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西安美食,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那「三大件」:羊肉泡饃、肉夾饃、涼皮。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羊肉泡饃的故事,這種美食說得簡單一點就是一碗湯裡面泡兩個饃,但卻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起源於西周,成名於北宋。
確切來說應該叫「牛羊肉泡饃」,在陝西尤其是西安的所有泡饃館子裡,如果你沒有特殊叮囑,進門就要一碗泡饃,那端上來的大概率是牛肉泡饃,羊肉泡饃的味道更重,價格也稍微貴那麼幾塊錢,可能第一次嘗試的人會覺得羊肉泡饃比較膩,不太習慣吧。
那麼羊肉泡饃的歷史是什麼呢?這個就得從西周時期說起了,古時候人們就有了吃羊肉羹的習慣,封建時期祭祀的時候,有人會把粗糧麵食投入羊肉羹中,作為一個祭祀儀式。一場祭祀下來往往幾個小時就過去了,羊肉羹中的饃早都泡化了,也不知道是誰偷偷嘗了一口,發現口味很特別,這就是羊肉泡饃的雛形。
最早這種食物只供給貴族享用,唐宋時期長安地區興起了很多泡饃館子了。相傳宋太祖趙匡胤落魄的時候曾經在長安地區流浪,當時正值寒冬,大雪紛飛,趙匡胤的行囊中只有半塊幹餅,但餅已經被凍硬了,根本難以下咽。路邊一家賣羊肉羹的老闆看他可憐,送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趙匡胤把饃掰碎了泡進湯裡,吃完頓時覺得驅走了嚴寒,整個人也精神起來。
後來趙匡胤黃袍加身,登基稱帝,卻始終忘不了那一碗泡饃,就派人去長安請了很多老師傅,供養在皇宮裡,專門研究羊肉泡饃的做法,其中有一名廚師的作品深得宋太祖喜愛,還因此獲封萬戶侯。
在老陝的說法裡,羊肉有「做暖」的效果,所以每到冬天家家戶戶都會燉羊肉,這也解釋了為何當年趙匡胤吃完泡饃會覺得身體暖和了起來。
地道的羊肉泡饃有四種吃法,分別是單走、幹拔、一口湯、水圍城。單走的意思就是把饃和湯分開上,客人自己吃一口饃喝一口湯;幹拔是將饃泡在湯中,湯汁完全滲透到饃裡,吃完饃後碗裡乾乾的,連一滴湯水都沒有;一口湯顧名思義,也是把饃泡進去,吃完後碗裡只剩下一口湯;而水圍城就是多放湯,饃塊堆在碗中間,湯汁在四周,就好像是水圍住了一座城。
除了單走之外,其餘的三種吃法都是需要把饃泡進湯裡,地道的泡饃館子會問你是不是要自己掰饃,很多老西安人都喜歡自己把饃掰成黃豆粒大小,然後再交給後廚去泡。很多時候吃泡饃圖的並光只是圖這一碗麵食,掰饃的功夫朋友們可以聊聊天,想想事情,這個過程也很享受,算是陝西西安獨特的飲食文化吧!
隨著社會的發展,現在全國各地都有「正宗西安泡饃」的館子,小編在外地也吃過不少泡饃,但說實在的還是沒有西安本地那個感覺。來西安吃泡饃,其實也沒什麼好推薦的,你就順著老城區隨便走,遇到哪家吃哪家,一般都不會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