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纏萬貫不如開個小店,這樣的口號對那些有房有車,又有點閒錢的中產人士來講,是頗具誘惑的。
銀行的利息雖然穩定,畢竟太低了。如何讓錢生錢,是他們遇到的理財難題之一。一邊工作,拿一份不菲的收入,在自己職場路上穩健地前進;一邊開店,拓寬財源,也為職業打造一個「備胎」。這樣的先例漸漸有了成功者,儘管比例不大,號召力可是不打折扣的。兼職開個餐飲店、服裝店,說起來好象很簡單,贏利似乎也近在眼前。誰的心不會跟著蠢動一下呢?
很多事情,看著容易,做起來並不那麼簡單。魚和熊掌兼得這樣的好事,原本就不存在。所以,要魚還是要熊掌,才會成為一個至今還讓人犯愁不已的哲學問題。
創業原本就是成功概率極小的事情。第一年創業的公司,第二年還在的不到一半,第三年還在的不到20%,最後贏利的不過7%……可大家都盯住這7%上,完全不理會那93%的風險。兼職創業,既不能全身心投入,創業的領域如果自己又不曾涉足,更無法完善地進行先期規劃。一隻腳踏進商海,最終折戟沉沙者,每年不計其數。但依然有那麼多人,義無反顧地向前衝。
也不是沒有成功者的,如51JOB的創始人甄榮輝,利用自己的資源優勢,締造了一個奇蹟。但他早已不是初次創業,之前也經歷了很多慘敗的教訓。所以,兼職創業者一定要做好準備,魚和熊掌非但不能兼得,反而有雞飛蛋打的風險。
另外,很多兼職創業者在事業有起色之後,也是全部精力地投入到新的事業,才會有後來的規模。
而兼職創業,更像是一塊踏板。一邊是就業,一邊是創業。一腳踏過來,要麼前進,要麼後退。兼職創業,往往只是個理想化的狀態。
既不捨得已有的職場積累,又想在新的領域財源廣開。實際上,這塊小小的踏板平衡不了那麼多的利害關係,總有踏翻的風險。
案例1:出局的伊甸果
「伊甸果」餐吧,一個讓人浮想聯翩的名字。2年前,國內某知名雜誌社市場總監趙先生和他在投資銀行工作的女朋友一起創辦了「伊甸果」餐吧,誰知不到兩個月,「伊甸果」餐吧就關張了。
初次創業者只有7%的人是成功的,很顯然,趙先生不屬於那7%的人。收益率超過20%的投資,風險非常大,結果趙先生虧掉了本金。這兩個創業者失敗的「規律」雖然沒有直接的聯繫,但趙先生都遇上了。為什麼趙先生會如此不幸呢?
看好水果撈
「伊甸果」餐吧主營「水果撈」(英文名fruity mixed).「水果撈」是香港一種很有名的小吃,將水果和西米、糯米、冰沙、冰激凌等組合起來,有時候分量多了,得用勺子撈著吃,「水果撈」因以得名。
為什麼趙先生會選擇用「水果撈」來創業呢?這還得從前說起。來北京工作前,趙先生為香港著名的英皇集團工作,工作之餘常和英皇的藝員到中環附近的「水果撈」餐廳去「享受」。到北京工作後,趙先生很難吃到「水果撈」,遺憾之餘,意識到在北京開「水果撈」店是一個難得的創業機會,於是他和女朋友商量後決定,兼職開一個「水果撈」餐吧。
其實,趙先生是選擇了一種沒有什麼難度,同時市場前景不錯的創業產品。當時「水果撈」在南方已經很盛行,「水果撈」小店在廣州隨處可見,類似北方「麻辣燙」的普及程度。 「水果撈」的售價也很便宜,每份在10元錢左右。趙先生在北京開一家市場前景如此好的「水果撈」店是正逢其時,同時製作水果撈的工藝也不難,像趙先生這樣「吃過豬肉,卻沒見過豬跑的人」很容易學會。
就像大家知道的「南橘北枳」的道理,「水果撈」也會受到氣候的影響。「水果撈」的原料主要是熱帶、亞熱帶水果,這些水果在南方遍地都是,價格也很便宜,而在北方「水果撈」的原料就不好找,因此「水果撈」的原料只能從南方空運,如此一來,「水果撈」的造價就大幅度的上漲,一份在南方賣10元的「水果撈」,在北方就得貴一倍。價錢貴了,大家還會買「水果撈」的帳麼?趙先生說,他對此早有打算。他說,他打算把「水果撈」放在餐吧裡賣,同時對「水果撈」重新包裝,讓「水果撈」煥發出新的價值,帶來更多的收益。
