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很多人喜歡用肌肉酸痛程度來衡量訓練效果
在我健身的這些時間裡,經常聽到一些人說:「今天身上怎麼一點都不疼,肯定是昨天沒有練到位。」
肌肉酸疼,就表示鍛鍊到位,不管是新手還是老手,很多人都這麼認為。
實際上,肌肉酸痛,和訓練效果到底有沒有關係呢?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一般來說,鍛鍊導致肌肉酸痛,主要有2個原因:
1.在運動過程中或運動結束後立刻就產生的肌肉酸痛
進行力量訓練,也就是無氧訓練時,肌細胞無氧呼吸,糖酵解的過程中產生乳酸,乳酸會影響血液的流通,讓痛覺神經末梢受到壓迫,從而產生酸痛感。但是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在訓練後1-4個小時就會緩解消失。
2.導致肌肉酸痛的成因就是延遲性肌肉酸痛(DOMS)
也就是很多人心心念念,希望出現的情況,那就是訓練後第二天,甚至是好幾天持續出現的酸疼,這種酸疼產生的原因是訓練時,由於肌肉的離心收縮引起肌纖維輕微的撕裂,所以會產生酸疼感,一般第二天才會出現,並且會維持1-5天不等的時間,在肌肉完成自我修復之後就會消失。
而輕微撕裂的肌纖維在修復完成以後會比之前更加粗壯,這就是肌肉體積增長的原因,所以才會有很多人認為,酸疼感越強,就代表撕裂的纖維越多,也就是鍛鍊效果越好,這沒錯啊!
二.訓練後第二天沒有出現肌肉酸痛,是不是代表訓練沒有效果?
但實際上,如果是以增肌為目的,酸疼感確實可以表示當下訓練中,肌肉得到了很好的刺激,但如果你有非常好的訓練方法,並且懂得控制自己的運動量,那麼酸疼感並不是必然會發生的。很多高水平的健美健體運動員,有時訓練後肌肉並不會有明顯的酸疼感,但是他們的體格都非常強壯。
還有一種情況,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那就是剛開始鍛鍊的時候酸疼感比較強烈,也就是俗稱的過肌肉關。但是堅持鍛鍊幾周之後,酸疼感會越來越輕微,甚至有時不怎麼感到有酸疼感,這是因為人體已經開始逐漸適應了你的訓練程度,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科學的逐步遞增強度,不但能獲取更好的訓練效果,而且還能避免強烈的酸痛感出現,甚至酸痛感沒有那麼明顯,僅會有疲勞的感覺;反之,如果停訓了一段時間,比如說2周,然後突然開始訓練,那個時候你會發現,即使你的強度,比停訓之前還要小,肌肉也會出現非常強烈的酸痛感,難道你能說這個時候的訓練效果,比停訓之前更好嗎?
結論:肌肉酸痛感強 ≠ 增肌效果好
所以我在這裡告訴大家結論,肌肉酸疼,可以表示你的肌肉得到了比較好的刺激,但並不是酸疼感越強,訓練效果就越好。同時,酸疼感不強烈,甚至沒有酸疼感,也不能代表訓練效果不好。
但是要注意,這裡僅僅表示的是訓練效果的好壞,並不代表增肌效果。對於增肌來說,訓練效果只是基礎,除此之外還需要充足的營養補充和睡眠配合,畢竟我們的肌肉並不是在鍛鍊的過程中增長的,而是在修復的過程中。
那麼,如何更加直觀地評估自己訓練中的表現呢?
三.如何衡量自己的健身時的強度
如果在力量訓練中,你感到不是很累,身體一直處於一個還算輕鬆的狀態,那麼就說明你使用的重量還不足以更深入地刺激目標肌肉。
此時說明訓練強度不夠,需要增加重量。在保證動作標準的前提下,增加重量,讓自己完成一組的次數達到8-12次就力竭,那麼這時的增加的重量就是比較合適的,可以保證到訓練強度,小肌肉群可能需要更高的次數,那麼增加的重量就不需要那麼大,這個需要具體看你自己訓練的部位。
以下幾點供大家參考,可以高效地保證我們的訓練強度:
1. 做到力竭:每組訓練要做到不能標準的完成下一次為止,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力竭,目標肌肉需要集中刺激,練到疲勞為止。
2. 控制速度:每一次上舉和放下都要慢速進行,特別是離心收縮階段更要控制速度。
3. 保持緊張:每做一次要達到最大收縮,但還原時,要留有餘地,使肌肉一直保持緊張狀態。
四.如何衡量自己的健身時的效果
1.目標肌肉發熱:在鍛鍊時,通過多次地對目標肌肉的刺激,促進了該部位的血液流通,從而使該肌肉充血,從人體的直觀感覺上,就是這個部位有一種灼熱的感覺。
2.目標肌肉發脹:在鍛鍊的時候,肌肉會因為關節的活動,造成肌肉收縮,血液會快速地流入到所鍛鍊部位的肌肉上,血液流動也加大了肌肉纖維的張力,肌肉出現充血發脹的感覺,這也是大家通常所說的「泵感」。
一般來說,每組訓練後目標肌肉的「泵感」越強,代表訓練效果越好。
所以,訓練時我們應該更注重當時肌肉的感受,也就是「泵感」,訓練後的肌肉感受良好,才是訓練到位的信號,至於第二天的肌肉酸痛,真的不用太過於介意。
不過肌肉比較酸痛的話,去按摩一下,感覺還是很享受的,我有時候會特意隔一周之後再練背,第二天酸痛感就比較強,然後就去按摩,爽!
這一期的分享就是這樣了,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是玲龍,一個接地氣的健身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