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過幾天就是傳統中秋佳節了。中秋節,又稱為「八月節」「團圓節」(中秋節賀卡寄語祝福語簡單大方 中秋節給長輩老師的溫馨祝福)。在我國,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中華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而在閩南地區,過中秋也有著獨特的風俗。
日前,記者採訪了閩南文化專家,帶您走近「古早味」的廈門中秋。
拜月聽香:「求解」心事祈求好運
廈門市
作家協會會員、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員許曉春說,廈門人歷來十分重視中秋節,而且習俗頗有地方特色,其中就有「拜月」「聽香」。
在老廈門人的印象中,農曆八月十五是太陰星君的聖誕,他們延續古人對天象的崇拜,這一天要設祭拜月。而有心事者,便借著月亮當空高掛之際,向其求得「方向」——這一舉,即為聽香。
聽香,可於家中拜月後進行,也可找供奉陽神的公廟問卜。焚香禱告,然後擲信杯,得到「應允」,就可以聽香了。
蒸番薯芋:吃「包金包銀」護子護孫
除了拜月、聽香外,老廈門人的中秋,必不可少的還有蒸番薯和芋頭。
清道光《廈門志》裡就有相應的記載,「中秋,街市鄉村演戲,祀土地之神,與二月同,春祈而秋報也。夜薦月餅、芋魁祀神及先,親友相饋遺」。
老廈門的俗語裡,也有「八月十五,番薯芋」一說,其含義是,在八月十五中秋節時,人們要用剛收穫的番薯、芋頭等祭祀神靈。番薯和芋頭,在中秋前後成熟,是當季食材。金黃色的番薯、白色的芋頭,被閩南人寓為「包金包銀」,吃它們有「護子護孫」之效。
在閩南語裡,芋頭與「護」諧音;方言諺語中有「食米粉芋,有好頭路(工作出路)」的說法。另外,芋頭往往是一顆「芋母」就能種出一窩的「芋子」,人常言「芋子芋孫」,諧音「護子護孫」。
吃月餅:多元流派豐富市民選擇
提到過中秋,不得不說的,就是吃月餅了。許曉春告訴記者,在廈門,早年市面上供應的中秋糕餅種類就十分豐富,有中餅、廣東餅、水晶餅、餅乾會餅,以及白蛋糕、煎蛋糕等。
根據1932年《廈門工商業大觀》和1931年《廈門指南》的統計資料顯示,上世紀30年代初,廈門專營糕餅業的商號(有自制能力)有七十餘家,其中分為西餅、糕餅、餅乾、糕品、糕粉、糖餅、北餅等分類,社交茶敘常用西餅,禮餅喜糖則為婚事所用。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本地的「鼓浪嶼」「華聯」「僑利」「黃則和」「優思麥」以及「鷺江」「東海」「廈門賓館」「福聯」「悅華」等老牌餅家和星級酒店都會適時推出豐富多彩的月餅,廣式、潮式、蘇式等各種流派異彩紛呈。
如今,隨著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和食品製造業的進步,廈門的月餅市場品類更加豐富多樣。
博餅:家人歡聚一堂一試手氣
在中秋佳節,廈門人除了吃月餅、賞明月之外,最受歡迎的當然是中秋博餅文化。「中秋博餅」還入選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其影響力之大。
廈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有關人士表示,「中秋博餅」起源於廈門,在明末清初廈門島已有中秋博月餅的習俗,後流傳於漳州的龍海、泉州的安海等地。它把中秋月餅改良成為按科舉級別製成的一整套會餅,同時結合古代博弈遊戲的《骰子選格》和明代中期江南流行的「狀元籌」遊戲法則,通過擲六個骰子的方式,博得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舉人、秀才共六個等次,獲取大小不等的月餅,是一項遊戲法則公平、簡單、有趣,帶有競技遊戲性質的民俗娛樂活動。
據許曉春介紹,過去老廈門人博餅用的一般都是用傳統會餅。而會餅是由大小不一的月餅匯聚而成,一套會餅計有:狀元餅1個、對堂(榜眼)餅2個、三紅(探花)餅4個、四進(進士)餅8個、二舉(舉人)餅16個、一秀(秀才)餅32個。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會餅」不再只是月餅,更多是由實用物品組合而成的。不過,傳統的老廈門家庭還是喜歡用「會餅」。據悉,「黃則和」等老字號店家,每年中秋都會推出盒裝「會餅」,一家子歡聚一堂圍桌博餅,其樂融融。(記者 葉子申)
延伸閱讀:
國慶節和中秋節同一天多少年一次 中秋逢國慶有哪些年份
中秋節思念親人的詩句古詩說說 中秋表想家思鄉的句子
中秋節說說心情短語人生感悟 中秋節月圓賞月適合發的朋友圈
原標題:拜月聽香、蒸番薯芋、歡聚博餅 廈門中秋習俗你知多少?
責任編輯:柯金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