做的沒有算的精
趙先生的思路是正確的,一個和「伊甸果」同時開業的「水果撈」餐吧,在北京東方新天地購物中心經營得非常成功。雖然趙先生對市場的判斷正確,但他的「伊甸果」餐吧,卻在經營一年後失敗了。
想必經營餐飲的人都聽說過這句話,「經營餐飲最重要的是什麼?第一是位置、第二是位置、第三還是位置。」如果你不相信,選了一個「鳥不做窩,雞不下蛋」的地方開店,肯定會失敗。趙先生恰恰選擇了這種地方。這個在北京CBD剛蓋起來的小區,開發商宣稱要把它打造成北京獨一無二的時尚街區,讓北京所有的白領都到這裡來消費。在行家看來這像句笑話:「你讓白領來消費,白領就一定會來麼?」北京的西單、王府井哪個不是自然形成的商業區,哪個沒有經過十年、八年的培養?開發商賣完房就「拍屁股」走人,誰來把它建設成北京最時尚的街區?答案可見而知。但趙先生卻輕信了開發商業的許諾,沒有足夠的客流最終餐廳關張。
主觀上的原因是,趙先生的本職工作並不那麼清閒,他沒有太多精力投入到經營的細節上。一位餐飲顧問到「伊甸果」考察過,發現「伊甸果」問題多多:餐吧的裝修過於奢侈,導致回收成本的時間會很長;菜單裡產品的價位不夠豐富,讓顧客沒有多餘的選擇;餐廳雖大但擺放的桌椅不夠多,即使餐廳裡坐滿人也賺不到足夠的流水。
後來,筆者經常在思考一個問題,類似趙先生和他女朋友IQ這麼高的人為什麼會創業失敗呢?筆者想起了,趙先生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們公司的領導可不捨得讓我走呢,他們說單位的職位給我留著,我要不想做了,隨時都可以回去。」看來趙先生在創業之初就為自己留好了後路。所以創業者切忌意志不堅,更忌諱兼職創業。
點評:
江湖上常說:置於死地而後生。創業亦然,只要你不是拿錢鬧著玩,如果成功對你還有那麼一點誘惑的話。
趙先生為「水果撈」交的「學費」,大牌明星們也繳納過。看到自己喜歡吃的東西,食者雲集,就拍拍腦袋想不如自己開一家算了,別人都能掙錢,憑藉自己的名氣不更掙錢嗎?至於成本估算,想想也不過是些運費罷了,而趙先生就沒有多想想,香港廣州等地水果便宜,「水果撈」運到北京後還能像南方的麻辣燙那樣風行嗎?店面的裝修、菜單設置、桌椅擺放裡的學問可有打聽清楚?而店面選址成為了趙先生創業的最後一記沉重打擊,他最終虧掉了本金。
不管有無後路可退,都應該全心全力去做。
案例2:食如雞肋的服裝店
38歲的江供職於一家外資的諮詢企業,收入不菲,有車有房,過著許多人嚮往的中產生活。當手頭積攢下一些積蓄,成為小資本家的願望開始令江蠢蠢欲動。江並沒有打算放棄自己的工作,全職經商,因為那樣風險太大,更重要的是江認為自己的職業前景很好。因此,盤算著利用業餘時間做點什麼,讓手上的那筆積蓄活起來,而不是躺在銀行裡睡覺。江身邊有幾個朋友,8小時內認真工作,領取俸祿;8小時外,自己的小本生意更做得有聲有色。閒聊時,他們總向江灌輸「發財不能靠打工」的思想,這樣的話刺激著江的每一條神經,使江最終下定決心,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
聽人說服裝生意很暴利,投資少、上手快,掙錢挺容易。江跑遍了北京大大小小的商業街、服裝城,明珠、秀水、女人街終日一派繁榮景象,許多特色小店雖然服裝標著天價,但顧客仍是絡繹不絕,小店老闆的臉上洋溢著得意的笑容。雖然江對服裝一竅不通,但江想許多營銷上的知識都是相通的,憑藉江多年銷售諮詢的經驗,應該能夠彌補專業上的不足,江自信地告誡自己。於是乎,江開始風風火火地策划起自己的服裝店,甚至盤算著生意紅火了,就可以靠著這筆收入送孩子出國讀書。
