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變暖#魚類在我們生活中十分普遍,它們可以是魚缸中的「小寵」
也可以是菜盤中的「佳餚」。
受全球變暖影響,魚類這一動物也被殃及。魚居水而棲,水況時刻影響著魚類成長、覓食、產卵等等。據一項新的研究表示,當魚類正在產卵或處於胚胎階段時,它們更易受水溫上升的影響。
我們可能會想到溫度會影響鱷魚的性別:鱷魚蛋不分雌雄,當周圍溫度在32-33攝氏度時,會破殼而出雄性鱷魚。當溫度過高或低於這一數值時,就會孵化出雌性鱷魚。
魚類的繁殖方式有卵生、卵胎生和胎生三種類型。大部分的魚類應該都是卵生的,因為它的主要過程都在體外進行,繁殖更容易受環境影響。
就拿鯽魚來說,繁殖能力很強,在體外受精,它會選擇產卵在水草或者石頭上。當雌魚產卵結束後,雄魚再在上面排出精子,精卵結合形成受精卵,進一步發育成小鯽魚。
這種繁殖方式對傳承十分不利,所以會通過大量繁殖來保證子孫數量。
局部的海洋熱波斑點變得越來越普遍,並且隨著地球變暖,或導致頻率進一步增加。2019年是有記錄以來海洋最暖的一年據
研究顯示,全球上層2000米溫度比過去幾十年平均狀態高0.075℃,就海洋而言,相當於吸收了廣島原子彈爆炸釋放出能量的36億倍。
正在產卵的魚類和魚類胚胎對水溫上升最為敏感,這意味著水溫上升嚴重影響魚類種群的繁殖。如果魚類不繁殖、沒有後代,那我們就沒有魚和漁業了,我們的盤子裡也就沒有魚了。
魚類不會坐以待斃,它會逐漸向北遊,為了生存被迫改變生活和繁殖的方式及地點。但改變千百年來的習性絕非易事!
《科學》周刊上有文章做出估計:到本世紀末人類會引起中等程度氣候變化的情況,世界上的海洋、河流和湖泊對全球大約40%處於產卵或胚胎階段的魚類而言將顯得過熱。在最糟糕的情況下,這一比例將升至60%。
水溫升高僅對魚類的影響已經初見端倪,可預估見百年後的形勢。
(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