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黔南州共完成辣椒種植面積73.5萬畝,達到了辣椒產量102.3萬噸、產值34.8億元的水平。提升了辣椒生產效益,增強了種植企業和辣椒大戶的產業信心。
12月1日,記者從黔南州農業農村局了解到,今年黔南州共完成辣椒種植面積73.5萬畝(次)、產量102.3萬噸、產值34.8億元,覆蓋帶動全州5.2萬農戶、19萬人增產增收,其中,建檔立卡戶0.3萬戶、1.1萬人,產業扶貧成效顯著。
辣椒是黔南蔬菜產業主導的八大特色優勢單品之一。近年來,全州從夯實產業發展基礎、搭建產銷對接平臺、強化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等方面著力,推動辣椒產業裂變發展,通過品種、品質、品牌建設,延伸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把面積做成產量,把產量做成產值,把產值做成效益,小辣椒做成了紅紅火火的大產業。以福泉市為例,今年全市辣椒種植面積6.17萬畝,產量8.76萬噸,產值2.64億元。有效帶動14860戶50525人人均增收2300餘元,其中,建檔立卡戶3186戶10756人。該市通過雙公司+雙訂單+雙支部+雙保險的「四雙」模式,形成「雙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發展共同體,打通了「生產端」和「銷售端」之間的連接通道,為種植企業和農戶加固了產業保險繩,確保生產效益,增強了種植企業和大戶的產業信心。
在辣椒產業發展中,黔南州建立督導考核機制,將辣椒優勢單品規模、規模化標準化基地建設、早春辣椒增產增效技術應用、政策落實等作為考核的重要內容,按照「月調度、季督查、季通報」的方式加以推動,確保工作落實落細見成效。制定到縣包保制度,落實12名副高級以上技術專家按月到縣開展送技術、送指導服務。同時,建立農業農村部門和氣象部門數據共享、會商聯合發布、壩區服務、信息預警、科研研究、科普宣傳等氣象服務合作,結合墒情發布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要點,最大限度減少自然災害帶來的損失。
全州建立招商引資項目庫,新引進貴州滿天紅等4家企業、6家合作社入駐黔南,全州辣椒企業發展到76家。賦予政府平臺公司做基地、抓銷售工作的職能職責,對沒有經營主體覆蓋的生產基地,通過平臺公司組織生產、發動生產、保底回收,確保辣椒基地持續健康發展。通過各類經營主體的示範帶動,全州早春辣椒麵積從去年的12.4萬畝發展到今年的15萬畝,規模化標準化辣椒基地從去年的43個14.7萬畝增加到今年的56個26萬畝。
種得好還要銷得出。一方面,黔南州組織銷售專班跟蹤調研目標市場,加大與省內外辣椒流通企業、批發市場、經營大戶的溝通對接,推動形成認購、代銷的市場合作關係,實現以產找銷、以銷定產。另一方面,加大與省蔬菜集團、貴陽地利物流園、廣州江楠集團、老乾媽集團等11家營銷主體對接溝通,達成常態化信息共享機制以及進場費減免、保底價收購等優惠措施,拓寬經營主體信息獲取渠道。結合市場信息有針對性地組織產品進專區、進檔口,確保有銷路、銷得好。同時,組織開展農產品進機關、進社區、進企業、進醫院、進超市、進學校、進單位等「七進」行動,不斷搭建農校對接、農企聯盟、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餐對接等平臺,解決本地區農產品基礎訂單的問題。9月以來,通過「七進」行動銷售早春辣椒1.5萬噸。
為了讓辣椒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黔南州重點突出「四新」技術的試驗示範和推廣,強化技術集成和成果轉化應用。引進辣椒新品種20個,通過不同氣候、不同區域開展品比試驗,選育一批優質、高產、高抗品種進行推廣種植;採取高箱起壟、地膜覆蓋等栽培管理技術,提高產量和品質;大力推廣水旱輪作、「辣椒套作白菜」「辣椒套作甘藍」等高效栽培模式1.2萬畝,增加複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時,整合產業發展資金、壩區獎補資金、廣州對口幫扶資金、涉農項目資金5.31億元,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標準化、規模化辣椒生產基地實施獎補措施,帶動辣椒產業區域發展、規模發展,推動辣椒成為領銜蔬菜產業發展的龍頭產業和支柱產業。黔南州農業農村局種植業中心主任王仁忠介紹,今冬明春,黔南州將分別在低海拔地區和中高海拔地區布局20萬畝和10萬畝「春提早」辣椒種植任務,採取統一品種、統一供苗的工作方式,盤活用好各類育苗設施來實施集中育苗、異地育苗,確保種苗按時供應。(歐聰 劉雪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