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歌
沒有一座城市的人,比西安人更愛自己的城市。這座歷史無比悠久的城市,讓這裡的人天生有一種故鄉情結。走到哪裡,都懷念自己的故鄉,都想為西安唱一首歌。
西安人的城牆下是西安人的火車,西安人到哪兒都不能不吃泡饃,西安大廈高樓 ,是連的一座一座在西安人的心中 ,這是西安人的歌。
羊肉泡饃
羊肉泡饃,在古時候,那可是進貢皇帝的美食。它的雛形,叫「羊羹」。最早見於西周禮饌,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羊羹。似乎也只有如此歷史悠久的美食,才能配得上如此悠久的城市。羊肉泡饃,以其肥而不膩、影響豐富的獨特魅力,為陝西人民所喜愛,也讓來西安的外來食客們大飽口福。
西安的羊肉泡饃店實在是太多了,哪哪兒都是,推薦哪一家好吃,這是個難題。在坊上,比較有名的劉信家、果淵齋老米家、老劉家、馬洪、馬賓、馬峰、一真樓等等,真的是非常多。而我們說的一家,同樣是相當有名的一家,北夏家什字街的一家——同盛齋。
拿牌兒取餐,普通一份就是兩個饃饃,一碗羊湯。「普通」和「優質」,這是西安清真的叫法,在別的地方好像還真沒有這麼叫的。優質的要比普通的各個方面都要好一些,肉、菜、調味兒、量等都會「優質」。在別的地方,可能叫得更多的,是大小份兒之分吧。
羊肉泡饃,饃是半死面的,稍微有些硬。學西安人,吃之前,都要先「掰饃」,掰撕成豆粒兒般大小塊兒。先是一分為二,再二分四,再從中間掰。西安人像是掰饃掰出了經驗,我認識的西安朋友,但凡是到喝湯的地方,比如來到我們河南喝羊湯,吃鍋盔,也是先掰鍋盔。邊掰還邊說:「這饃饃不好,不適合泡饃……」
同盛齋的饃,稍微有些薄,不用從中間分,直接掰就可以。也不能掰太大,太大饃煮不入味兒;太小的話就成了糊糊,沒有口感。所以說,吃羊肉泡饃也許二十分鐘,但你掰饃,就得四十分鐘。想吃一碗地道的泡饃,得耐得住性子。
來到西安,才知道泡饃原來有多種,除了有名的羊肉泡饃之外,還有小炒泡饃、葫蘆頭泡饃、三線煮饃、粉湯羊血,還有寶雞有名的豆花泡饃等等,還有很多很多。所以,西安人對泡饃真的是情有獨鍾,給他一個饃,他可以泡下全世界。
同盛齋的羊肉泡饃,也有三種吃法:幹泡、口湯、水圍城。意思依次是湯少一些,湯適中,湯多一點。還有一種叫「單走」,水盆羊肉,吃的就是鍋盔饃或者是鍋盔牙子。這些形象又接地氣的叫法,為泡饃平添了許多可愛成分。
寫在最後
作為一個外地人,覺得同盛齋的泡饃,覺得一般,沒有想像中的美味。一碗煮好的泡饃,看起來不是那麼好看,有點稀糊爛的感覺。吃起來倒是醇香濃鬱,湯汁豐盈。
老西安說吃泡饃也是要刨著吃,不能攪和,這樣的話從從吃第一口到最後一口,還是一樣的味道。還真是挺講究的。同盛齋整體環境、價格、味道整體都不錯,是外地人來嘗嘗西安味道的好去吃,但排隊一個小時,就有點划不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