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每個王朝都經歷過興衰勝敗,那麼其發行的貨幣也同樣會經歷過堅挺和通脹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在清朝剛剛建立,一直到康乾盛世時,白銀的價值含量是非常高的。等到了後期物價開始上揚,再加上白銀傾銷,白銀的價值逐漸下降。
貨幣從本質上是一種信用,只要大家都認可並且接受就能成為貨幣。從古到今,出現過貝殼、絲綢、黃金、白銀、銅錢都作為過貨幣的歷史,最終現在我們採用的紙幣,其實也是一種信用貨幣,就是用國家信用作為擔保而發行的紙幣。
而我們在古裝劇中,經常會出現人們用白銀購買商品的情況,白銀便是古代的貨幣。白銀自古以來就是貴重金屬,由於白銀的數量比黃金更多而且便於儲存,所以一直是歷朝歷代的重要儲備財物,對接金價、絹價、房價等等。
不過,無論民間還是官員,都喜歡「硬通貨」黃金、白銀而嫌棄「有名無實」的紙幣,同時小額交換都採用銅錢作為交易媒介。
明朝時白銀正是成為古代的法定流通貨幣,而貨幣的價值與一個國家的實力是否強盛、政權是否穩定等等是息息相關的。到了清朝,延續了白銀作為貨幣的歷史,清朝貨幣分為白銀、銅錢和紙幣,紙幣只在鹹豐、光緒等朝出現,政府發行的寶鈔都失敗告終,民間商家發行的錢票或錢票少量流通,所以在整個貨幣體制中,白銀和銅錢佔據著主導位置,一般人都使銅錢,有錢人或出行方便才備上銀子,
在清朝康熙年間,為了方便銀子流通,規定了作為單位的「虛兩銀」,也就是紋銀,純度在935.347%,通常認為清朝時期的一兩銀子重37.3克。每個朝代換算成人民幣的價值都不一樣,清朝時期的一兩銀子可以兌換1000文銅錢,將白銀換算成人民幣,通常是以米價為中介,清朝時期一擔米需要600到700文錢。
我國是一個貧銀國,但是明清兩朝最終選擇了以銅錢、白銀和黃金為貨幣,所以白銀的購買力一方面與當時的物價有關,一方面要與白銀的總供應量有關。
在唐宋之時,白銀的購買力極其高,應該是白銀的供應量非常少。但是自從16世紀日本的石見大銀山被發現以來,我國就逐漸改變了白銀缺乏的局面。到清代之後隨著南美洲銀子的輸入,我國的白銀總量越來越多,所以導致購買力越來越小。我國也是全球時間比較長的以銀本位的國家。
建立在白銀總供應量大變化的歷史背景下,以及清朝由盛轉衰,逐步融入世界發展格局的過程中,我們就能看到10,000白銀在清朝不同階段的購買力了,以及它的真實價值。
1.先講好銀子與銅錢的比價關係,庫平銀一兩可兌換制錢1600文。清朝的前期,米價逐漸降低。每石大米從順治、康熙時的一兩三、四逐步下降到一兩、到八錢。我們可以知道一石大米在大約150斤左右。現在按照一斤米3元錢計算,那麼一兩銀子就值現在的450元,1萬兩銀子就是450萬元
但是從乾隆開始,清朝的米價就開始了上升的過程,到了晚清,米價漲到2兩白銀一石的價格。到了清末,每石大米需要銀子10兩。也就是說一兩銀子只能買15斤大米,那麼1萬兩銀子,也只僅僅只有15萬元了。這麼看來,萬兩白銀不足以在晚清過上一個財富自由的生活呀。
2.那麼換成清朝的房子呢?其實也是隨著銀子購買力的逐步下降而房價不斷提升的。在清朝中期級以前,房子可是很便宜的,這可是與我們現在的高房價可完全不一樣。清朝乾隆年間,天津城小販辛苦半輩子,攢下了180兩銀子,在城裡買了7畝地,建了一個有10套平房的四合院。那個時候10多兩白銀就可在天津城買上一套新平房。現在天津平均房價也是比較高的,想想那一兩白銀能值多少錢?
但是到了清朝中後期,我國的人口越來越多,銀子也越來越不值錢,自然房價和土地價格也就越來越貴了。古書《閱世編》記載,明末清初年間每畝土地價值3到5兩之間;乾隆年間每畝土地的價格已經漲到了45兩;到了光緒三十二年,9.5分的宅基地連通房子成交價已經達到了900兩,由此可以推算,一畝宅基地的價格在1000兩左右。1萬兩銀子也只能買上15畝地了。
3.從清朝康熙年間開始,官員的工資就有了大幅提升,主要是增加了一份養廉銀俸祿。因為明朝官員低工資,清朝剛開始的時候也是如此。養廉銀可是非常之高的,從一品的官員每年養廉銀為15000兩。所以擁有1萬兩白銀,也僅僅大約相當於二品官員的一年合法收入。但是我們要知道這一個二品官員可能要養活好幾十口人呢,包括好幾個老婆、孩子、傭人以及親朋好友。
但是普通百姓的收入可就很一般了,一個普通短工一天30文;高級技工一天100-200文左右;按月領取的普通工人,月薪在300-1500文之間,一個月連1兩銀子都拿不到;地主家的長工,年薪也不過10兩左右。這樣的比較終於明白為什麼老百姓平時吃不上肉了吧?
假如擁有1萬輛白銀,在清朝的不同歷史階段時期過的日子是完全不同的。在清朝早期和中期可以過上大財主的生活,可以置辦一院子房子,買上很多土地,過上三妻六妾的奢侈生活。但是到了清朝晚期,其實也只能過上小中產階級的生活吧,吃肉也不一定可以完全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