心家園五期的黃家營每天都到小區旁邊的棧道上跑步,但以前很少看到死魚。

  5月30日早晨,記者到該河道進行走訪,沿著階梯走道棧道上,迎著風就能聞到水面上飄來的陣陣腥臭味。沿著河道一直走,在一些水生植物的旁邊能看到一些泛著白肚子的死魚漂浮在水面上。隨著太陽越來越曬,水中的腐臭味更加刺鼻。

  「這個星期跑步的人和晚上散步的人都少了許多。」黃家營說,他從小區微信群裡看到人們說最近河裡死魚很多,原因是放生導致的。因為這一個多星期以來河邊有異味,他也很少到河邊跑步,但一直不知道究竟是怎麼回事。

  環衛  一天撈出近百條死魚

  「這幾天撈出的死魚都有數百條了。」吉陽區環衛所的張遙說,他平日裡負責該河道的巡查工作,23日當天他發現河道裡有不少的死魚,而且都是羅非魚。經了解後發現,22日上午9點半左右,例行清理河道的環衛工人看到有人在同心家園五期河邊的棧道與公園連接橋上放生,7名市民拿著五、六大袋的魚從橋上往河裡倒,環衛工人上前制止未果。

  「我們一個袋子能裝30多條死魚,今天上午已經撈起了三袋,將近百條。」張遙說,從23日開始,河裡就陸續有魚翻肚浮到水面上,28日以後死魚的數量開始增多,每天都有近百條。「以前我們清理完一趟河道需要30分鐘,現在撈死魚每天都要2個小時。」張遙說,他們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要清理一次河道,死魚的出現讓他們的清理任務大大增加。

  張遙認為,該河水與海水連通,屬於「半鹹水」,不適宜淡水羅非魚生長,所以他才在網絡上呼籲市民不要在該河流放生淡水魚。

  專家  不科學放生會破壞生態

  「這些被放生的魚是市場上常見的羅非魚,應該是魚的生長環境突然變化產生過度反應而死亡。」三亞南繁科學技術研究院水產養殖專家楊寧表示,該河段為臨春河上遊,臨近入海口,早上漲潮,下午退潮,海水會隨著潮汐混入河水中導致河水成為「半鹹水」,鹽度變化也較大。市場售賣的羅非魚大多為淡水養殖,魚兒突然進入「半鹹水」的生存環境後,無法適應導致死亡,所以環衛工人打撈死魚最多的時候是早上的時間段。

  據了解,增殖放流是國內外通行的養護水生生物資源、修復水域生態的重要措施和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的手段。「但不科學的放生會帶來許多生態問題。」楊寧說,被放生的生物很可能會把自身攜帶的病菌傳染給其他生物,破壞正常的生態環境。

  「市民放生時應儘量選擇本地水生物種,也要考慮生物的生活習性。」在近日開展的三亞增殖放流專題培訓講座上,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南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陳國寶解釋道,羅非魚屬於禁止放流的魚種之一,它的繁殖能力強,放歸野外會變成生態「破壞大王」。

  海洋局  鼓勵個人按規定捐資放生

  「這種行為不符合放流管理的規定。」三亞市海洋與漁業局相關負責人稱,根據《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鼓勵單位、個人及社會各界通過捐資認購等形式參與水生生物增殖放流活動。

  「規定中也提出,用於增殖放流的親體、苗種等水生生物應當是本地種,禁止使用外來種、雜交種、轉基因種以及其他不符合生態要求的水生生物物種進行增殖放流。」該負責人稱,用於增殖放流的人工繁殖的水生生物物種,應當來自有資質的生產單位。其中,屬於經濟物種的,應當來自持有《水產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苗種生產單位;屬於珍稀、瀕危物種的,應當來自持有《水生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的苗種生產單位。

  未來,三亞海洋局將著手制定出臺《三亞增殖放流管理規定》,三亞海洋局也多次開展相關的培訓和加強監管。近日開展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培訓班,也是為了普及科學放生及相關法律法規知識。(南國都市報記者譚琦 文/圖)