小店的地址選在西單的「新一代」,這座新開業的商廈,配備了先進的硬體設施。雖然剛開始人氣還不是很旺,但無論商場還是媒體似乎都很看好這塊風水寶地,認為日後定能門庭若市。江租下了三樓一間10平米的小鋪,花了近2千元的裝修費,準備出售女裝。導購是一個朋友介紹的,據說以前是真維斯的店長,「專業人士」的加盟使江頓時信心倍增。就這樣,江的小店開業了。當江真正當上了老闆,他才發現開店並沒有想像的那麼簡單。先進的硬體設施並沒有帶來滿意的客流量,一天下來,路過鋪面的客人不超過20個。服裝的利潤空間更是少的可憐。從動物園批發市場30元進的褲子,最後僅以50元出手。4月份進的長褲還積壓了一大堆,炎熱的夏季又到了,逼著江不得不去進新貨。2萬元的周轉資金好似怎麼都周轉不起來,每個月扣除幾千元的鋪面費、人工費,收入竟然全為負數。4個月下來,小店倒貼了3千多塊。此時,江發覺開服裝店也是一件很有「技術含量」的事情。一次要進多少貨、選擇什麼樣的款式、標多少價格都不是像江這樣一個外行人能夠任意操控的。好的導購僅懂得怎樣與顧客打交道,但對於選貨、庫存並不擅長,無法幫助小店解決根本問題。江本人也沒有太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在小店上。除了一天8小時正常工作,偶爾還要加班,一周去小店視察3、4趟,每月去動物園進些新貨,江感到疲憊不堪。
江如同陷入泥沼,想擺脫現狀,又不敢輕舉妄動。服裝店究竟是小本生意,說賠也賠的不多,似乎又總有轉危為安的跡象。但按目前的狀態經營下去,也不會有太大的起色。江不甘心就此放棄小店,那意味著近3萬元的投入和所有的血都將付諸東流。改變似乎是唯一的出路,但小店要怎樣改、改成什麼樣才能徹底擺脫現在的尷尬狀態,江百思不得其解。壓在小店裡的資金,其利潤增長尚不如存進銀行。小店沒有使江成為風光的小資本家,卻成了生活中揮之不去的重負。
點評:
供職於外企的江對諮詢行業可能是專家,但壞就壞在他「聽人說服裝生意很暴利」,又想著在「八小時以外自己的小本生意做得有聲有色」。也許,對業內人士來說,服裝的暴利能夠得到實現,也確實是投資少上手快,但不管幹什麼要掙錢都不容易。進貨、款式、標價、庫存等等現實問題困擾著像江這樣的外行。食如雞肋棄之可惜,這個服裝店對江來說就如雞肋。也許江開始時就該跟專業人士合夥做服裝生意,或者江現在就該將服裝店轉手他人,及早止損,不再為不懂的生意繼續付出。
「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兼職生意,也要選自己專業內能搭邊順帶做的,否則即使是全職也未必能夠打點得好。
案例3:開店不為贏利
許軒,香港某製藥企業北京公司CEO。他與繁華都市中的許多人一樣,都有過「雙面人生」的夢想。夢想著自己白天西裝革履,出入高檔商務中心;夜幕降臨時,來到那所屬於自己的吧間,與五湖四海的客人把酒當歌、高談闊論,開吧不為掙錢,只為品味當老闆的一份瀟灑與怡然自得。然而,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人生永遠只是夢想,因為缺乏勇氣、條件和機遇。但許軒沒有讓夢想深埋於心底,他憑藉雙手勾畫出自己的雙面人生。
許軒的另一個角色是一家餐吧的老闆,身價不菲的他,自己在業餘時間開了這家店,盈利並不是主要的目的,用許軒自己的話講,就是因為「有這個興趣、比較休閒,玩兒」。
上頁 1 2 3 下頁