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致庸是晚清時期晉商的代表人物,資產甚巨富甲天下,慈禧太后等都找其借過錢,甚至有誇張的說法,說喬致庸的錢相當於當時清朝國庫的一半。
要討論喬致庸的財產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就要先弄清楚他到底有多少錢
說喬致庸富可敵國,雖然比較誇張,但也不算言過太甚。與白手起家的徽商胡雪巖不同,喬致庸出生於一個商賈世家,祖上就已經非常有錢,喬致庸執掌家業的時候,喬家達到極盛,在山西富甲一方。
清末時期,喬家在全國各地擁有的規模比較大的票號、當鋪、錢莊、糧店等相關產業已超過兩百處,規模較小者不計其中。
按照目前的研究資料,喬致庸晚年手中的可流動資產在700萬兩到1000萬兩白銀之間,這並不包括喬家大量的不動產業與其他資產。
以一千萬兩白銀做準,相當於現在的多少錢
一,按照白銀價格直接折算。清朝一兩白銀是37.3克,目前的白銀價格每克是5元稍多,那麼清朝的1兩白銀就相當於現在的186.5元,1000萬兩白銀就相當於18億六千多萬元。
這個數字對於普通人來說,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但在如今的富有群體之中,似乎又不算是太多的規模,山西富豪李兆會在2008年時的資產就超過了125億。
這樣的計算方法並不算真實,也並不全面。
二,按照糧食價格間接折算。晚清時期,綜合大米與麵粉,糧食的價格平均在每石1兩白銀,那麼喬致庸的1000萬兩就相當於1000萬石糧食的規模,清代1石140斤,1000萬石就是14億斤的糧食。
按照大米每斤2元的價格來計算,那麼喬致庸的1000萬兩白銀就相當於大約28億元,這個數字相對於現在的山西地方的巨富來說,好像也不是很多。
三,按照房屋價格間接折算。目前有契約等資料可考的:康熙五十七年,大興北城日南坊一處小樓出售,該房臨街,下方兩間鋪面,上住人,共有5間房,賣價210兩白銀。
乾隆十三年,京城西北角太平湖東新街口,七間半房舍,賣價85兩。光緒三年,胡之俊購置武昌城中心175平米宅院一處,價50兩白銀。喬致庸的1000萬兩白銀,按最保守折算,一處四合院要價500兩白銀,喬致庸能夠在京城購置房產2萬處,放在今天是什麼概念,難以想像。
四,按照常人生活基準折算。按照《大清會典》記載,清朝一個七品知縣每年的工資是45兩白銀與45斛大米,約合56兩白銀,喬致庸的1000萬兩白銀,足夠支付大約17.9萬個知縣一年的工資。
按《春明夢錄》記載,清朝時期,一個僕人每個月的工資是6兩白銀,一年的收入足夠在家鄉置辦房產,也就是說當時一個普通人工作一年,72兩的收入已足夠。
喬致庸的1000萬兩,相當於當時大約14萬人的年收入之和,如果按現代人均GDP7.25萬的收入進行折算的話,喬致庸這1000萬兩就相當於現在100多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