相關焦點

  • 篔簹湖是鹹水湖 市民遊客放生淡水魚相當於殺生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記者吳海奎) 「把淡水魚放入海水中,不出幾個小時,魚就沒命了,這不是放生,這是殺生!」近日,記者從市篔簹湖管理中心了解到,篔簹湖上經常漂浮著鯽魚、烏龜等淡水生物屍體,最多時,船工一天能打撈兩三百斤。「放生如果不講科學方法,將有可能適得其反。」相關負責人呼籲,請市民和遊客不要在篔簹湖區放生。
  • 廈門多座公園存亂放生現象 淡水魚放進海水沒多久就死了
    「目前中山公園河道還在清理,公園還沒投放魚類等生物。」中山公園工作人員說,記者看到的鯉魚、黑魚、巴西龜等生物,是市民放生進去的。「公園清理河道時會投放除草劑,目前還不投放魚類等,就是怕除草劑會誤傷它們。」工作人員說,如今市民放生的這些生物,會被波及,等浮在水面上了,會一起打撈上來。
  • 這是放生還是殺生?臺灣某放生團體集體放生五花大綁的螃蟹
    近日,一名臺灣網友在Facebook上發文,文中他感嘆道:「放生?我看這是殺生吧!」據該網友描述,一天,他正在和朋友在臺南市安平區的海邊垂釣,突然看到一群人正在岸邊放生。結果讓他們驚訝的是,這個所謂的「放生團體」竟然準備將五花大綁的螃蟹放生。他和朋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前去將這些螃蟹身上的尼龍紅繩摘掉,並放入海中。回家後他越想越生氣,就將此事分享到了網上,並附了圖。
  • 莫把善心變傷害 三亞海警局發現被放生的入侵物種「巴西龜」
    7月30日,海南三亞海警局執法艇在轄區海域進行巡邏時,在一錨泊船附近發現有多隻「海龜」在不斷掙扎,海警人員立刻判斷在這片海域發現「海龜」不是一種正常現象,便駕駛摩託艇靠近該船舶查明情況。經初步判斷,這些巴西龜是被人購買之後,將其放生到海中,由於放生者缺少相關的知識,才鬧出了將外來物种放生到本地生態環境中的鬧劇。8月1日,三亞海警局表示,旅遊業復甦,三亞客流量也越來越多,隨意放生的行為也屢見不鮮。
  • 三亞「海龜」,放生還是殺生?談古論今,行善莫成偽善!
    網絡上一直流傳著一個著名的段子:曾經某位放生者和同伴們一起買了很多烏龜,跑到附近的湖中放生,說是要積攢功德。然而,每次他把買來的烏龜扔進湖水中,過不多時,烏龜就會拼命地遊回岸邊。一連數次皆是如此,大家都以為是佛法無邊萬物有靈,烏龜戀戀不捨想要回來感謝放生者。
  • 什麼叫放生?這種幼稚的放生,和殺生有什麼區別
    但不知道為何,放生這種事本來是佛門弟子定期參與的活動,慢慢被廣大人民群眾就玩變了味。我不止一次見到過看似是放生,其實是殺生的放生活動了。就在昨天我還刷到了放生的視頻。視頻中的僧人又做了這件喜聞樂見的事:一桶黃鱔全都倒進了河邊。我不是反對放生,但這種無知的放生,我必須得說一說。
  • 洞庭湖發現被放生的「神」龜,生物學家說:這不是放生,是在殺生
    近些年來,有很多慈善組織都會進行「放生」活動,為的就是保護自然生態資源,讓動物們重新回歸自然的懷抱。可是您卻不知道,放生並非我們想像的那般簡單,不合理的放生很可能變成殺生!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此時問題來了,既然亂捕行為被禁止,那麼放生的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規定呢?小編可以告訴您,放生並不違法,但是不合理的放生卻會被勸誡制止。據近期新聞報導,稱有漁民在洞庭湖打漁時,曾經撈出了幾隻大型的鱉類生物,其體重都在三四十斤以上。經過專家們的網上圖片鑑定,確定該鱉類生物很可能就是山瑞鱉。
  • 專家呼籲不要盲目放生、棄魚
    專家呼籲不要盲目放生、棄魚  近日,嘉定區安亭鎮居民趙先生從魚攤上買到一條體大、頭部扁平、渾身墨黑的怪魚。據魚攤主人介紹,這條魚是他前一天11月2日從附近的野河浜裡捕到的。上海海洋大學專家表示,這是一種外來魚種,呼籲人們謹慎放生、棄魚。
  • 印光大師:放生有三大忌諱,一定要謹記!
    但凡事有利有弊,如果放生不如法,就會給一些不法分子可乘之機,趁火打劫,渾水摸魚,最後好事變壞事,放生變殺生。印光大師曾經開示了放生的三大忌諱,不得不防,一定要謹記大師的教誨,如理如法的放生。《印光大師文鈔》中講:「買物放生,與布施同,須善設法。勿立定期,勿認定地,勿議定物,隨緣買放,生得實益。
  • 放生魚真的能帶來好運嗎,網友道出真理,不能盲目放生
    放生魚是社會上存在的一種常見的現象,最早最熟悉的畫面應該是86年版西遊記裡唐三藏兒時從漁夫手裡放生的鯉魚,佛教信徒是放生行為是次數最多的一派,日行一善,不殺生、多放生,因為他們相信因果輪迴,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 還在放生清道夫、黑魚、巴西龜?小心反成「殺生」
    本次共放流各類魚苗20萬尾,包括鰱鱅魚、鯽魚、鯉魚、黃顙魚(俗稱「昂刺魚」)、花䱻(俗稱「雞骨郎」)、鯿魚、細鱗鯝等,均為一齡魚種。 通過放流不同品種的魚類,能夠改善生物種群結構,維護生物多樣性,改善水質和生態環境。
  • 遼寧大連:海裡抓到淡水龜 放生變為「殺生」
    遼寧大連:海裡抓到淡水龜 放生變為「殺生」2013-06-23 14:39: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半島晨報淡水龜竟然往海裡放生海灘上的很多遊客都好奇地圍上來看,並紛紛與之合影留念,這隻龜儼然成了明星。「這是什麼龜,怎麼會出現在這裡。&nbsp」所有上前圍觀的人都禁不住問道,一名男子表示,「看著挺像鱷龜的,但鱷龜是淡水龜,怎麼能出現在海裡。&nbsp」「該怎麼處理這隻龜,是把它放回海裡,還是送到什麼部門?
  • 李木源:為什麼提倡以護生和素食代替放生
    在此,我認為有必要對目前「放生市場」和放生行為進行分析,並理性、客觀地告訴大家,在當今社會環境下、在新加坡我們提倡以護生和素食代替放生的原因。 為什麼要放生 說到放生,人們總以為是佛教特有的傳統,大多數人的觀念中,佛家的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最根本的一條便是不殺生,並且還要放生。
  • 亞馬遜河的紅尾鯰魚「遊入」姚江 市農業農村局發文規範放生行為
    這條魚有30多釐米長,估計是被伺養者放生到姚江裡的。執法隊工作人員提醒,紅尾鯰魚因性情兇暴,喜食小魚,食量大,成年之後魚體長1米以上。這種魚放生到姚江,本地土著魚類將成為它的食物,將極大地威脅到本地魚類種群的生存,進而影響水域生態平衡。同時,放生後也有可能因患病或不適應野外環境而死亡,從而汙染水環境。
  • 山瑞鱉頻現洞庭湖 千萬別放生 否則等於「殺生」
    山瑞鱉頻現洞庭湖 千萬別放生 否則等於「殺生」2019-06-13 10:07:00  水產養殖網  出處否則,你不是在放生,而是在殺生!」看到昨天記者轉發的消息,世界自然基金會北京、長沙區域負責人蔣勇憂心地強調,市民在洞庭湖水域發現的巨型甲魚並放歸的事例突然增多,這並非好現象。因為這些被好心人放歸的甲魚並非普通中華鱉,很可能是被認定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山瑞鱉。山瑞鱉並不適宜在洞庭湖水域生存,在洞庭湖放生就等於殺生。
  • 老人江中捕獲雀鱔 名列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圖)
    怪魚嘴巴長又尖,一口尖牙鋒利嚇人  這是外來物種「雀鱔」,為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之一,市民切勿隨意放生。  昨日上午,幾名市民在邕江中興大橋南處抓到一條怪魚。記者隨後向專家求證得知,該魚學名雀鱔,屬外來物種,是世界十大兇猛淡水魚之一。特別要提醒市民注意的是,抓到後不能隨意放生,因為雀鱔並非善物,若不加以控制,將直接威脅到本地魚類生存。  當天上午9時許,在中興大橋南橋底冬泳碼頭,市民韋師傅和劉老伯等人正在清洗碼頭,突然發現岸邊遊來了一條長得很奇怪的魚,劉老伯立即上前將其抓住。眾人仔細一看,嚇了一跳:還真沒見過這樣的魚。
  • 放生的本意及注意事項
    可見,放生是從戒殺而衍生的,也可以說,戒殺的進一步必定是放生。戒殺僅是止惡,是消極的善行,放生救生才是積極的善行;如果僅僅止惡而不行善,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因此在中國,從北齊蕭梁以來,便提倡斷肉食、不殺生;且放生的風氣也從此漸漸展開,從朝廷以至民間,由僧眾而至俗人,都以素食為尚。
  • 印光法師的戒殺放生思想(下)
    印光法師還普勸戒殺放生,警示弟子家中勿殺生,學會如法放生。在《復周子秀居士書》中,印光法師也表達了吃素即放生的觀點。法師說:「所言放生會之辦法,足見慈心毅力。必須藉此以普勸一-切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方為大放生。並自己同倫,通皆放之於蓮池法海中,俾永離生死苦,常享真常樂,方為放生之一大結果耳。」勸人戒殺護生,吃素念佛,可以護持生靈,減少很多造作殺業的機會,這就是大放生。
  • 廣州河道出現非洲肺魚?市民撈起「半米黝黑大魚」,不敢吃又放生
    「我爸爸早上出門撿回來了,說這條魚在石井河岸邊遊來遊去,他一下就撈了起來,也不知道是不是別人放生的」網友(小陳)介紹說,這條「怪魚」是其父親,早上「遛彎」帶回來的,是從附近的石井河裡撈起來的。石井河是廣州市內大河,河中野生魚不少,河邊也常有人釣魚、捕魚。
  • 愛心人士往西太湖放生大量黑魚 「放生」成「殺生」
    十多人往西太湖放生上千條黑魚 據了解,參加這次放生活動的有十多個人。他們放生的主要是黑魚。這些黑魚的個頭都不大,但是數量很多,大約有上千條。放生者用網兜、魚筐撈起黑魚,直接撒入西太湖裡。 放生者之所以要大量放生黑魚,主要是有這樣一種說法,說放生黑魚可以招財、闢邪、盡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